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道教經典:九天玄女治心消孽真經

 


爾時, 元君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何,人心勝,而道心因之紛擾,微者何,道心失,而人心因以梏亡,故人心欲其自修自省、無任騖馳,道心欲其無怠無荒、時加積累。

那時候,元君(指九天玄女)說:

「人的私心是非常危險的,而道心則非常微細難見。什麼叫危險呢?就是當人的私欲壓倒了道心,道心就會因此混亂;什麼叫微弱呢?是指道心一旦失去,人心就會被私欲束縛,導致道心沉淪滅亡。

所以,人心應當學會自我修養、自我反省,不應該任意放縱、追逐慾望;而道心則需要不斷警惕自己,不可懈怠荒廢,要時常累積修為和德行。」

無如學道者多,而知道者少,道其所道,非無所謂道,慕道之名、昧道之實、以此為學道、其不背道也者幾希。

雖然學道的人很多,但真正明白道理、了解「道」本質的人卻很少。他們所修的「道」,只是他們自己認為的道,並不是我(玄女)所說的真正的「道」。他們追求的是「修道」這個名聲,而對「道」的真義卻一無所知。這種只圖虛名、迷失實質的修行,其實已經背離了真正的「道」,真正沒有背離正道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 意涵小結:

  • 修道的人很多,但了解道理的人很少。

  • 表面修道但追求虛名,實際已遠離「道」。

  • 修道需重實質,不可流於形式或名利。

這段話有點像現代人在學佛、學道時,容易「有形式無實質」,看似虔誠,但動機不純或認知偏差,這是元君在提醒修行人要反求諸己,不要被外相迷惑。

噫,道在目前、人自不求耳。揆厥其故,人心用事、而道心無權,何者,克伐怨欲、四端叢起迭生,而人心所由熾、道心所由昧也

💬 白話解釋:

唉!「道」其實就在每個人眼前,可惜人們自己卻不去追求。

要問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人心總是在作祟,而道心卻失去了主導的力量。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爭強、好勝、怨恨、慾望等負面情緒和慾念,不斷地產生、交替滋長,導致人心越來越熾熱、躁動,而道心也因此變得昏暗、模糊了。

克者,好勝之謂,人特患甘為暴棄,自暴者、不足與有言,自棄者,不足與有微,

💬 白話解釋:

所謂的「克」,就是指爭強好勝的意思。人最大的問題,不只是會有爭勝的心,更嚴重的是甘心沉溺於粗暴與放棄自我。

一個人如果自暴自棄,任憑情緒與慾望主宰,就沒有辦法與他談正理(「有言」指的是正道的教導);如果他自甘墮落、放棄自我修養,也就無法與他談細微深奧的道理(「有微」是指深層道心的體悟)。

果能有自勝之心,爭勝於天人之界,賦畀賴以擴充、求勝於克復之間,物累賴以消去,以視委靡不振,巽懦弗前者,豈不遠甚

💬 白話解釋:

如果一個人真的能立下戰勝自己的心志,那他便能在「人性與天理」之間,努力爭取勝利(突破人性的弱點,接近天道的光明)。

他所獲得的天賦與潛能,也會因此逐漸開展,日漸壯大;而他在自我克制與自我修復的過程中,也會漸漸消除各種來自外物的牽絆和煩惱。

這樣的修行狀態,跟那些意志消沉、精神低落、不敢向前、不敢修道的人相比,差距豈不是非常巨大嗎!

元君這段話像是給真心想修道者的打氣與提醒:只要願意從「戰勝自己」開始,就能走出一條清明的道路,與那些放任自己沉淪的人相比,這是天壤之別的境

其奈好字未除,則悻悻以爭勝。所爭者,愈失本真,且忿忿以求勝,所求者,無關要蘊,此則小丈夫所為,非吾道中人也。

💬 白話解釋:

唉,若一個人對「好名」「好勝」的心還未除去,就會常常帶著情緒激動、不服輸的樣子,去爭個高下。

但越是爭勝,反而越遠離自己的本真與清淨的道心;而如果一個人懷著忿怒的情緒去追求勝利,他所追求的,其實也與修道的核心根本(要蘊)無關。

這種行為,是**俗世之中氣量狹小的「小丈夫」**才會有的,不是我們修道之人該有的態度與行徑。

伐者,誇功之謂。古 大禹不矜不伐、天平地成、建萬古宏功、猶聞善言而拜受,無他,聖德愈高、聖量愈廣,聖不自聖、乃以為聖。

💬 白話解釋:

所謂「伐」,就是指誇耀自己的功勞。

古時的大禹(治理洪水的大聖人),他雖立下平定天下、治理江山的大功,但他從不自矜、自誇。即便功成萬世,地理均平、天下太平,他仍虛心接受別人的善言,恭敬地拜謝受教。

這不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功勞,而是因為他的德行越高、心胸越寬廣;真正的聖人從不自以為聖,正因為他不自誇,反而被世人尊為聖。

且也、聖門 顏子、無伐善、無施勞,蓋以善者、性分所當為、何伐之有, 勞者,職分所當盡,何施之有,方且有若無,實若虛、欿然時懷不足, 所由為復聖,而三月不違、一間未達耳。他如軍後曰殿、捍三軍之生命、 成一將之功勳

👉 白話解釋:
再說,孔門弟子中最德高者顏子,他從不誇耀自己的德行(無伐善)、也不把自己的努力當成恩惠(無施勞)。為什麼呢?因為行善,是本性中應該做的事,有什麼好誇的?吃苦、勞苦,是自己該盡的責任,又有什麼可說是「施捨」的呢?

