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6日 星期三

國文學習歷程檔案上集(以傾聽家鄉的水證據為例子)

 

學習歷程檔案名稱???????


主軸如下:

1.     家鄉有什麼美好?特色?(從家鄉的河延伸出來)

2.     家鄉有什麼隱憂?(發現)

3.     家鄉有何建議?

4.從這次的學習檔案製作中你學到什麼?提升了什麼能力?素養?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參考範本一

參考範本二

參考範本三

參考範本四

教授的話:

很多大學教授都會跟高中生,尤其是社區、郊區、偏鄉的高中生說:

"我們想看到你們自己的地區特色,而不是凡事仰望台北,想要拷貝台北"

但是我今天忽然想到一事:

"如果學生根本就缺乏閱歷,沒有旅行的經驗,沒有人帶領,不知道如何比較與理解,他如何知道怎麼回望自己的故鄉?"

舉個例子。昨天我正想規畫要怎麼去麻豆時想到一事,原來麻豆沒有火車站,最近的站是善化。所以我選擇搭統聯客運去麻豆交流道轉運站,然後再到黎明高中去。然後我看了看麻豆轉運站的車班才發現從麻豆到嘉義高鐵比起到台南高鐵順暢許多。

我問黎明的老師:黎明的學生去台南玩會覺得遠嗎?老師說"怎麼會遠,搭車一下子就到了"。從麻豆到善化搭客運就好,從善化到台南站其實才20分鐘,所以真的不遠。

所以說對我們這種外地人來說,那個距離感來自"不熟",甚至只是因為"沒有一條捷運讓你搭上去,走出來"所以就開始猜測是否不便。

這時我就好奇了,為什麼有時候要郊區的學生往都市跑不會覺得遠,但要都市的學生走出都市就覺得吋步難行?明明那個距離是一樣的。

然後我再想到第二件事。

我今天去了麻豆代天府,我覺得這間廟滿特別的,因為那個十八地獄、天堂、還有水晶宮的設計和管理滿有意思,相對於蓮池潭龍虎塔來說更富麗堂皇。另外正殿旁邊的假山和水池管理也相當不錯,我從未見過有一個廟宇可以把水池旁邊的蕨類植栽做得那麼好。

但如果我是一個麻豆的高中生,我沒去過什麼地方,甚至也不會跑到廟裏去,我怎麼會知道自己家鄉有個廟在廟宇設計、民俗活動、供奉神祉上滿特別?我又怎麼知道自己的家鄉與其它地方有什麼關係或差異?我甚至懶得花時間去那個廟收集圖騰與建築特色,因為我會以為我應該要做個AI人工智慧的小論文,大學教授才會看見我。

如果我的世界一切都由手機來,手機裏的世界就是媒體要餵給你吃的東西,你自己也選擇被餵食推播,那麼一個麻豆的學生腦袋中的世界,和台灣任何一個城市的學生都不會有差別。當你和別人沒有差別,自己也不疑有它的時候,你如何在升學的時候說服大學教授你很特別?當你缺乏見識的時候,就會很難察覺身近人事物的可貴、美好,或問題。

----------------------------------------------------------------------

關於學習歷程檔案:大學教授顏聖弘

學習成果看起來必須要有知識接收、知識應用、還有問題解決的部分。而這個部分同時需要課程設計、教學技巧、學生努力、家長尊重教學自主專業等等因素的配合。

學習成果的內容與呈現也一定要吻合那個學科所宣稱要培養的能力與素養,不要走歪。如果那是基礎科學學科,學生呈現的能力就應該是科學能力。就算老師要使用"學習單",也不能讓學習單看起來像在問診。不要千篇一律要學生寫感想,學生通常都會寫好話,大學教授就會看到

 

若要順順利利完成"學習""做好學習歷程檔案"所需要的很可能能力根本不是上了高中再說就好。再說一次:好奇心、敏銳度、觀察力、閱讀動力、表達能力(包含各類型的寫作)、提問與討論、規畫與實踐、耐性與韌性、自主與合作等,都不是高中會忽然冒出來的能力。

從小沒有注意這些,太容易把小孩好奇心的火花撲滅,或是弄錯方向把原本的興趣弄到沒興趣,或是忽視小孩的心性都不行。

 

③要把自己平常就在做的事情寫成報告,給不認識的人審核,並得到某種機會的確是很煩,非常煩。但這就好像我們大學教授做研究,也要寫成論文給人家審查。絕大多數的工作也有"工作成果""KPI"要呈報。這也就是說,"把自己的學習成果以專業的方式展現出來"是一種在學習期間與職場上都非常重要的能力。你就算再不喜歡都要學,因為你需要與同好、同行溝通,更別說我們的人生常常被"對你不熟"的人所掌握,當別人和你沒有交情的時候,你當然就只能提供證據讓別人能夠評量與認可你。所以不要再掙扎了,好好地整理自己的學習歷程不只是為了升學,你會發現你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要整理自己的過往、總結現在,與期待未來。

④ 學習歷程檔案最後會被大學教授看到,所以要讓我們看得懂。所以若學生只上傳自己的筆記、考卷、作品照片,卻沒有任何說明,就算你上傳100次,檔案再大,都無法增進大學端的理解。

