第一章
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話翻譯:
上天所賦予人的本性,稱為「性」;順著本性去行事,稱為「道」;修習這條道路,稱為「教」。
「道」是不可片刻離開的,若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因此,君子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要謹慎,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要敬畏。
最隱蔽的地方最容易顯現,最細微的事情最容易明顯,所以君子要謹慎於獨處時的行為。
情緒尚未表現出來時,稱為「中」;表現出來而皆合於節度,稱為「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
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得其位,萬物得以生長。
第二章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白話翻譯:
孔子說:「君子行事遵循中庸之道,小人則背離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能行中庸,是因為他能適時地把握中道;小人之所以背離中庸,是因為他無所顧忌,放縱自己。」
第三章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白話翻譯:
孔子說:「中庸之道真是達到極致的道理啊!但人們很少能長久地堅持下去。」
第四章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白話翻譯:
孔子說:「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實行,我知道原因:聰明人過於激進,愚蠢人又不夠;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被理解,我知道原因:賢人過於高深,不賢者又不夠。人們沒有不吃飯的,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品味其中的滋味。」
第五章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白話翻譯:
孔子說:「中庸之道恐怕是行不通了吧!」
第六章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白話翻譯:
孔子說:「舜真是大智慧的人啊!他善於提問,善於察看近人的言語,隱藏別人的過錯,宣揚別人的優點,掌握事物的兩端,取其中庸之道來治理人民,這就是舜的智慧吧!」
第七章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白話翻譯:
孔子說:「人們都說自己有智慧,卻把自己驅趕進入網羅陷阱之中,卻不知道如何避開。人們都說自己有智慧,選擇中庸之道,卻不能堅持一個月。」
第八章
原文: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白話翻譯:
孔子說:「顏回這個人,選擇中庸之道,得到一點善行,就虔誠地銘記在心,不會忘記。」
第九章
原文: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白話翻譯:
孔子說:「天下國家的事可以平均分配,爵位俸祿可以辭讓,刀劍可以踏上去,但要實行中庸之道卻是很難的。」
第十章
原文: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白話翻譯:
子路問孔子:「什麼叫做強?」
孔子說:「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北方的強?還是內在的強?」
「南方之強是:用寬容溫和的態度教導他人,遇到不講道理的人,也不以怨報怨。這是君子所追求的強。」
「北方之強是:披上戰甲,面對金戈鐵馬,寧死不屈,不怕犧牲。這是勇士的強。」
「然而君子的強,是內心堅定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堅強!」
「能夠中立不偏,這才是真正的堅強!」
「國家有道,他堅守自己的立場不退縮,這是真正的堅強!」
「即使國家無道,他依然堅守正道直到生命終結,這才是真正的堅強!」
原文: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白話翻譯:
孔子說:「那些刻意隱藏自己或故意行為怪異的人,後世或許有人會記述他們,但我是不會去效仿的。
君子依循正道而行,若中途放棄,我是無法容忍自己這樣的。
君子應該依靠中庸之道,就算隱居避世、不被人理解也毫不懊悔,只有聖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君子的道理是深遠而隱微的。」
「即使是夫婦間最樸實的愚人,也能略知這道理的一部分;但等到把這道理推展到極致時,連聖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
即使是不肖的夫婦,也能實踐道理的一部分;但當把它推行到極致時,連聖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天地雖大,人仍然會有遺憾和不足。」
「所以君子談論道理時,如果說得宏大,天下也承載不住;如果說得微小,天下也無法破壞。
《詩經》說:『鳶鳥高飛接近天,魚兒跳躍於深淵。』這是說君子觀察天地,無論高遠或深邃都能洞察。
君子的道理,起始於夫婦之間最基本的倫理關係,推展到極致時,能通達天地的運行與理法。」
原文: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白話翻譯:
孔子說:「道並不遠離人。如果說一個道理卻離人太遠,那它就不是道了。
《詩經》說:『伐木做斧柄,標準並不遠。』用斧柄來砍伐新斧柄,拿來對照,標準近在眼前,但有些人仍覺得遠。
因此,君子用人的方式來治理人,用變通來達成目的,適可而止。」
「忠誠與寬恕離道不遠。凡是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君子的道有四件事情,我至今沒有一樣能做到:
要求兒子孝順父親,我自己對父親也還未做到;
要求臣子忠於君主,我自己對君主也還未做到;
要求弟弟敬重兄長,我自己對兄長也還未做到;
要求朋友互相扶持,我卻未能主動先去做。」
這段很有趣,孔子把道拉回到生活中最實際的關係裡,強調忠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且他非常謙遜地自省,說自己還沒做到,顯得格外真誠。
原文: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白話翻譯:
即使是一般的德行,君子也會努力實踐;即使是普通的言語,君子也會謹慎使用。
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努力去補足;有餘裕的地方,也不敢全然放縱。
說話時會考慮行為是否跟得上,行動時也會回頭檢視自己的言語,君子怎能不謹慎自守呢?
