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道教經典:九天玄女治心消孽真經

 


爾時, 元君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何,人心勝,而道心因之紛擾,微者何,道心失,而人心因以梏亡,故人心欲其自修自省、無任騖馳,道心欲其無怠無荒、時加積累。

那時候,元君(指九天玄女)說:

「人的私心是非常危險的,而道心則非常微細難見。什麼叫危險呢?就是當人的私欲壓倒了道心,道心就會因此混亂;什麼叫微細呢?是指道心一旦失去,人心就會被私欲束縛,導致沉淪滅亡。

所以,人心應當學會自我修養、自我反省,不應該任意放縱、追逐慾望;而道心則需要不斷警惕自己,不可懈怠荒廢,要時常累積修為和德行。」

無如學道者多,而知道者少,道其所道,非無所謂道,慕道之名、昧道之實、以此為學道、其不背道也者幾希。

雖然學道的人很多,但真正明白道理、了解「道」本質的人卻很少。他們所修的「道」,只是他們自己認為的道,並不是我(玄女)所說的真正的「道」。他們追求的是「修道」這個名聲,而對「道」的真義卻一無所知。這種只圖虛名、迷失實質的修行,其實已經背離了真正的「道」,真正沒有背離正道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 意涵小結:

  • 修道的人很多,但了解道理的人很少。

  • 表面修道但追求虛名,實際已遠離「道」。

  • 修道需重實質,不可流於形式或名利。

這段話有點像現代人在學佛、學道時,容易「有形式無實質」,看似虔誠,但動機不純或認知偏差,這是元君在提醒修行人要反求諸己,不要被外相迷惑。

噫,道在目前、人自不求耳。揆厥其故,人心用事、而道心無權,何者,克伐怨欲、四端叢起迭生,而人心所由熾、道心所由昧也

💬 白話解釋:

唉!「道」其實就在每個人眼前,可惜人們自己卻不去追求。

要問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人心總是在作祟,而道心卻失去了主導的力量。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爭強、好勝、怨恨、慾望等負面情緒和慾念,不斷地產生、交替滋長,導致人心越來越熾熱、躁動,而道心也因此變得昏暗、模糊了。

克者,好勝之謂,人特患甘為暴棄,自暴者、不足與有言,自棄者,不足與有微,

💬 白話解釋:

所謂的「克」,就是指爭強好勝的意思。人最大的問題,不只是會有爭勝的心,更嚴重的是甘心沉溺於粗暴與放棄自我。

一個人如果自暴自棄,任憑情緒與慾望主宰,就沒有辦法與他談正理(「有言」指的是正道的教導);如果他自甘墮落、放棄自我修養,也就無法與他談細微深奧的道理(「有微」是指深層道心的體悟)。

果能有自勝之心,爭勝於天人之界,賦畀賴以擴充、求勝於克復之間,物累賴以消去,以視委靡不振,巽懦弗前者,豈不遠甚

💬 白話解釋:

如果一個人真的能立下戰勝自己的心志,那他便能在「人性與天理」之間,努力爭取勝利(突破人性的弱點,接近天道的光明)。

他所獲得的天賦與潛能,也會因此逐漸開展,日漸壯大;而他在自我克制與自我修復的過程中,也會漸漸消除各種來自外物的牽絆和煩惱。

這樣的修行狀態,跟那些意志消沉、精神低落、不敢向前、不敢修道的人相比,差距豈不是非常巨大嗎!

