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水滸傳與歷屆大考考題~~

故事大綱:
故事描寫了一百零八將各自不同的故事,從他們一個個被逼上梁山、逐漸壯大、起義造反到最後接受招安的全過程。

水滸中的一百零八將,是張天師禁錮的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因為太尉洪信的無心之過而轉世,他們講究義氣,愛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不滿貪官污吏,最後集結梁山,與腐化的朝廷抗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冲、史進、李逵、魯智深、武松等人物的鮮明形象,也向讀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與社會狀況。


全書可分為三段:第一至第四十回講述的是各個好漢的故事,它們既有獨立性又有關聯性;第四十一至第八十回講述的是好漢們在梁山集合,形成了以宋江為寨主的梁山水寨,並發動一系列對官僚惡霸及附近城池的戰爭,直到接受北宋朝廷的招安;第八十一回至第一百二十回講述的是梁山好漢歸順朝廷後,鎮壓田虎、王慶、方臘等的戰爭,到最後鳥盡弓藏,悲壯死亡的故事。
----------------------------------------------------------------------------
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水滸傳繁中版01


------------------------------------------------------------------------------------------------------------------
閱讀下文,回答20-22題。(108指考)
宋江看了,心中暗喜。自誇道:「這般整齊肴饌,濟楚器皿,端的是好個江州。我雖是犯罪遠流到此,卻也看了些真山真水。我那裡雖有幾座名山古跡,卻無此等景致。」獨自一個,一盃兩盞,倚闌暢飲,不覺沉醉。猛然驀上心來,思想道:「我生在山東,長在鄆城,學吏出身,結識了多少江湖上人,雖留得一個虛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雙頰,配來在這裡。我家鄉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見!」不覺酒湧上來,潸然淚下。臨風觸目,感恨傷懷。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詞調,便喚酒保,索借筆硯。起身觀翫,見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題詠。宋江尋思道:「何不就書於此?倘若他日身榮,再來經過,重覩一番,以記歲月,想今日之苦。」乘其酒興,磨得墨濃,蘸得筆飽,去那白粉壁上,揮毫便寫道: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讎,血染潯陽江口。」
宋江寫罷,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飲了數盃酒,不覺歡喜,自狂蕩起來,手舞足蹈,又拿起筆來,去那〈西江月〉後,再寫下四句詩,道是: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宋江寫罷詩,又去後面大書五字道:「鄆城宋江作」。寫罷,擲筆在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飲過數盃酒,不覺沉醉,力不勝酒。便喚酒保計算了,取些銀子算還,多的都賞了酒保。(《水滸傳》第39回)

20. 上文藉描寫「宋江飲酒賦詩」,凸顯宋江的性格是:
(A)風雅而富詩興 (B)落拓而有豪情(C)慷慨而交遊廣 (D)權謀而城府深

21. 關於宋江題於壁上的詩詞,解釋最適當的是:
(A)「恰如猛虎臥荒丘」意謂才高卻無處施展抱負
(B)「敢笑黃巢不丈夫」意謂不齒黃巢舉兵動搖朝廷
(C)「報冤讎」、「遂凌雲志」指掃除匪寇以安定江州
(D)「潛伏爪牙」、「飄蓬江海」指暗中在四處招兵買馬

22. 下列六句是今日九江潯陽樓上的一副對聯,請依文意與對聯格式,選出排列順序正確的選項:
甲、如無水滸傳者 乙、果有潯陽樓乎 丙、就會無影無蹤 丁、寫得有聲有色

戊、則梁山聚義替天行道 己、將宋江醉酒壁上題詩




















20.上文藉描寫「宋江飲酒賦詩」,凸顯宋江的性格是:
  (A)風雅而富詩興       (B)落拓而有豪情
  (C)慷慨而交遊廣       (D)權謀而城府深
【答  案】B
【測驗目標】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試題解析】(B)宋江雖然因罪流落江州,但就其「倘若他日身榮,再來經過,重覩一番,以記歲月,想今日之苦」之語及詩作中,皆可見其壯志豪情。

21.關於宋江題於壁上的詩詞,解釋最適當的是:
  (A)「恰如猛虎臥荒丘」意謂才高卻無處施展抱負
(B)「敢笑黃巢不丈夫」意謂不齒黃巢舉兵動搖朝廷
(C)「報冤讎」、「遂凌雲志」指掃除匪寇以安定江州
(D)「潛伏爪牙」、「飄蓬江海」指暗中在四處招兵買馬
【答  案】A
【測驗目標】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試題解析】(B)指若是當初黃巢民變成功,眾人就會覺得黃巢是個大丈夫了,藉此鼓勵自己帶領起義之事。(C)指宋江欲起義之事。(D)指不得志時潛伏等待時機。
22.

