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醉翁亭記》選擇題

《醉翁亭記》選擇題(20題)

1. 〈醉翁亭記〉的作者是?

A. 蘇軾

B. 歐陽脩

C. 王安石

D. 柳宗元

2. 醉翁亭位於何處?

A. 洞庭湖畔

B. 滁州琅琊山

C. 廬山之巔

D. 衡山南麓

3. 「環滁皆山也」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

A. 對偶

B. 借代

C. 夸飾

D. 倒裝

4.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中,「翼然」的意思是?

A. 飛翔的樣子

B. 鳥翼般展開的樣子

C. 有翅膀的亭子

D. 輕柔搖曳

5.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的語感主要表現什麼?

A. 心情急促

B. 山水清幽

C. 天氣嚴寒

D. 旅途艱辛

6. 「泉香而酒洌」中的「洌」是什麼意思?

A.

B.

C. 清澈味美

D. 苦澀

7. 下列哪一項最能說明「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義?

A. 醉翁不愛喝酒

B. 醉翁借酒消愁

C. 醉翁藉飲酒寄情於山水

D. 醉翁為人孤獨

8.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的「輒」意為?

A.

B.

C. 所以

D. 仍然

9. 「雲歸而岩穴暝」描寫的是什麼時段的景象?

A. 晨曦初上

B. 日正當中

C. 傍晚日暮

D. 夜深人靜

10. 下列何者為文中的人物活動場景?

A. 市集買賣

B. 河邊捕魚

C. 林間宴飲

D. 山上砍柴

11. 歐陽脩作〈醉翁亭記〉的目的為何?

A. 描寫飲酒樂趣

B. 宣揚政績

C. 借景寄情

D. 紀錄旅遊

12.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一句可見太守的性格?

A. 嚴肅拘謹

B. 同民同樂

C. 好大喜功

D. 不問政事

13. 文中景物描寫由近至遠的順序為?

A.

B.

C.

D.

14. 「林壑尤美」的「壑」是什麼意思?

A. 平原

B. 石頭

C. 山谷

D. 湖泊

15. 文中以「四時之景」表現自然之美,以下何者不是文中所描寫?

A. 春花盛開

B. 夏水潺潺

C. 秋實累累

D. 冬雪皚皚

16. 「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也」表達的是什麼情感?

A. 憂傷失意

B. 老而自安

C. 醉酒失態

D. 愧對鄉民

17. 下列哪句最能表現歐陽脩「借景抒情」的特色?

A. 林壑尤美

B. 太守之樂其樂

C. 醉能同其樂

D. 山行六七里

18.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可見當地人民的?

A. 奮發向上

B. 嚴肅守紀

C. 安居樂業

D. 生活艱苦

19. 「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中的「雜然」最能表現?

A. 混亂無章

B. 群眾喧嘩

C. 賓主眾多、熱鬧非凡

D. 景物繁複

20. 文末說「亦以天下之樂而樂」體現何種思想?

A. 君民有別

B. 與民同樂

C. 濟世為懷

D. 安貧樂道














答案

1. B

2. B

3. D

4. B

5. B

6. C

7. C

8. A

9. C

10. C

11. C

12. B

13. B

14. C

15. B

16. B

17. B

18. C

19. C

20. B



《醉翁亭記》與《岳陽樓記》比較整理

一、相似點(6項)

體裁:皆屬「記敘文中的記」,描寫亭樓之景,屬於「登臨記遊」文類。

寫作風格:文筆清麗,運用山水描寫結合情感抒發,語言雅緻,富節奏感與文學性。

寫作背景:都是在作者出任地方官期間所寫,與政事經營、民生體察有關。

寫作目的:不僅寫景,更藉景抒懷、寓理於文,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與人生態度。

主題思想:均強調與民同樂(太守之樂其樂 / 先天下之憂而憂),展現士大夫胸懷。

文人交情:歐陽脩與范仲淹交好,文風、思想互相影響,皆為北宋文壇主將。

二、不同點(7項)

比較面向

《醉翁亭記》

《岳陽樓記》

地點

滁州琅琊山(安徽)

岳陽樓(湖南)

作者

歐陽脩

范仲淹

景物重點

林泉、山鳥、四時變化,自然山林之美

洞庭湖、煙波浩渺、風雨晴晦,水天壯闊之景

情感色彩

閒適自得、淡然曠達,小隱隱於林

沉鬱深遠、關懷社會,大隱隱於朝

敘述語氣

質樸親切、如談家常

雄健有力、起伏宏大

名言警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太守之樂其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政治理想

個人淡泊處世、與民同樂

憂國憂民、胸懷天下

三、總結比較

篇名

主題傾向

風格

情感基調

《醉翁亭記》

借景寄情,與民同樂

平易親切,清新自然

悠閒達觀

《岳陽樓記》

借景言志,胸懷天下

雄渾沉厚,起伏有致

憂樂並陳,沉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