君子安於自己的角色而行事,不會羨慕自己角色以外的事情。
身處富貴時,就安於富貴之中而行;身處貧賤時,就安於貧賤而行。
在邊疆少數民族之地,就安於那裡而行;在患難之中,也依然安於其中。
君子無論身處何地,始終能夠自得其樂,保持心安理得。
身居高位時,不欺壓下屬;身處低位時,不去攀附上級。
能夠正身修己,不向別人求取,自然就沒有怨恨。
身居高位不怨天命,身處低位不埋怨他人。
因此,君子能夠安然等待命運的安排;而小人則鋌而走險,希圖僥倖。
原文: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鹄,反求諸其身。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白話翻譯:
孔子說:「射箭就像君子修身的道理。如果沒射中靶心,會先反省自己有沒有哪裡做得不對。
君子的修道也是如此,就像遠行必須從近處起步,登高一定要從低處開始。」
接著引用《詩經》說:「夫妻和睦,像彈奏瑟和琴一樣和諧;兄弟齊心,歡樂且親密;家庭應該和樂融洽,夫妻彼此相愛。」
孔子感慨地說:「如果這樣,父母也會感到順心愉快吧!」
這段很溫柔,把君子的自省、修身比作射箭失靶時反求諸己,並且提到家庭和睦的重要性,連父母都會因此感到安慰。
原文: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白話翻譯:
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力量,真是盛大無比啊!用眼看卻看不見,用耳聽卻聽不到,卻又無所不在、融於萬物之中。
當天下的人齊心一致,穿著整齊盛裝來祭祀,感覺鬼神仿佛在上方,也像在左右守護,無處不在。」
他又引用《詩經》說:「神明的來臨與心意,難以揣測,更別說能夠射中它了!」
這說明了,微妙無形的力量可以顯現出來,而真誠則是無法隱藏的,正是這樣的境界。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飨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白話翻譯:
孔子說:「舜真是一位極具孝德的人啊!
他的德行足以成為聖人,地位尊崇為天子,擁有天下四海的富裕。宗廟祭祀不斷,子孫也能長久保有他的基業。」
「因此,具有大德之人,必定能獲得應有的地位、俸祿、名聲和長壽。
天在生養萬物時,一定會根據它們的本性和才能來加以厚待。
該栽培的就會培養,該傾覆的則會推倒。」
接著引用《詩經》說:「喜愛那位正直快樂的君子,他端正有德,既適合百姓,也適合上天,承受上天的俸祿,天也會保佑命定的他,並不斷加以確認。」
因此,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上天的命運與眷顧。
這段重點在說德行與命運、地位、福祿的關聯,強調舜因大孝與大德,自然得到了天命與長久的福祿。
原文: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飨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白話翻譯:
孔子說:「真正無憂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吧!