元君這段話像是給真心想修道者的打氣與提醒:只要願意從「戰勝自己」開始,就能走出一條清明的道路,與那些放任自己沉淪的人相比,這是天壤之別的境

其奈好字未除,則悻悻以爭勝。所爭者,愈失本真,且忿忿以求勝,所求者,無關要蘊,此則小丈夫所為,非吾道中人也。

💬 白話解釋:

唉,若一個人對「好名」「好勝」的心還未除去,就會常常帶著情緒激動、不服輸的樣子,去爭個高下。

但越是爭勝,反而越遠離自己的本真與清淨的道心;而如果一個人懷著忿怒的情緒去追求勝利,他所追求的,其實也與修道的核心根本(要蘊)無關。

這種行為,是**俗世之中氣量狹小的「小丈夫」**才會有的,不是我們修道之人該有的態度與行徑。

伐者,誇功之謂。古 大禹不矜不伐、天平地成、建萬古宏功、猶聞善言而拜受,無他,聖德愈高、聖量愈廣,聖不自聖、乃以為聖。

💬 白話解釋:

所謂「伐」,就是指誇耀自己的功勞。

古時的大禹(治理洪水的大聖人),他雖立下平定天下、治理江山的大功,但他從不自矜、自誇。即便功成萬世,地理均平、天下太平,他仍虛心接受別人的善言,恭敬地拜謝受教。

這不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功勞,而是因為他的德行越高、心胸越寬廣;真正的聖人從不自以為聖,正因為他不自誇,反而被世人尊為聖。

且也、聖門 顏子、無伐善、無施勞,蓋以善者、性分所當為、何伐之有, 勞者,職分所當盡,何施之有,方且有若無,實若虛、欿然時懷不足, 所由為復聖,而三月不違、一間未達耳。他如軍後曰殿、捍三軍之生命、 成一將之功勳

👉 白話解釋:
再說,孔門弟子中最德高者顏子,他從不誇耀自己的德行(無伐善)、也不把自己的努力當成恩惠(無施勞)。為什麼呢?因為行善,是本性中應該做的事,有什麼好誇的?吃苦、勞苦,是自己該盡的責任,又有什麼可說是「施捨」的呢?

2️⃣ 「方且有若無,實若虛、欿然時懷不足,」

👉 白話解釋:
真正有德有能之人,反而表現得好像沒有什麼;心裡其實充實,卻自視如虛空;總是帶著一種內在的謙遜感,時時覺得自己尚有不足,仍需努力。

3️⃣ 「所由為復聖,而三月不違、一間未達耳。」

👉 白話解釋:
正因為這樣的德行,顏子被稱為「復聖」(幾乎可以再成為聖人)。他做到「三月不違仁」,只是偶有片刻尚未完全通達而已。

📌 引典自《論語.雍也》:「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孔子也稱讚顏回:「回也,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4️⃣ 「他如軍後曰殿、捍三軍之生命、成一將之功勳。」

👉 白話解釋:
再看軍中,最後斷後的部隊稱為「殿軍」,雖不居前線,卻保全整支軍隊的性命安全,最終卻往往成就的是將帥的功勳。

📌 這句話用軍事作比喻:默默守住後方、不求名利的,反而是實際保全大局的人。

✨整體總結:這段文字以顏子為修德典範,說明真正的君子行善盡責不自誇,反而常懷謙遜之心。表面上似乎「無為」,但內心有德,實際有功。正如殿軍,雖不搶鋒頭,卻保全全軍、成就大局。

孟之反入門策馬兩語、夫子特表其微,降而大樹將軍猶有斯風,試問伐者所伐何功乎,有創非常之功否,有垂無窮之功否。

👉 白話意思:
孟之反(即孟懿子)進門時不下馬,只說了兩句話,孔子就特別讚賞他那看似微小的舉動中所蘊含的德行。

📌 此出自《左傳》與《論語》的傳統故事:
有一次孟之反出征回來,進門仍「策馬而入」,士人以為他傲慢,孔子卻說:這正是他沒有自誇之心,因為他不以凱旋為光榮。
📌 「特表其微」指孔子特地指出這細微之處所含的大德,表示對微德的敏銳洞察。

2️⃣ 「降而大樹將軍猶有斯風,」

👉 白話意思: 即使是武功赫赫的大將軍,也應當保有這種不誇功、不自矜的風度。

📌 「降而」=退一步說、再往下講。
📌 「大樹將軍」可理解為指揮千軍的大將——就算是這種立功最多之人,也當學習謙遜。

3️⃣ 「試問伐者所伐何功乎?」

👉 白話意思:
那我們來問一問那些愛誇功的人:你們所誇的是什麼樣的功勞呢?