2️⃣ 「方且有若無,實若虛、欿然時懷不足,」

👉 白話解釋:
真正有德有能之人,反而表現得好像沒有什麼;心裡其實充實,卻自視如虛空;總是帶著一種內在的謙遜感,時時覺得自己尚有不足,仍需努力。

3️⃣ 「所由為復聖,而三月不違、一間未達耳。」

👉 白話解釋:
正因為這樣的德行,顏子被稱為「復聖」(幾乎可以再成為聖人)。他做到「三月不違仁」,只是偶有片刻尚未完全通達而已。

📌 引典自《論語.雍也》:「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孔子也稱讚顏回:「回也,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4️⃣ 「他如軍後曰殿、捍三軍之生命、成一將之功勳。」

👉 白話解釋:
再看軍中,最後斷後的部隊稱為「殿軍」,雖不居前線,卻保全整支軍隊的性命安全,最終卻往往成就的是將帥的功勳。

📌 這句話用軍事作比喻:默默守住後方、不求名利的,反而是實際保全大局的人。

✨整體總結:這段文字以顏子為修德典範,說明真正的君子行善盡責不自誇,反而常懷謙遜之心。表面上似乎「無為」,但內心有德,實際有功。正如殿軍,雖不搶鋒頭,卻保全全軍、成就大局。

孟之反入門策馬兩語、夫子特表其微,降而大樹將軍猶有斯風,試問伐者所伐何功乎,有創非常之功否,有垂無窮之功否。

👉 白話意思:
孟之反(即孟懿子)進門時不下馬,只說了兩句話,孔子就特別讚賞他那看似微小的舉動中所蘊含的德行。

📌 此出自《左傳》與《論語》的傳統故事:
有一次孟之反出征回來,進門仍「策馬而入」,士人以為他傲慢,孔子卻說:這正是他沒有自誇之心,因為他不以凱旋為光榮。
📌 「特表其微」指孔子特地指出這細微之處所含的大德,表示對微德的敏銳洞察。

2️⃣ 「降而大樹將軍猶有斯風,」

👉 白話意思: 即使是武功赫赫的大將軍,也應當保有這種不誇功、不自矜的風度。

📌 「降而」=退一步說、再往下講。
📌 「大樹將軍」可理解為指揮千軍的大將——就算是這種立功最多之人,也當學習謙遜。

3️⃣ 「試問伐者所伐何功乎?」

👉 白話意思:
那我們來問一問那些愛誇功的人:你們所誇的是什麼樣的功勞呢?

📌 此句語帶質疑與諷刺,轉為反問句式,語氣逐漸轉強。

4️⃣ 「有創非常之功否?有垂無窮之功否?」

👉 白話意思: 你們所誇耀的,是開創了非凡偉業的功勞嗎?是那種可以永垂後世、萬古流芳的功嗎?

📌 「非常之功」指的是非常規、極偉大的成就。 📌 「垂無窮之功」指可以流傳後世、不朽的功勞。

👉 隱含之意: 如果沒有這樣的功業,又有何資格誇耀?何況即使有,也不該誇。

✨整體總結:這段文字主旨在批判那些自誇功勞之人,認為真正的德行與功業,不在誇言中,而在無聲的謙遜裡。孔子之所以讚賞孟之反,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在細微之處流露出不伐之德。反觀那些滿口誇耀者,他們所誇的功勞——既不非常、亦不永恆,憑什麼大言不慚?

古昔聖賢,功不敢伐,何井蛙之見,嘖嘖自矜、徒見其不知量也。 怨則尤、不足道,君子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方為實際功修。 何則,怨尤之念一生,則僥倖之心勝,而詭詐中之。抑窺伺之心勝,而奸險中之,且訕謗之心勝、而浮薄中之。
古代的聖賢,即使立下大功,也不會自誇。反觀如井底之蛙般的淺見之人,卻常常自誇不已,發出「嘖嘖」的聲音,表現出自我得意。這其實只是顯示出他們不自量力、見識狹隘。
有怨氣就歸咎他人,這樣的態度是不值得提倡的。真正的君子安於自己的本分去行事,不怨天命、不責怪他人,這才是真正實在的修養功夫。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一旦心中充滿怨恨與責怪,那麼僥倖的心就會佔上風,人便容易陷入詭詐的行為;若是總想窺視他人過失,就容易陷入奸險;若心懷訕笑批評之意,就會顯得輕浮而不誠。這些都是修養之路的障礙。

總結:

這段話整體來說,是勸人要謙遜、自省、安本分,遠離怨恨與批評他人之心。若總是陷入不平之氣,最終只會讓自己沉淪於欺詐、奸險與浮薄的境地。

謂天可怨乎,而顯道惟彰,天故不任怨也,謂人可怨乎,而公評具在,人故不任怨也,爾徒自怨而喪心,心量日褊,爾徒自怨而汩性,性真日漓,恐怨則招咎、怨則造孽。爾、將以怨而罹奇窮膺奇禍也。