他的父親是王季,兒子是武王,父親打下基礎,兒子繼續發揚光大。
武王承繼了大王(古公亶父)、王季、文王的事業,穿上戰袍,平定天下,自己始終保持著天下人尊敬的聲名。
他尊為天子,擁有四海之內的財富,宗廟裡祭祀不斷,子孫延續他的基業。」
「當武王去世,完成了天命,周公又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業,追封大王、王季,以上天子之禮祭祀他們的先祖。
這種祭祀禮儀,通行於諸侯、大夫,乃至士人和平民百姓。」
「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父親去世時,葬禮依大夫的等級辦理,祭祀則按士的禮儀舉行;
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葬禮按照士的規格辦理,祭祀則按大夫的禮儀進行。
守喪一年的規矩適用於大夫;守喪三年的規矩適用於天子。
至於父母的喪禮,無論貴賤,都是一樣的。」
這段講周文王家族的德業傳承與喪禮制度,展現出周朝禮制的謹慎與尊重,特別強調父母之喪不分貴賤,孝道人人平等。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白話翻譯:
孔子說:「武王和周公,真是孝道通達的人啊!
所謂孝,就是能夠很好地繼承祖先的志向,妥善延續祖先的事業。
在每年春秋時節,修繕祖廟,陳設宗廟中的禮器,擺放祖先的衣服,奉上當季的食物祭拜。」
「宗廟的禮儀,用來安排昭穆(祖宗輩分)的次序;爵位的排序,是為了分辨貴賤;職事的安排,是為了區分賢能;
祭祀時先敬下位再敬上位,是為了讓下層百姓也能參與其中;宴飲時的座次排序,是為了分齒序(年齡輩分)。
在祭祀場合,各自站在適當的位置,遵行禮儀,演奏音樂,尊敬所當尊敬的,親愛所當親愛的,
侍奉已故的人如同他們還在世一樣,對待亡者如同對待生者一樣,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郊社的禮儀,是用來祭祀上天的;宗廟的禮儀,是用來祭祀祖先的。
如果明白郊社的禮儀與禘(大祭)與嘗(季節祭祀)的意義,治理國家就會像翻掌那麼輕鬆。」
這段講孝道不只是情感的表達,而是透過禮儀制度來延續祖先的志業,涵蓋了祭祀的意義、禮制的細節,並強調事死如事生的敬意。
原文: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白話翻譯:
魯哀公向孔子請教如何施政。
孔子說:「文王、武王的治國之道,都記錄在典籍裡。只要那些賢人在世,他們的政事就能推行;一旦這些人不在了,政事也就停止了。
人世的法則是以治理人心為主,而大地的法則則以栽植萬物為本。
治理政事,就像蒲草與蘆葦一樣柔軟而需要順應自然,因此,施政的關鍵在於用人。」
「選用人才,要依靠自身修養;修養自身,要遵循正道;而修正道,則要以仁為核心。
仁是關於人倫的德行,最重要的是親愛親人;義是合宜的行為,最重要的是尊重賢能。」
「親人之間的親疏有等差,尊賢之間也有高低等級,這些分別都是禮產生的。
如果在下位者不能獲得上位者的認可與信任,人民就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理。
因此,君子不能不修養自身;要修身,不能不盡孝於父母;要事奉父母,不能不懂得認識他人;要認識他人,最終要懂得順應天理。」
原文: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白話翻譯:
天下有五種最根本、普遍適用的道理(達道):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交,這五種關係是天下人倫秩序的根本。
而支撐這些關係的三種德行(達德)是:
智慧、仁愛、勇氣。
不論是怎麼獲得這些德行的方法,最終都是一致的:
有的人天生就明白;
有的人透過學習而明白;
有的人在困境中體悟而明白。
但當他們領悟時,結果都是一樣的。
實踐這些德行的態度也有不同:
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
有的人是因為有利益去做;
有的人是勉強努力去做。
但當事情成功的時候,結果也是一樣的。
這段強調人倫關係的普遍性,以及德行的多元獲得方式,不論是天賦、學習或困境,都能導致相同的成就,展現出孔子對人的包容與理解。
原文: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白話翻譯:
孔子說:「喜愛學習,就接近於智慧;
努力實踐,就接近於仁愛;