📌 此句語帶質疑與諷刺,轉為反問句式,語氣逐漸轉強。

4️⃣ 「有創非常之功否?有垂無窮之功否?」

👉 白話意思: 你們所誇耀的,是開創了非凡偉業的功勞嗎?是那種可以永垂後世、萬古流芳的功嗎?

📌 「非常之功」指的是非常規、極偉大的成就。 📌 「垂無窮之功」指可以流傳後世、不朽的功勞。

👉 隱含之意: 如果沒有這樣的功業,又有何資格誇耀?何況即使有,也不該誇。

✨整體總結:這段文字主旨在批判那些自誇功勞之人,認為真正的德行與功業,不在誇言中,而在無聲的謙遜裡。孔子之所以讚賞孟之反,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在細微之處流露出不伐之德。反觀那些滿口誇耀者,他們所誇的功勞——既不非常、亦不永恆,憑什麼大言不慚?

古昔聖賢,功不敢伐,何井蛙之見,嘖嘖自矜、徒見其不知量也。 怨則尤、不足道,君子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方為實際功修。 何則,怨尤之念一生,則僥倖之心勝,而詭詐中之。抑窺伺之心勝,而奸險中之,且訕謗之心勝、而浮薄中之。
古代的聖賢,即使立下大功,也不會自誇。反觀如井底之蛙般的淺見之人,卻常常自誇不已,發出「嘖嘖」的聲音,表現出自我得意。這其實只是顯示出他們不自量力、見識狹隘。
有怨氣就歸咎他人,這樣的態度是不值得提倡的。真正的君子安於自己的本分去行事,不怨天命、不責怪他人,這才是真正實在的修養功夫。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一旦心中充滿怨恨與責怪,那麼僥倖的心就會佔上風,人便容易陷入詭詐的行為;若是總想窺視他人過失,就容易陷入奸險;若心懷訕笑批評之意,就會顯得輕浮而不誠。這些都是修養之路的障礙。

總結:

這段話整體來說,是勸人要謙遜、自省、安本分,遠離怨恨與批評他人之心。若總是陷入不平之氣,最終只會讓自己沉淪於欺詐、奸險與浮薄的境地。

謂天可怨乎,而顯道惟彰,天故不任怨也,謂人可怨乎,而公評具在,人故不任怨也,爾徒自怨而喪心,心量日褊,爾徒自怨而汩性,性真日漓,恐怨則招咎、怨則造孽。爾、將以怨而罹奇窮膺奇禍也。

你說可以怨天嗎?其實天理是明白顯彰的,自有其公道,所以天是不容你怨的。

你說可以怨人嗎?但世間有公論、有評價在,人的對錯自會被看見,所以你怨他人也站不住腳。📌 這句與前一句形成對仗:「天不容怨」「人不容怨」,皆說明怨天尤人都無道理。你只是徒然地怨恨,結果讓自己心志消沉,心胸也越來越狹窄;你沉溺於怨氣,反而污染了自己的本性,使你原本的真性情越來越淡薄。

📌 「褊」=狹隘;「漓」=稀薄、淡去。
📌 這段是在講怨氣對自我內在的傷害:越怨越傷自己,越怨越失本心。

4️⃣ 「恐怨則招咎、怨則造孽。」

👉 白話意思:
要小心,怨氣一生,就容易招致禍患,甚至因怨而生惡行,種下罪孽。

📌 「咎」是指災禍、「孽」是罪過。這句話語氣轉重,作為警告。

5️⃣ 「爾、將以怨而罹奇窮膺奇禍也。」

👉 白話意思:
你若執迷不悟、深陷怨念,終將遭遇奇異的窮困與不尋常的大禍。

📌 「奇窮」「奇禍」=非常規的、異常嚴重的困境與災害。
📌 最後這句話是全段的總結與警示:怨,是自己召來的惡果。

✨整體總結:這段文字是在強烈警告:怨天、怨人都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損害自己的心志與本性。怨氣日積月累,將導致人格崩壞,甚至自招災難。其核心思想其實是儒家與道家都強調的「內省而非外怨」、「修心養性,以德化」。