你說可以怨天嗎?其實天理是明白顯彰的,自有其公道,所以天是不容你怨的。

你說可以怨人嗎?但世間有公論、有評價在,人的對錯自會被看見,所以你怨他人也站不住腳。📌 這句與前一句形成對仗:「天不容怨」「人不容怨」,皆說明怨天尤人都無道理。你只是徒然地怨恨,結果讓自己心志消沉,心胸也越來越狹窄;你沉溺於怨氣,反而污染了自己的本性,使你原本的真性情越來越淡薄。

📌 「褊」=狹隘;「漓」=稀薄、淡去。
📌 這段是在講怨氣對自我內在的傷害:越怨越傷自己,越怨越失本心。

4️⃣ 「恐怨則招咎、怨則造孽。」

👉 白話意思:
要小心,怨氣一生,就容易招致禍患,甚至因怨而生惡行,種下罪孽。

📌 「咎」是指災禍、「孽」是罪過。這句話語氣轉重,作為警告。

5️⃣ 「爾、將以怨而罹奇窮膺奇禍也。」

👉 白話意思:
你若執迷不悟、深陷怨念,終將遭遇奇異的窮困與不尋常的大禍。

📌 「奇窮」「奇禍」=非常規的、異常嚴重的困境與災害。
📌 最後這句話是全段的總結與警示:怨,是自己召來的惡果。

✨整體總結:這段文字是在強烈警告:怨天、怨人都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損害自己的心志與本性。怨氣日積月累,將導致人格崩壞,甚至自招災難。其核心思想其實是儒家與道家都強調的「內省而非外怨」、「修心養性,以德化」。

詩三百篇溫柔敦厚、怨而不怒、深得和平之旨。 無論讀書與未讀書、童時蒙塾初入,有不讀過風詩歟。 欲,固為情之累,貪者,戀所欲而貪生,嗔者,拂所欲而嗔起, 痴者,注於欲而若迷,愛者,溺於欲而弗返,理欲不能兩立, 欲勝則理亡。

1️⃣ 「詩三百篇溫柔敦厚、怨而不怒、深得和平之旨。」

👉 白話意思:

《詩經》三百篇,其語氣溫和柔順,內容敦厚樸實;其中即使表達怨懟,也能做到含蓄不憤怒,正因如此,深得中庸和平之道。

📌 「怨而不怒」是《論語》對《詩經》讚美之語,表示情感有節、不過激。

2️⃣ 「無論讀書與未讀書、童時蒙塾初入,有不讀過風詩歟。」

👉 白話意思:
無論是讀過書還是沒讀過書的人,幾乎在童年剛入蒙學時,都讀過《詩經》中的《國風》篇。
📌 「風詩」即《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多反映民情風俗、情感生活,是初學者最先接觸的篇章。

3️⃣ 「欲,固為情之累,貪者,戀所欲而貪生,嗔者,拂所欲而嗔起,痴者,注於欲而若迷,愛者,溺於欲而弗返。」

👉 白話意思:
「欲」確實是情感的牽累。人之所以貪,是因為留戀想要之物而戀著人生不捨;人之所以嗔,是因為願望未遂、欲被違逆而生怒;人之所以痴,是因為執著於欲望,陷入迷失;人之所以沉溺於愛,是因為困在欲中,難以回頭。

📌 此段用「貪、嗔、痴、愛」四個情緒剖析「欲」的各種表現,與佛家三毒相合。

4️⃣ 「理欲不能兩立,欲勝則理亡。」

👉 白話意思:
理智與欲望無法並存,一旦欲望佔了上風,理性便會被吞沒。

📌 這一句非常關鍵,是對儒家「克己復禮」思想的精要總結。

學儒者,以克己復禮、為袪私而存理,學佛者,以淨根証果、 為參禪而入定,學道者,以斷障除魔、為明心而見性。欲字一關未破,

5️⃣ 「學儒者,以克己復禮、為袪私而存理,」

👉 白話意思:
學習儒家的人,主張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復禮法之規,目的是去除私心、保全天理。

6️⃣ 「學佛者,以淨根証果、為參禪而入定,」

👉 白話意思:
學佛者的修行,是通過清淨六根、修得佛果,藉由禪修與入定來解脫妄念與貪愛。

7️⃣ 「學道者,以斷障除魔、為明心而見性。」

👉 白話意思:
而修道者,則致力於斷除障礙、除去心魔,進而明心見性,返本歸真。

📌 此處儒、佛、道三家修行核心齊聚一堂,皆為對治「欲」而設。

8️⃣ 「欲字一關未破,」(語意未完)

👉 白話意思:
若「欲」這一關口還未能突破——
📌 此句收在尾聲,帶有懸念與警醒,暗示:不論你學儒、學佛、學道,若欲念不除,一切皆難入門、難見真修。

✨整體總結:此段文字由《詩經》引入,先論修養的和緩與節制,繼而指出「人心為欲所困」的真相,最後總結儒、佛、道三家治欲之法門。語重心長,理法交融,實為修身養性、觀心破妄之寶言。