【答  案】(D)
【測驗目標】掌握重要國學及文化知識
【試題解析】對聯首先為上下聯對偶,故甲乙、丙丁、戊己各為一組。對聯上聯最後一個字必為仄聲,故剩(B)(D)可選。以文意來看,(戊)則梁山聚義替天行道前面應該接()如無水滸傳者,說明如果沒有《水滸傳》將梁山好漢的是記錄下來,那麼他們替天行道的事蹟就會消失,故(戊)後接(丙),答案選(D)

陶瓷歷史與飲茶文化(附上大考考題)


關於陶瓷歷史背景:
關於青花瓷的景德鎮:
茶杯X喝茶文化
《經典》一杯茶的代價 茶壺背後的世界
---------------------------------------------------------------------------------
閱讀下文,回答17-19題。(108年大學指考)
漢代出現的原始瓷,以草木灰為釉水,燒出來灰灰綠綠,並不好看。彼時銅器昂貴,因此燒出類似銅器的東西作為陪葬的明器。魏晉茶道興起,杯盞以越窯為上,越窯是翠綠色,還帶點灰色調,要到南宋龍泉才燒出漂亮的綠色。追求瓷器色澤之美的過程,艱困而漫長,至少花了五六百年。宋代以玄素為美,瓷器的靜定與素淨頗為相應。所謂道,就講「相應」,人與茶相應,可以行氣,以利打坐;道與器相應,可以參悟;人與茶碗相應,可以引發美感。文人喝茶成為風氣,但有一只素玄之名物,便可在茶會中領得風騷。那是文人茶的時代,也是瓷的第一高峰。
明代以前,點茶是用茶碗將茶末泡為茶湯打出泡泡,過程繁瑣,加以團茶昂貴,非一般人喝得起。朱元璋改團茶、點茶為茶湯,改茶湯後,小壺小杯喝茶,這是功夫茶的起始,所以瓷器小杯變多了。明初宮中還是以素白為美,甜白瓷是此時的代表,如糖霜的白,不像定瓷白中帶黃,影青瓷白中泛藍,這時真正的白瓷才產生。它並不單調,通常刻有暗花為飾,其他素色瓷如祭紅、霽藍、豆青都燒得很好。至於明青花大器為多,受中東影響,貿易瓷愈花愈好,也有可能元蒙古人愛大器,明代猶有前朝風,這是瓷的第二高峰。(改寫自周芬伶〈說瓷〉)
17. 依據上文,下列關於瓷器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瓷器輕巧,故取代銅器成為日常用品
(B)漢代因釉水不佳,瓷器無法製成茶具
(C)宋代瓷茶具崇尚質樸淡雅,道器合一
(D)明代流行青花瓷,素色瓷質精而稀有
18. 依據上文,下列文字的鑑賞觀點,最可能屬於:
茶盞惟宣窯壇盞為最,質厚白瑩,樣式古雅,有等宣窯印花白甌,式樣得中,而瑩然如玉。次則嘉窯心內茶字小盞為美,欲試茶色貴白,豈容青花亂之?
(A)漢代               (B)魏晉              (C)宋代              (D)明代
19. 依據上文,對於下列甲、乙兩項推論,最適當的判斷是:
甲、茶葉沖泡方式影響杯盞瓷器的形製。
乙、宋代人常依茶湯顏色選用合適茶碗。
(A)甲、乙皆正確                           (B)甲錯誤,乙正確
(C)甲、乙皆無法判斷                     (D)甲正確,乙無法判斷


























17.依據上文,下列關於瓷器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瓷器輕巧,故取代銅器成為日常用品
(B)漢代因釉水不佳,瓷器無法製成茶具
(C)宋代瓷茶具崇尚質樸淡雅,道器合一
(D)明代流行青花瓷,素色瓷質精而稀有
 【答  案】C
 【測驗目標】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試題解析】(A)由於漢代銅器較為昂貴,故以瓷燒出類銅器的陪葬品。(B)漢代以草木釉為釉水,已可燒製只是顏色不佳。(D)明代素色瓷已燒製的很好。



18.依據上文,下列文字的鑑賞觀點,最可能屬於:

  茶盞惟宣窯壇盞為最,質厚白瑩,樣式古雅,有等宣窯印花白甌,式樣得中,而瑩然如玉。次則嘉窯心內茶字小盞為美,欲試茶色貴白,豈容青花亂之?