詩三百篇溫柔敦厚、怨而不怒、深得和平之旨。 無論讀書與未讀書、童時蒙塾初入,有不讀過風詩歟。 欲,固為情之累,貪者,戀所欲而貪生,嗔者,拂所欲而嗔起, 痴者,注於欲而若迷,愛者,溺於欲而弗返,理欲不能兩立, 欲勝則理亡。

1️⃣ 「詩三百篇溫柔敦厚、怨而不怒、深得和平之旨。」

👉 白話意思:

《詩經》三百篇,其語氣溫和柔順,內容敦厚樸實;其中即使表達怨懟,也能做到含蓄不憤怒,正因如此,深得中庸和平之道。

📌 「怨而不怒」是《論語》對《詩經》讚美之語,表示情感有節、不過激。

2️⃣ 「無論讀書與未讀書、童時蒙塾初入,有不讀過風詩歟。」

👉 白話意思:
無論是讀過書還是沒讀過書的人,幾乎在童年剛入蒙學時,都讀過《詩經》中的《國風》篇。
📌 「風詩」即《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多反映民情風俗、情感生活,是初學者最先接觸的篇章。

3️⃣ 「欲,固為情之累,貪者,戀所欲而貪生,嗔者,拂所欲而嗔起,痴者,注於欲而若迷,愛者,溺於欲而弗返。」

👉 白話意思:
「欲」確實是情感的牽累。人之所以貪,是因為留戀想要之物而戀著人生不捨;人之所以嗔,是因為願望未遂、欲被違逆而生怒;人之所以痴,是因為執著於欲望,陷入迷失;人之所以沉溺於愛,是因為困在欲中,難以回頭。

📌 此段用「貪、嗔、痴、愛」四個情緒剖析「欲」的各種表現,與佛家三毒相合。

4️⃣ 「理欲不能兩立,欲勝則理亡。」

👉 白話意思:
理智與欲望無法並存,一旦欲望佔了上風,理性便會被吞沒。

📌 這一句非常關鍵,是對儒家「克己復禮」思想的精要總結。

學儒者,以克己復禮、為袪私而存理,學佛者,以淨根証果、 為參禪而入定,學道者,以斷障除魔、為明心而見性。欲字一關未破,

5️⃣ 「學儒者,以克己復禮、為袪私而存理,」

👉 白話意思:
學習儒家的人,主張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復禮法之規,目的是去除私心、保全天理。

6️⃣ 「學佛者,以淨根証果、為參禪而入定,」

👉 白話意思:
學佛者的修行,是通過清淨六根、修得佛果,藉由禪修與入定來解脫妄念與貪愛。

7️⃣ 「學道者,以斷障除魔、為明心而見性。」

👉 白話意思:
而修道者,則致力於斷除障礙、除去心魔,進而明心見性,返本歸真。

📌 此處儒、佛、道三家修行核心齊聚一堂,皆為對治「欲」而設。

8️⃣ 「欲字一關未破,」(語意未完)

👉 白話意思:
若「欲」這一關口還未能突破——
📌 此句收在尾聲,帶有懸念與警醒,暗示:不論你學儒、學佛、學道,若欲念不除,一切皆難入門、難見真修。

✨整體總結:此段文字由《詩經》引入,先論修養的和緩與節制,繼而指出「人心為欲所困」的真相,最後總結儒、佛、道三家治欲之法門。語重心長,理法交融,實為修身養性、觀心破妄之寶言。