則三教功夫無從下手,聲色貨利、日紛紛於徵逐之場,得失窮通,時擾擾於觀望之際。如是,則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
且為穿窬之行者、殆不知羞。余自設筏濟度以來,無非以聖賢階級仙佛筌蹄,深有望於天下人,特患甘自鄙薄,克伐怨欲之心未加修治,甚非任道之器、有辜學道之名。道於何學,在去其人心、而存其道心。
人心者,克伐怨欲所見端也,道心者,仁義理智所同具也,尚其返而自審焉可

1️⃣ 「則三教功夫無從下手,聲色貨利、日紛紛於徵逐之場,得失窮通,時擾擾於觀望之際。」

👉 白話解釋:
如果不能從「欲」字破關,那儒、佛、道三教的功夫就根本無從著手。眼見世人每日沉迷於聲色享樂、財利名位的追逐場中,時時又為了得失成敗而徘徊觀望、心神不定。

📌「徵逐之場」=名利場;「觀望之際」=猶豫動搖、失卻定志。

2️⃣ 「如是,則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且為穿窬之行者、殆不知羞。」

👉 白話解釋:
長此以往,那些心機巧詐、鑽營取巧的人,反而不以為恥;甚至偷竊行竊、不擇手段者,也幾乎不知羞愧。

📌 「機變之巧者」=心機靈巧但無德;「穿窬」=偷竊、鑽牆破戶之行。

📝 這段語氣轉為沉痛,指出:當人心為欲所驅,道德就無以立足,羞恥心也隨之崩壞。

3️⃣ 「余自設筏濟度以來,無非以聖賢階級仙佛筌蹄,深有望於天下人,」

👉 白話解釋:
我(自稱者)自從立志傳道濟世以來,所依憑的,不過是聖賢修行的階梯、仙佛濟世的法門,只是懷著希望,能引天下人同登彼岸。

📌 「設筏濟度」=用佛教譬喻,指設法度人、如以筏渡河。
📌 「筌蹄」=捕魚捕獸的工具,出自莊子:「得魚而忘筌,得兔而忘蹄。」此處比喻方便法門,非為私用。

4️⃣ 「特患甘自鄙薄,克伐怨欲之心未加修治,甚非任道之器、有辜學道之名。」

👉 白話解釋:
只是遺憾的是,人們常自甘卑下、不思奮起,又不曾真切修治心中的爭強(克)、誇耀(伐)、怨恨、貪欲等雜念。如此一來,不但無法承擔道業之重,反而有愧於「學道」這個名義。

📌 「克伐怨欲」=源於《中庸》,為人心之四病。 📌 「任道之器」=能承擔修道責任的品格與器量。

5️⃣ 「道於何學,在去其人心、而存其道心。人心者,克伐怨欲所見端也,道心者,仁義理智所同具也。」

👉 白話解釋:
那麼,道該從何處學起呢?就在於去除人心的偏私、存養道心的光明。 所謂人心,就是從爭強、誇功、怨恨、貪欲中表現出來的偏執情緒; 所謂道心,則是仁愛、公義、天理、智慧等普遍而正大的本心。

📌 出自《孟子.盡心篇》:「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 「道心、人心」之辨,是宋明理學的重要思想根基。

6️⃣ 「尚其返而自審焉可。」

👉 白話解釋:
願你能夠回頭反思自身,審察內心,才是真正可以學道、行道的起點。

📌 「返而自審」=回觀自我,反求諸己,是儒家、道家乃至佛家修行的根本。

✨整體總結:

這段文字語義層層推進,從:

  1. 三教功夫皆以克欲為本,

  2. 人心若迷於聲色名利,則道德必崩,社會失序,

  3. 作者自陳立志濟人渡世,

  4. 感嘆眾生甘於自棄,不治其心,終成空言,

  5. 最後強調學道之關鍵,在於「去人心、存道心」,且勉人反觀自省。

道教經典:九天玄女治心消孽真經第二集

 元君曰,無心者謂之過,有心者謂之惡,過出於不自知,惡成於有所恃,所以有過,許其自新,懺悔之條自在,為惡降之冥罰,禍淫之律難寬。要之,上天以好生為心,豈有生之、而反殺之乎。書曰,天作孽,尤可違,自作孽、不可逭,非天之欲殺人也,實人自作孽而已。孽者,惡之積也,怙惡若有不悛,作孽豈不滋重。人亦何苦自貽伊戚致孽,或報於自身、或報於子孫,迨至流禍無窮,殃咎疊至,因之,罹刀兵劫,罹水火劫,罹疫癘劫,不特一身難保,而且子孫貽累。

翻譯:

元君說:「無意間做錯事,叫做『過錯』;有意圖地做壞事,叫做『作惡』。過錯是因為自己不知道、不明白而犯的;作惡則是仗著某些條件或心存僥倖故意去做壞事。所以,人若是犯了過錯,還可以允許他悔改,因為懺悔之門是敞開的。但如果是明知故犯的惡行,便會遭到冥冥中的懲罰。放縱私欲、作惡多端,是難以被寬恕的。

總而言之,上天的本意是愛護生命、喜歡萬物生長,怎麼會無緣無故讓人生而又被殺死呢?古書上說:『天作的孽(天災),人還可以避開;人自己作的孽(作惡),則難以逃避。』這並不是說上天要害人,而是人自己做了太多惡事,累積了罪孽而導致的。