懂得羞恥心,就接近於勇敢。
懂得這三個道理,就懂得如何修養自身;
懂得如何修身,就知道如何治理他人;
懂得如何治理他人,就能夠治理天下國家了。」
這段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邏輯,從個人的修身開始,進而推廣到治人、治國,並且用知、仁、勇三德貫穿,強調學習、行動、知恥的重要性。
原文: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白話翻譯:
治理天下國家有九項根本大法(九經):
修養自身,尊重賢才,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察群臣,撫育百姓,接納工匠,安撫遠方的人,懷柔諸侯。修身,則道德立得住;尊賢,則不會迷惑;親親,則族親之間無怨恨;敬大臣,則自己不會失去方向;體察群臣,則士人會以禮回報;撫育百姓,則百姓願意努力;接納百工,則財物充足;安撫遠方的人,則四方歸順;懷柔諸侯,則天下敬畏。
具體實行的方法:
-
穿戴整齊、行為合禮,來修養自身;
-
遠離讒言和美色,輕視財貨、重視品德,來鼓勵賢才;
-
尊重親族地位、給予俸祿、分享愛憎,來親近親族;
-
提升官職、合理分配職責,來鼓勵大臣;
-
用忠信與重賞來鼓勵士人;
-
按時徵用,不苛刻搜刮,來鼓勵百姓;
-
每天檢查、每月考核,按工作付給工匠報酬,來鼓勵百工;
-
禮送賓客、迎接來訪,稱讚賢良、憐憫能力不足的人,來安撫遠方之人;
-
接續絕嗣、扶持廢國、處理亂政、維持危局,按時聘問,厚禮送往、薄禮迎來,來懷柔諸侯。
這段展現了一個完整的治國方略,涵蓋了自我修養、親族、臣民、百姓、遠人、諸侯,且從理念到具體實踐方法都清楚規劃,細緻又宏觀。
原文: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身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白話翻譯:
治理天下國家的九大法則,雖然有九項,但它們的實踐方法是一致的。
凡事預先籌劃,就能成功;不預先籌劃,就會失敗。
就像:
-
行走前確認好身體平衡,就不會跌倒;做事前安排好,就不會陷入困境;行動前計劃好,就不會後悔;道德修養提前確立,就不會走入絕境。
治理關係的層層遞進是:
-
在下位者若得不到上位者的認可,百姓就難以治理。
-
如何獲得上位者認可?方法是:如果朋友間不信任,就得不到上位者的信任。
-
如何讓朋友信任?方法是:如果對親人不和順,朋友也不會信任。
-
如何親人和順?方法是:如果自己內心不誠懇,親人也難以和順。
-
如何做到誠懇?方法是:如果對善不明察,內心就無法誠懇。
誠,是上天的法則;力求誠實,是人的法則。
真正的誠,不需要刻意用力,就能自然契合正道,不用思考,就能把握得當,這樣的人就是聖人。而努力做到誠的人,就是那種選擇善行並堅持到底的人。
這段再一次強調誠的重要性,從修身、治家、交友、處世、治國,層層遞進,並提出一個重要觀點:
誠是天道,力求誠是人道,聖人是自然無為而誠,而君子則是堅持善行而成就誠。
原文: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白話翻譯:
廣泛地學習它,仔細地詢問它,謹慎地思考它,明確地分辨它,堅定地實踐它。
-
有不懂的,就去學習,如果學了還不會,就不能放棄;
-
有不明白的,就去請教,如果問了還不懂,也不能放棄;
-
有不清楚的,就去深思熟慮,如果思考還得不到答案,也不能放棄;
-
有不透徹的,就去辨析,如果分辨還不夠明白,也不能放棄;
-
有沒做到的,就去實行,如果行動還不堅定,也不能放棄。
-
別人一次就能做到的,我就做一百次;別人十次能做到的,我就做一千次。
只要真的能這樣去做,即使是愚鈍的人,也一定能明白;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能變得剛強。
這段是孔子經典的學習方法論,五個步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並強調勤奮、反覆、不放棄的重要性,最後指出努力勝過天資,即使愚鈍也能變明理,柔弱也能變堅強。
原文: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白話翻譯:
由內在的誠而生出光明,這叫做「性」;由光明的覺悟而達到誠實,這叫做「教」。
-
誠實了,就會心明眼亮;明理了,也會更加誠實。
只有天下最誠摯的人,才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