則三教功夫無從下手,聲色貨利、日紛紛於徵逐之場,得失窮通,時擾擾於觀望之際。如是,則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
且為穿窬之行者、殆不知羞。余自設筏濟度以來,無非以聖賢階級仙佛筌蹄,深有望於天下人,特患甘自鄙薄,克伐怨欲之心未加修治,甚非任道之器、有辜學道之名。道於何學,在去其人心、而存其道心。
人心者,克伐怨欲所見端也,道心者,仁義理智所同具也,尚其返而自審焉可

1️⃣ 「則三教功夫無從下手,聲色貨利、日紛紛於徵逐之場,得失窮通,時擾擾於觀望之際。」

👉 白話解釋:
如果不能從「欲」字破關,那儒、佛、道三教的功夫就根本無從著手。眼見世人每日沉迷於聲色享樂、財利名位的追逐場中,時時又為了得失成敗而徘徊觀望、心神不定。

📌「徵逐之場」=名利場;「觀望之際」=猶豫動搖、失卻定志。

2️⃣ 「如是,則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且為穿窬之行者、殆不知羞。」

👉 白話解釋:
長此以往,那些心機巧詐、鑽營取巧的人,反而不以為恥;甚至偷竊行竊、不擇手段者,也幾乎不知羞愧。

📌 「機變之巧者」=心機靈巧但無德;「穿窬」=偷竊、鑽牆破戶之行。

📝 這段語氣轉為沉痛,指出:當人心為欲所驅,道德就無以立足,羞恥心也隨之崩壞。

3️⃣ 「余自設筏濟度以來,無非以聖賢階級仙佛筌蹄,深有望於天下人,」

👉 白話解釋:
我(自稱者)自從立志傳道濟世以來,所依憑的,不過是聖賢修行的階梯、仙佛濟世的法門,只是懷著希望,能引天下人同登彼岸。

📌 「設筏濟度」=用佛教譬喻,指設法度人、如以筏渡河。
📌 「筌蹄」=捕魚捕獸的工具,出自莊子:「得魚而忘筌,得兔而忘蹄。」此處比喻方便法門,非為私用。

4️⃣ 「特患甘自鄙薄,克伐怨欲之心未加修治,甚非任道之器、有辜學道之名。」

👉 白話解釋:
只是遺憾的是,人們常自甘卑下、不思奮起,又不曾真切修治心中的爭強(克)、誇耀(伐)、怨恨、貪欲等雜念。如此一來,不但無法承擔道業之重,反而有愧於「學道」這個名義。

📌 「克伐怨欲」=源於《中庸》,為人心之四病。 📌 「任道之器」=能承擔修道責任的品格與器量。

5️⃣ 「道於何學,在去其人心、而存其道心。人心者,克伐怨欲所見端也,道心者,仁義理智所同具也。」

👉 白話解釋:
那麼,道該從何處學起呢?就在於去除人心的偏私、存養道心的光明。 所謂人心,就是從爭強、誇功、怨恨、貪欲中表現出來的偏執情緒; 所謂道心,則是仁愛、公義、天理、智慧等普遍而正大的本心。

📌 出自《孟子.盡心篇》:「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 「道心、人心」之辨,是宋明理學的重要思想根基。

6️⃣ 「尚其返而自審焉可。」

👉 白話解釋:
願你能夠回頭反思自身,審察內心,才是真正可以學道、行道的起點。

📌 「返而自審」=回觀自我,反求諸己,是儒家、道家乃至佛家修行的根本。

✨整體總結:

這段文字語義層層推進,從:

  1. 三教功夫皆以克欲為本,

  2. 人心若迷於聲色名利,則道德必崩,社會失序,

  3. 作者自陳立志濟人渡世,

  4. 感嘆眾生甘於自棄,不治其心,終成空言,

  5. 最後強調學道之關鍵,在於「去人心、存道心」,且勉人反觀自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