『孽』就是惡行累積的結果。如果人一味地作惡,且屢勸不改,那麼他所造的孽也會越來越重。人又何必自尋煩惱、自己讓自己受苦呢?這些報應有時會降在自己身上,有時會牽連子孫,甚至導致災禍不斷,禍患接連而至。結果可能是遭遇戰亂、遭火災水災,或染上瘟疫疾病,不但自身難保,還會連累子孫後代。」


易曰,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殃未盡者,必不能昌,言之可為太息,且人皆有天良,各具性理,斷無明知為惡,而故蹈之者,無如貨利之心中之,聲色之心中之,因而憧憧擾擾汨溺無已。貪嗔之念勝之,癡愛之念勝之,因而倒倒癲癲沉迷罔悟。如是,則貪酷甚寖,而為刻薄之惡,淫蕩甚寖、而為奸邪之惡,猖狂甚寖、而為強橫之惡,且也傲狠甚,而暴虐之惡成,殘忍甚,而險毒之惡成,澆薄甚,而詐瞞之惡成,奸宄甚,而吞噬之惡成,至若不忠不孝,元惡大憝,律在不赦,則不足言矣。噫,且三代下,世風日薄,人心不古,雖曰,運會使然,要亦人事不能無責焉,大抵皆習與性成,近君子之日少,親小人之日多,交遊不慎,比匪成群。

翻譯:

《易經》說:「積累不善的家庭,必定會有餘下的災殃。災殃未完全消除的,就無法興盛。」這句話真令人感到悲嘆!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天良,本性也都有判斷善惡的能力,理論上沒有人會明明知道是壞事,卻還故意去做。但偏偏抵擋不住對財利的貪念、對聲色的迷戀,結果心神被擾亂、慾望膨脹,無止無休地沉迷其中。

當一個人被貪婪、憤怒支配,被痴情、執著蒙蔽,就會變得顛倒迷亂,無法覺悟。如此一來,貪念愈來愈深,便會發展為刻薄的惡行;淫慾日漸放縱,最終變為邪惡淫亂的行為;狂妄橫行不止,就會變成蠻橫霸道的惡行;驕傲狠毒的性格,導致暴虐的惡行;殘忍無情則發展為陰險毒辣的惡行;薄情寡義則成為欺詐隱瞞的惡行;奸詐橫行則變成吞併壓榨的惡行。

至於像「不忠不孝」這類最根本、最嚴重的惡行,更是法律與道德所無法寬赦的,那就不必多說了。

唉!自從三代(夏、商、周)之後,世風日下,人心不如古代那般純樸雍和。雖說這與時運有關,但人自身的行為難辭其咎。大致說來,是因為長時間習染惡行,使它變成了自己的性格;與君子相處的時間太少,與小人接近的時間太多;交朋友不慎,結果和匪類同流合污,組成了邪惡的團體。

孔子云,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正有感於斯耳,無他,未聞善言,未見善行,所沾染者,無非惡類,所睹記者,無非惡事,以致善心日滅,惡心日熾,惡有成於不自知者,惡有成於不自檢者,今試執人裾而道之曰,爾說某言是惡言,爾行某事是惡事,未有不怫然怒,勃然忿者,熟知,爾不自以為惡,其惡實深,譬如酖脯之毒、中於肺腑,且如鮑臭之腥、習於口鼻,不知不覺叢惡為孽、積孽為禍,陽則干王章,陰則罹冥譴。高明之家,鬼瞰其室,豈無廣夏華屋,不再過而為虛者矣,豈無鳴鐘列鼎,不再傳而凌替者矣,人生世上,不過數十寒暑,何不反而自思與其為惡而罹殃,何若為善而造福,禍福無,為人所

翻譯:

孔子說:「一群人整天聚在一起,談話卻從來不涉及道義,只喜歡做一些小恩小惠的事情,這其實正是令人感到可惜的地方。」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本性就壞,而是因為從未聽過真正的善言、從未見過正直的行為。他們所接觸的,全是惡人;他們所看到、記住的,也全是惡事。久而久之,心中的善意日漸消失,惡念卻一天天加深。

有些惡,是因為自己完全不知道那是錯的而犯下的;有些惡,則是因為從不反省自己所為。試著拉住一個人,誠懇地告訴他:「你說某句話是不對的,你做某件事是錯的。」大多數人都會惱羞成怒,馬上發火。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根本不認為自己有錯,其實這正說明了他的惡已經很深了。

這就像吃了帶毒的乾肉,毒素已經深入內臟;又如長時間聞臭魚,鼻子早已習慣,卻不知道那是臭的。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惡行越來越多,積惡就形成了罪孽,罪孽再積累,就會帶來災禍。明面上可能觸犯法律王命,暗地裡則會受到冥冥中的懲罰。

許多表面上看來富貴顯赫的家庭,其實已被鬼神在暗中窺伺。怎會沒有寬大的屋宇,卻在短短幾年內荒廢無人?怎會沒有金鐘玉鼎,卻傳不到第二代便敗落?人活在世,不過數十年寒暑,為什麼不回頭好好想一想:與其作惡而遭報應,難道不如行善來積福嗎?

禍福其實沒有固定的門路,全是人自己一念所招來的啊!