能發揮自己的本性,就能幫助別人發揮他們的本性;
能幫助別人發揮本性,就能讓萬物各得其所;
能讓萬物各得其所,就能協助天地完成生生不息的化育之功;
能協助天地化育萬物,就能與天地並行而不悖,成為天地的夥伴。
這段講誠與明的交互關係,並提出了至高理想:
至誠者,不只是完善自己,也能完善他人,完善萬物,最終與天地齊德共化。
這是《中庸》的核心之一,把個人的修養推展到天地萬物的層面,展現出儒家天人合一的境界。
原文: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白話翻譯:
在次一等的境界裡,人雖然有所偏差(致曲),但仍能保持誠心。
-
有了誠心,就會表現在行為上(誠則形);行為表現出來,就會讓人看得見(形則著);
-
看得見了,就會變得明顯(著則明);明顯了,就會產生感動(明則動);
-
感動了,就會引發變化(動則變);變化之後,進而產生化育(變則化)。
唯有天下至誠的人,才有感化萬物的力量。
至誠之道,甚至可以預知未來:
-
一個國家將要興盛,必定會有吉祥的徵兆;一個國家將要衰亡,必定會出現怪異的異象。
這些徵兆,可以在**卜筮(占卜)**中看出來,也會表現在人的身體感應上。
當禍福將要來臨時,善事必然先有徵兆,不善之事也必有預兆。
因此,至誠之人如同神明一般靈妙。
這段展現了儒家誠感天地、誠通神明的思想,說明至誠不僅是道德修養的極致,還具有預見與感化的能力,與神通相通。
原文: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白話翻譯:
誠,就是自我成就完善;道,就是自然地運行。誠,是萬物存在的開始與終結,沒有誠心,萬物都無法存在。
因此,君子視誠為最重要的品德。
但誠不只是讓自己成就而已,它同時也是成就萬物的根本。
成就自己,叫做仁;成就萬物,叫做知。這兩者合起來,就是人性內在的德性,也是內外一致、因時因地恰到好處的行為準則。
這段再次強調誠是萬物之本,不僅讓自己完善(仁),也能幫助萬物各得其所(知),體現內外合一、天人相應的思想。
原文: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高明則悠久。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白話翻譯:
至誠的德行,永不停息。
-
因為不停止,時間一久就會顯現;顯現之後,影響深遠;影響深遠,就會變得廣大而厚重;廣大而厚重,就會達到高遠明亮;高遠明亮,又能歷久不衰。
-
廣大厚重,能夠承載萬物;高遠明亮,能夠覆蓋萬物;歷久不衰,能夠完成萬物的成長。
廣大厚重,與大地相配;高遠明亮,與天相配;歷久無疆,則與天地一樣無窮無盡。
像這樣的德行:
看不見,卻能彰顯;不動,卻能改變;不施加作為,卻能成就萬事。
天地之道,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生養萬物而不二心,但萬物的生成,卻是無法測量的無窮無盡。
天地之道,便是廣大、厚重、高遠、明亮、悠久不衰。
這段展現了儒家對天地之道與至誠德行的極高讚美,說明至誠如天地一般無聲無形卻影響萬物,無為而成,並且以天地為準則,說明君子修養的終極目標。
原文: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鼋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白話翻譯:
看看這天空,雖然只是明亮的光輝,但它的廣闊是無窮無盡的,日月星辰都繫於其中,萬物都在它的覆蓋之下。
再看看這大地,雖然一捧土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的廣闊厚重,能承載華山而不覺沉重,能振動江河大海而不洩漏,萬物都依附在它上面。
再看看高山,雖然一塊石頭看似細小,但它能延展成為廣大的山脈,草木在其上生長,禽獸在其中棲息,寶藏從中蘊藏而出。
還有水,雖然一勺水微不足道,但它卻深不可測,鼉龍、蛟龍、魚鱉生於其中,財貨也因水運而繁盛。
引用《詩經》說:
「唯天之命,莊嚴而無窮。」這是說天之所以為天,因其無窮無盡;又說:「啊!多麼顯著,文王的德行是那樣純粹!」這是說文王之所以為文王,因為他的德行純粹而永不止息。
這段透過天地萬物的宏大包容,再一次呼應君子的至誠德行,並以文王為榜樣,說明人應該如天地一樣,德行純粹、廣大無窮。
原文: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白話翻譯:
聖人的道理是多麼偉大啊!