  (A)漢代     (B)魏晉     (C)宋代     (D)明代
  【答  案】(D)
  【測驗目標】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試題解析】由「改茶湯後,小壺小杯喝茶,這是功夫茶的起始,所以瓷器小杯變多了。明初宮中還是以素白為美」可知,明初時流行素白的茶瓷,且由「豈容青花亂之」可再確定應為青花瓷為多的明代,故答案為(D)

19.依據上文,對於下列甲、乙兩項推論,最適當的判斷是:

  甲、茶葉沖泡方式影響杯盞瓷器的形製。
乙、宋代人常依茶湯顏色選用合適茶碗。

(A)甲、乙皆正確      (B)甲錯誤,乙正確
(C)甲、乙皆無法判斷     (D)甲正確,乙無法判斷
【答  案】D
【測驗目標】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試題解析】由「改茶湯後,小壺小杯喝茶,這是功夫茶的起始,所以瓷器小杯變多了。明初宮中還是以素白為美」可知茶葉的沖泡方式會影響瓷器的形狀,故甲選項為正確;乙選項文中並未提及,故無法判斷,答案選(D)

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李白<行路難>



行路難·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通:饈;直 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雪滿山 一作:雪暗天)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一作:坐)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
譯文
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 玉盤中盛的精美菜餚,收費萬錢。
胸中鬱悶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劍環顧四周,我心裡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像呂尚垂釣溪,閒待東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
世上行路呵多么艱難,多么艱難; 眼前歧路這么多,我該向北向南?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
行路難·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慄。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
譯文
人生道路如此寬廣,唯獨我沒有出路。
我不願意追隨長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鬥雞走狗一類的賭博遊戲。
像馮諼那樣彈劍作歌發牢騷,在權貴之門卑躬屈節是不合我心意的。
當年淮陰市人譏笑韓信怯懦無能,漢朝公卿大臣嫉妒賈誼才能超羣。
你看,古時燕昭王重用郭隗,擁篲折節、謙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劇辛和樂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盡智,以自己的才能來報效君主。
然而燕昭王早就死了,還有誰能像他那樣重用賢士呢?
世路艱難,我只得歸去啦!
---------------------------------------------------------------------------------
行路難·其三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
譯文
不要學許由用潁水洗耳,不要學伯夷和叔齊隱居收養採薇而食。
在世上活著貴在韜光養晦,為什麼要隱居清高自比雲月?
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功績告成之後不自行隱退都死於非命。
伍子胥被吳王棄於吳江之上,屈原最終抱石自沉汨羅江中。
陸機如此雄才大略也無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慘的結局為苦。
(陸機)是否還能聽見華亭的別墅間的鶴唳?(李斯)是否還能在上蔡東門牽鷹打獵?
你不知道吳中的張翰是個曠達之人,因見秋風起而想起江東故都。
生時有一杯酒就應盡情歡樂,何須在意身後千年的虛名?
------------------------------------------------------------------------------------
10分鐘看懂李白
李白行道難
賞析:
  這首詩是天寶三載李白離開長安時所寫。詩的開始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情厚意,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應對這樣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會豪飲的。但是,這天他端起酒杯,卻把酒杯推開瞭,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瞭。他離開坐席,拔出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這一串動作,形象地顯示瞭詩人內心的苦悶抑鬱和感情的激蕩變化。
  但是,詩人並沒有甘於消沉,而是從呂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瞭信心。雖然現實是那麼得艱難,道路是那麼得渺茫,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用心用世的強烈要求,最後使他最終擺脫瞭歧路彷徨的苦悶,堅信終有一天會到達理想的彼岸。
  本詩利用比興的手法描述瞭人世間的坎坷,抒發瞭詩人的人生追求,表現瞭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詩人不畏人生艱難,不放下自己的理想,沒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學習的。
-----------------------------------------------------------------------
1. 閱讀下列詩句,最符合詩中所示的人生態度是:108指考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李白〈行路難〉)
(A)顯貴無常,急流勇退                  (B)養身隱逸,志在清高

(C)放浪形骸,任俠行義                  (D)順處逆境,不求顯達













【答  案】A
【測驗目標】作品的理解與評析
【試題解析】(A)由「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可知。作者列舉伍子胥、屈原、陸機、李斯的遭遇以佐證說詞,認為功成自應身退,以免落得不得善終的下場。(B)(C)由「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可知,作者否定受人崇敬的許由洗耳,和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行為;認同應與光同塵,不露鋒芒,亦不須以怪誕之舉博得高潔之名。(D)未有「順處逆境」之意。
語譯:不要學高士許由到潁川水中去洗耳,不要學以不食周粟為高潔的伯夷、叔齊到首陽山採薇為食。真正的曠達之士會隱藏自身的光芒,與世俗同流,以無名為貴,何必孤傲地與雲月爭高?我看自古以來的賢達之人,功成名就後還不身退的,都遭了殺身之禍。伍子胥被投屍於吳江之中,屈原自投汨羅江而死。陸機的雄才又豈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李斯被腰斬之時,才悔恨沒有趁早辭官休息。陸機臨死時,嘆息著說:「華亭的鶴鳴聲,還能再聽見嗎?」李斯受刑前則感慨過去在上蔡東門臂蒼鷹、牽黃犬、逐狡兔的日子再也不可得了!您看那晉朝吳中的張翰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曠達之人,秋風吹起時,憶起故鄉的蓴菜、鱸魚,便立即辭官回到江東家鄉。姑且貪樂生前即時的一杯酒吧!何須追求死後必定要千載留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