太上有云,感應之理昭然,爾等雖巧於盤算,豈能如聖佛之算,毫釐秒忽、一一不差,爾等雖工於度量,豈能如聖佛之量,抽補扣除,在在分明,人即可欺,而天豈可欺,人即可奪,而天豈可奪,所願各存天良、各保性理,勿為情誘、勿為物動。平旦之氣、無失幾希,屋漏之神、勿貽譴責。勿以小惡為無傷,則小懲大誡,放下屠刀、立地証佛,天亦何棄於斯人、而拒絕之不已也,尚其知所猛省焉可。

翻譯:

太上(即老子)說:「感應的道理是分明而明顯的。你們雖然精於計算和謀劃,但怎能比得上聖人佛祖的計算?他們能精準至毫釐、至一瞬一秒,都不會有半點差錯。你們雖然擅長衡量與評估,但又怎能比得上聖佛的度量?他們對功過善惡的加減取捨,一清二楚、絲毫不亂。」

「人是可以被欺騙的,但天怎能被欺騙?人是可以被奪取的,但天怎能被奪走呢?因此,每個人都應當保有一份天良,守住自己本有的性理(即良知與本性),不要被情感誘惑、也不要被外物迷惑。」

「清晨剛起時那一刻的正氣,是最接近天理的,別讓那一絲善念失去了。連陰暗角落裡的『屋漏神』(掌察暗中善惡的神明)都在看著你,怎能不謹慎,免得招來譴責呢?」

「不要以為小惡無害,否則小的懲罰就是為了提醒你大的警誡。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願意回頭,改惡從善,連天地都不會拋棄這樣的人,又怎麼會一直拒絕他的懺悔和改過呢?」

「還是趁早深切反省,痛下決心,這才是明智之舉啊!」

 元君再曰,無心者、謂之過,有心者、謂之惡,過與惡介在幾希,所爭只一間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出一言,而過即伏之,所以貴守口也,行一事,而過即乘之,所以貴守身也,一言有不及檢、口過由於不自覺,一事有不及防、身過由於不自知,是則觀過知仁、未嘗不略其跡、而諒其心。心、果無他,則口即有過,而其心自可白也,心、果不貳,則身即有過,而其心自可原也,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慎獨工夫,非不於至微至隱處、深加檢攝,亦謂守口之嚴、持身之密,一出言、而遠口過,一行事、而泯身過,然此可為君子道,而非所概於世人也。不必求其無過,而祇求其能寡過,不必求其寡過,而祇求其能悔過,不必求其悔過,而祇求其能改過,知改過而悔過,因之知悔過而寡過,因之知寡過而無過,因之由勉幾安、即難求易。

翻譯:

元君又說:「無心犯錯的,稱為『過』;有意為惡的,才稱為『惡』。『過』與『惡』的差別,其實微乎其微,只是一念之間罷了。人非聖賢,怎可能不犯錯?有時一句話說出口,錯就已經藏在其中了,所以特別強調要謹言慎語;有時做了一件事,錯也悄然隨之而來,因此更加重視行為自律。」

「說話時,如果沒有仔細檢點,過錯往往在無意中發生;行事時,如果沒有防範周到,過錯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出現。這時候,我們觀察一個人是否仁德,不是只看他有沒有犯錯,更重要的是能體諒他的本心。」

「如果這個人的心確實沒有惡念,即使口出過失,內心也可以是清白的;如果他的心意確實單純無欺,即使行為上出了差錯,也可以原諒他的過失。」

「所謂『戒慎於未見,恐懼於未聞』,就是要在沒人看見、沒人聽見的地方,也能自我警惕、謹慎自守。修養自己的功夫,要做到在最細微、最隱密之處都能謹慎約束。這也就是說,要嚴格守住言語,謹慎管束身體。一句話說得得當,就可以避免言語上的過錯;一件事行得妥當,就能消除行為上的過失。」

「然而這種境界是君子的道,不是一般人能輕易做到的。所以我們不必強求一個人完全沒有過錯,只要他能減少過錯就好;不必一定要求他過錯很少,只要他肯悔改就好;甚至不一定要求他一悔就改,只要他願意改,那就值得鼓勵。」

「一個人知道改過,就會懂得悔過;懂得悔過,自然能減少過錯;減少過錯,也就可能漸漸做到無過。這一切都是從努力一點一滴地修正開始,慢慢進步,由難而易,由勉強而安然。」

孔聖有云,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所望於世人者,如何悚切、如何詳明。口有過、而易時已知,宜勿蹈夫前轍,身有過、而逾後已覺,宜勿狃夫迷途,往不可諫,來猶可追。所由守口如瓶、恐其滿而易溢焉,持身如玉、恐其玷而難磨焉,先謹省於未有過之前,勿使其潛滋暗長,並痛懲於己有過,勿使其迭起叢生,是則改過為大關鍵,因改知悔,因悔求寡,如此則無過,不敢言而無大過。其庶乎,不然,昏昧者,無論已,其有剛愎自是者,明見為過、而堅意獨行,亦有掩飾為工者,顯知為過、而操心莫測。於是有護其過、諱其過者,未有不流為文過之。小人恐積慣自然,彼將不知為過,要之不知為過,過所由而日深也,不見為過,過所由而愈積也,過既深、過既積、將不謂之過、而直謂之惡。無他,無心有心,辨知不可不早也。吁,既謂之惡,即因以生孽,且因以獲咎,近報則在己身,遠報則在兒孫,其始祇由鮮毫之過而起,豈不可惜也夫,豈不可慨也夫。