它洋洋灑灑,滋養萬物,巍峨高聳,直達天際。真是寬廣而偉大啊!
-
禮儀有三百條,威儀有三千條,但必須等到合適的人出現,才能完全實行這些禮儀。
因此說:如果沒有達到至高的德行,道理也無法完全實現。
因此,君子尊重自己的德性,同時不忘向外探求學問,他努力讓自己的心胸廣大無邊,又能深入細微之處;他達到高明的境界,卻又恪守中庸之道;他能溫習過去的學問,並從中獲得新的體悟;他敦厚寬容,並以禮儀作為人生的準則。
所以:
-
居於上位時,不驕傲;處於下位時,不違背道義。國家有道,他的言論足以興盛天下;國家無道,他的沉默也足以自保容身。
《詩經》說:
「既聰明又有智慧,以保全自己。」這說的正是君子修身處世的道理啊!
這段講聖人與君子的修養,從道德修身、禮儀實踐到處世之道,特別強調:
-
君子要德性與學問並重,
-
外柔內剛,守中庸,進退自如。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白話翻譯:
孔子說:「愚昧卻自以為是,地位卑微卻專斷獨行,生在當今時代卻違背古代正道,這樣的人,災禍必然會降臨到他自己身上。」
-
如果不是天子,就不能隨意議論禮制,不能隨意制定制度,不能隨便考訂文獻。現在天下車輛規格統一,文字一致,行為規範相同。即使有高位,若沒有德行,也不敢妄自制定禮樂;即使有德行,若沒有相應的地位,也不敢擅自制定禮樂。
這段講制度與德位相符的重要性,強調禮樂制度需配合身份與德行,不能越位而行,否則會招致災禍,這是儒家秩序觀的一部分。
原文: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早有譽於天下者也。」
白話翻譯:
孔子說:「我講述夏朝的禮制,但杞國(夏朝後裔國)已經不足以作為證據了;我學習殷朝的禮制,因為宋國(殷商後裔國)還保存著;我學習周朝的禮制,因為現在社會還在使用它,所以我遵從周禮。」
治理天下,存在三個層次,達到最高層次的人,過失就極少了:
-
最高層次:即使做得很好,但若沒有證據,別人也不相信;不信則民不從。
-
最低層次:即使做得很好,但若沒有地位,別人也不尊敬;不尊則民不從。
因此,君子的道理要做到:根本在於自身修養;印證於百姓民間;參考三代聖王(夏、商、周)的治理而不出錯;建立在天地法則之上而不違背;質詢於鬼神而無疑惑;經過百代等待聖人來印證,仍無迷惑。
-
能以鬼神為標準而無疑惑,就是懂得天道;
-
能經百世等待聖人來印證,仍堅信不移,就是懂得人道。
所以,君子的行為,成為世人效法的道;君子的作為,成為世人的規範;君子的言論,成為世人的準則。
-
遠看他,讓人有所期待;靠近他,讓人不感厭煩。
《詩經》說:
「在那裡沒有邪惡,在這裡也沒有爭鬥,希望能夠朝夕勤勉,以求長久的美譽。」
君子若沒有這樣的修養,是不可能在天下獲得早早的美名的。
這段講禮制的傳承與驗證,強調君子立身行道,必須合於古聖先賢、天地鬼神,並經歷百世考驗而無悔,展現出一種跨越時空的信念與自信。
原文: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帱;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悅。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白話翻譯:
孔子(仲尼)承傳堯舜的道統,效法文王、武王的制度;
-
向上遵循天時的變化,向下順應地理與風土人情。
就像天地那樣,無所不承載,無所不覆蓋;又如四季交替運行,日月輪番照耀,
-
萬物共同生長,彼此不互相妨礙,各種道理一同實行,彼此不相衝突。
小德如川流不息,大德敦厚成化,這正是天地之所以偉大的地方。
唯有天下至聖的人,才能:
-