我高度建議教師的課程設計要讓"學生學習成果的產出與呈現"看起來得到了認知或能力。不要讓學習單或學習成果看起來像是學生對老師的滿意度調查,外加自己的心情小語。

此外我也建議學生應該要在探索實作或實驗報告的第一頁至少加上約半頁的課程設計簡要說明,協助大學端看懂那份作品。

 不管什麼報告與作品,都要有"結構"。結構怎麼來?可能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的作業格式,也來自你經過閱讀名家觀點與觀察專業社群所獲得的經驗。沒有結構的報告與作品會很容易被忽視。因為沒人知道你想幹嘛。

 

所以再說一次,學習歷程檔案中的平時修課記錄與探索實作,就是學生"平常在做的事情"。如果連"平常在做的事情"都無法記錄,無法整理,一直抗拒不想做,那我就會覺得這樣的人不適合唸任何一間大學。然後記得你端出來的東西不管再怎麼簡單,都要是一道完整的菜。不要把生的魚下巴或兩個魚眼球丟在高檔瓷盤上說:這就是我的成果。那不是成果,是拍咪啊。

 

無論是一學期上傳一次,或一學年上傳一次的檔案,都可能內含好幾次的學習成果或作品,所以一定要為了"整份文件"加一個封面,而封面的一角應該要載明學年學期、科目與以及整份文件的類別歸屬,例如:

110學年第一學期生物科課程學習成果

(2) 封面上應該要註明姓名、年級與學校

(3) 接下來一定要有目錄與頁數,也就是每一頁都要編頁碼。如果內含好幾份作業都是不同時間做的,那麼就在最後上傳前重新編輯頁碼即可

(4) 建議每一份個別作業的第一頁都要至少有半頁的課程說明。說明什麼呢?

A. 課程或作業名稱

B. 對老師教學與成果評量設計的簡要介紹

C. 你藉由完成這份工作獲得什麼樣的知識、技術、眼界、態度,或能力。

D. 假如你已經定向想念那些科系,你認為這些能力與該科系重視的議題或學生能力有什麼關係?若你還沒有定向,則不需要掰。

正因為我們太常看到沒頭沒尾,不知所云,目的不明的學習成果,所以才建議學生在最後上傳之前,一定要再整理一次。

⑦雖然很多家長老師超討厭我,但我就是要再講一次,為什麼學生的備審資料與學習歷程檔案不要粗底紅字加底線:

(1) 不要以為那樣是在幫大學教授畫重點,大學教授不需要你來幫忙畫重點,因為我們是一群天天都在閱讀大量複雜資訊的人,讀書就是我們的專業。學生的資料沒有複雜到我們抓不到重點。

(2) 學生自認為是重點的,常常不是重點,甚至是弱點或吐槽點。我舉例來說,有些學生的檔案有自己的作品,大家不覺得學生應該多花點時間解釋那個作品的創作動機、理念、如何模仿技法或技術、如何評估自己的成效嗎?但若學生半句話都沒有,只插入一張圖,卻花了篇幅高談自己有多麼好相處、多麼有毅力、多麼有決心,通通標紅字粗體加底線。你會不會覺得學生就是抓錯重點?

(3)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在學習研究與產業的專業場合是有人這樣做的。你如果去申請你心目中的英美名校,會使用粗體紅字加底線嗎?如果在真實的世界中沒有專業人士這樣做,那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4) 學生資料的品質應首重結構與內容。而不是把這些東西當週記寫,然後狂圈一堆自認為關鍵字就認為大學教授會買單。

⑧整份資料的前面最好有一個摘要或總結,告訴審查者你在知識、技術或態度上的發現與主要進展。

(5) 每一份報告都應該要有合理的內容結構,而不是東寫一句西寫一句,讓大學教授還要猜學生的意圖。這是非常扣分的。 (6) 不管報告的內容主體是文字、影像還是多媒體,都要讓人"打開檔案之後就能了解意圖、目的、過程、成果"

. 我們想看到的是課程設計與學習成果的關聯性,以及學生學習成果與素養的展現,而不是在場證明。所以請停止大量張貼自己與講師、建物、實驗器材等等的自拍。就算長得再可愛我們都不想看自拍,我們想看學生對人事物的觀察、提問、閱讀、分析、觀點表達與作品說明。

6. 不要捨近求遠,你連你們學校附近麵攤的人的處境都不關心,你連校外超商員工的勞動狀況都不關心,學生甚至連自己爸媽的職業與專業都搞不清楚,學校還要大費心力安排參觀養老院和熱門產業的公司,不覺得矯情嗎?

 

⑩再說一次:

高中老師上課當然可以請學生寫心得回饋,那是高中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

但是大學教授審查高中生的學習歷程檔案時,想看到的是學生的學習成果,而不是學生對授課老師的評價或學生的心情好不好。

請一定不要把心情、心得、成果混為一談。如果一個學生上完一門課,沒有得到知識或技術的結構、眼界、應用、來龍去脈,或對問題的解方,或是對那門課持續的興趣與關注,學生的"心情或心得"中寫一萬次"謝謝老師我收穫良多",對大學教授都沒有意義。我們要審查的是成果,不是學生是否與老師交好。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