翻譯:

孔子曾說:「犯了錯卻不改,那才真是錯。」對於世人的期望,就是希望能懷著警惕與敬畏之心,細緻地察覺自身的言行過失。

說話有了過失,只要及時察覺,就應該避免再犯;行為有了過錯,一旦事後明白,也應該不要再執迷不悟。過去的已無法挽回,但未來仍可補救。

因此,人要守口如瓶,因為話說得多了,滿了就容易溢出過失;要持身如玉,因為一旦有了污點,就很難磨掉。所以應當在還沒犯錯之前就先謹慎省察,不讓過失悄悄滋長;同時對於已經犯下的過錯,也要嚴厲反省,不讓錯誤接連發生。

這樣看來,「改過」就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為懂得改過,才會悔過;因為悔過,才會追求少犯;如此一步步努力,最終可以趨近於無過——雖不敢說完全無大錯,但至少不至於鑄成大惡。

若不是如此,那麼那些昏昧無知的人就更不必說了。而最麻煩的,是那些剛愎自用的人,他們明知是錯,卻固執己見、照做不誤;更有一些善於掩飾的人,雖知自己有錯,卻心機深沉,難以揣測其真意。他們之中,有的會為自己辯解過錯,有的甚至刻意隱瞞過錯,這樣的人,最後都會走向為自己錯誤找藉口、扭曲事實的地步。

尤其是小人,他們的過錯如果日積月累,就會變成習慣,習慣了便不自覺地認為理所當然。這些人不覺得那是錯,自然也就不會反省,結果是錯愈來愈深;不承認那是錯,就更加不願悔改,結果是錯愈積愈多。當錯誤累積到一定程度,甚至連「錯」也不承認了,就徹底變成「惡」了。

關鍵在哪裡?就在於「有心與無心」的分辨,這是不能不早早覺察的事。唉,一旦變成了惡,就會生出罪孽,也必然會招來禍患。近的報應降臨在自己身上,遠的報應則可能落在子孫身上。這一切的起源,往往只是極細微的一點過錯。這怎能不讓人痛惜?怎能不令人感慨呢?

書云,德無常師,主善為師,所貴乎善者,出一言必曰善言,然猶其發諸口也,行一事必曰善事,然猶其措諸身也,出善言,安知其誠偽,論篤色莊、由是判焉,行善事,安知其虛實,正誼謀利,由是分焉,以此知,言雖善不足為據也、事雖善不足為憑也、要在心善而已,時存善心、凡有言自無不善,即未有言、而善機無不默含,時存善心、凡有事自無不善,即未有事、而善念無不堅矢,所由說好話、行好事,在存好心而已。近世以來,運會遞降,習尚愈趨愈下,方未知伊於胡底,要之,與挽天心、在修人心,天定固能勝人,人定亦可勝天,天人一理,人心日存惡念,則戾氣應之,凡如雨暘失時,釀為沴厲,以為天降戾氣,實則人心召之也,人心日存善念,則和氣隨之,凡如和甘應候、兆微豐棯,以為天降和氣,實則人心感之也。正心由於誠意,誠意本於慎獨,是以戒慎其所不睹,恐懼其所不聞。原以靜養此心、默斂此心、堅持此心。靜養者何養其心於平旦,期此心之保其善。默斂者何,歛其心於清夜,其此心之擴其善。堅持者何,持其心於暗室,期此心之儲其善。歷觀儒家理學功夫,從實處修踐,道家玄妙功夫,從靜處修持,釋家空寂功夫,從虛處修證,究之,皆在心上用功,無非欲此心之無不善。儒曰,正心心善則心正焉,道曰,淨心心善則心淨焉,釋曰,守心心善則心守焉,三教本自同歸,撤上撤下,理無二致。所為世人勗者,不必言希賢希聖,不必言為仙為佛,祇此迓天而修人事,總由時積善心,而言自無不善,言者心之聲,亦行自無不善,言者心之表,如是優焉、遊焉,日想昇平之福,豈不樂也夫。

翻譯:

書上說:「德行沒有固定的老師,只要以善為準,善者就是我們的老師。」人們所看重的「善」,在於說話時能說出良善的話,不僅僅是口說善言而已,更要由內而發;行事時能做出正善的行為,不僅僅是身體去做,而是出於真正的善念。

但是,我們怎麼知道說的話是真誠的還是虛偽的?可以從他的語氣是否懇切、表情是否莊重來判斷;怎麼知道做的善事是真的還是假的?可以看他是出於正義還是為了圖利來區分。由此可知,話說得好,不一定是真善;事做得好,也不一定可信。關鍵不在於「言善、行善」,而是在於「心善」。

只要時時懷有一顆善心,那麼所有說出來的話,自然都不會邪惡;即使還沒開口,心中的善念也已然在醞釀。只要時時存著善念,那麼所有做的事自然都是正道;即使還沒行動,那股善意已在心中堅定。

所以說,能說好話、做好事,其根本都在於「存好心」。近代以來,時局每況愈下,人心風氣也漸趨低落,尚不知最終會衰落到什麼地步。但若要挽回天心的偏移,首要是修正人心。

雖說「天命難違」,但只要人心正直、意志堅定,依然可以轉變命運。天與人原本是一體的理路:當人心中充滿惡念,天地就會回應以災異與災禍,像是風雨失調、瘟疫橫行,這些看似天災,其實是人心召來的惡果;若人心中多有善念,天地就會回應以和諧,像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些看似天恩,其實是人心感化而來的祥瑞。