聰明睿智,足以治理天下;寬厚溫柔,足以包容萬物;剛強堅毅,足以堅持原則;莊重端正,足以令人敬畏;條理分明,觀察細微,足以辨別是非。
他的心胸廣大如天,深邃如泉,隨時能展現出這些德行。
-
看見他,人人敬仰;聽他說話,人人信服;觀他行事,人人欣然。
因此,他的聲名遍及整個中國,甚至遠播蠻夷之地。
-
舟車所能到達,人力所能通行,天地所覆載,日月所照耀,霜露所降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有肉的人,無不尊敬親近他。
這正是為什麼說:聖人之德與天地並列,能夠與天相配。
這段作為《中庸》的總結,讚美孔子承繼聖王之道,德行圓滿,與天地合德,
表達了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聖人以德化天下,德配天地,超越時空,無所不包容,無所不感化。
1.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白話翻譯:
唯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經營治理天下最根本的法則,確立天下最根本的基礎,通曉天地間萬物化育的道理。
這樣的人,他有所依靠嗎?——他完全依靠的是自身深厚的仁德!
-
他的仁心是那麼誠摯,他的智慧深邃如淵,他的胸懷浩渺如天。
若不是那些穩固聰明、聖智,通達天德的人,
又有誰能真正理解這樣的境界呢?
2.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白話翻譯:
《詩經》說:「穿著錦繡還要外罩素衣」,意思是不喜歡過分張揚自己的華美。
所以,君子的德行,是內斂而漸漸彰顯的,而小人的行為,是張揚炫耀卻漸漸消亡的。
3.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白話翻譯:
君子的道理,清淡而不令人厭倦,簡約而又有文采,溫和而又合乎條理,能從遠處知近事,能知風從何處來,能從微小之處看出明顯結果。
這樣的人,就可以進入德行的境界了。
4.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白話翻譯:
《詩經》說:「即使潛藏匿伏,卻仍然顯而易見!」因此,君子自我反省時心中無愧,志向中沒有邪惡。君子最難被人模仿的地方,大概就是那些人所看不見的內在修養吧!
5.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白話翻譯:
《詩經》說:「即使在自己家裡的房間裡,也不會在屋簷漏處感到羞愧。」
所以,君子即使不動也自有威儀,不開口也自有信任。
6.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白話翻譯:
《詩經》說:「在儀式中不需多言,一切自會井然無爭。」因此,君子即使不賞賜,百姓也自會努力;君子即使不發怒,百姓也自有敬畏,如同面對刑斧般嚴肅。
7.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白話翻譯:
《詩經》說:「德行不必張揚,自有諸侯百官效法。」因此,君子誠懇恭敬,天下自然和諧安定。
8. 「《詩》曰:『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白話翻譯:
《詩經》說:「我懷抱著光明的德行,不需要大聲疾呼來展現。」孔子說:「用聲音和外表來感化人民,只是最末梢的方式。」《詩經》又說:「德行輕微如羽毛,然而羽毛還有紋理;上天承載萬物,卻無聲無臭,這才是真正的極致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