要正心,必須從誠意開始;而要誠意,最根本的功夫就是「慎獨」——就是在無人見、無人知的時候,依然謹慎敬畏。於是我們要:

  • 靜養此心:在清晨安靜中養心,使這顆心保持善念;

  • 默斂此心:在夜深人靜時收斂心思,使心能內擴善意;

  • 堅持此心:在暗室無人時持守本心,使心中積存善德。

歷來儒家的理學強調從實際行為中修養,道家講究從靜中修持,佛家則從虛空中觀照真性。追根究柢,三家其實都重視「用心」的功夫,無不以達到「使這顆心沒有惡」為最終目的。

儒家說:「正心」──心若善,心自然正;
道家說:「淨心」──心若善,心自然清淨;
佛家說:「守心」──心若善,心自然不亂。

三教其實殊途同歸,從上至下、從理到行,沒有兩樣的道理。

所以要勉勵世人,不必一口氣就說要成聖成賢,也不必妄談要做仙做佛,只要能配合天理、做好人事,平日裡時時懷善念,那麼所說的話自然都是良善的——因為話是心的聲音;所做的事自然都是正善的——因為行是心的表現。

若能這樣優遊自在、養性修身,每日心懷昇平安泰的福報,這樣的人生,豈不是令人嚮往與快樂的嗎?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2025 媽媽教我的詩 全國兒童少年創意朗詩大賽

202025 媽媽教我的詩 全國兒童少年創意朗詩大

2020年馬英九頒獎


詩作內文
春天, 燕子們是忙碌的 。 牠們在編織時間之網, 我看見,從早到晚 牠們都是忙碌著﹔ 燕子們,是忙碌的, 在老農休耕的稻田上, 忙碌著; 小菊花們踮著腳尖兒 , 引頸張望著它們, 也張望著暖和的太陽。 我駐足,也張望著牠們 。 燕子們,低低地飛 , 牠們穿過時間的經緯, 穿越時間的高低﹔ 不是一隻兩隻, 牠們是一個大家族, 有爺爺奶奶 、爸爸媽媽 、 有叔叔伯伯 、姑姑阿姨 、 有外公外婆 、舅舅舅媽 、 有親戚朋友 ﹔ 同學們也來支援 , 牠們是忙碌的 。 燕子們,的確是忙碌的 , 牠們總動員 ﹔ 你一針我一針 、 你一線我一線 、 不停地編織著, 穿越時間的經緯, 穿越空間的高低, 密密麻麻,編織著 始終看不見的 網, 我看見—— 牠們要送給春天。


詩作內文
夏天的頭髮在哪裡? 南風吹來,找哇找…… 啊—— 夏天的頭髮是西北雨! 又急又長,響聲陣陣。 一披下來,就遮住天空, 嚇得大地一下溼了眼眶。 秋天的頭髮在哪裡? 西風吹來,找哇找…… 啊—— 秋天的頭髮是飛上天的風箏線! 「咻!咻!咻!」 乘著風搖,學著雲舞, 一根根在比高、比長, 比誰先親到秋天的臉龐。 冬天的頭髮在哪裡? 北風吹來,找哇找…… 啊—— 冬天的頭髮是山頂上的白雪! 冰涼涼、冷絲絲, 最愛滑雪板來幫它 梳出一條一條長辮子。 春天的頭髮在哪裡? 東風吹來,找哇找…… 啊—— 春天的頭髮是冒出來的小青草! 踮起腳尖、挺起腰, 一散千里…… 聽,他們在說: 「短短的頭髮最好看!」
詩作內文
我把頭枕在基隆上頭的鼻頭角 把腳伸到恆春鵝巒鼻 我躺著,我趴著 我側著,我弓著 台灣中央山脈的稜線 總是不容我的睡姿 我睏也無法睡得舒服 我翻個身 我滑了出去 呀!我掉到海裡了 到底是掉進台灣海峽 還是掉進太平洋 此刻有漁船來救我 他們問我是那裡人 我說我是 台灣人


  我和世界

                                        林世仁

     

      站著,是參天大樹。

      蹲下來,是大石頭。

      跳啊跳,是小青蛙。

      跑起來,是颱風追兔子。

      彎下腰,是柳樹在跳舞。

      坐下來,是睡著的山。

      舉起手,花朵在手指頭上唱歌。

      躺下來,滾啊滾⋯⋯

      看--大海在漲潮!

      眨眨眼睛,星星在微笑。

      「滴滴答答⋯⋯滴滴答答⋯⋯」

      不是滴口水喲!

      是小河在找媽媽。

 

      多麼奇妙啊! 曾經

      我是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就是我!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凱哥國文家教

 
「世界上最恐怖的事就是比你厲害的人比你更認真!」
這句話套在台中女中數理資優班的盈盈身上剛剛好!因為高三模擬考常常滿級分的她依然努力追求卓越,每一週寫一篇作文給我改,她母親也希望在作文部分我能協助她維持在最佳的狀態,作文比賽全國第二🥈只是她信手拈來的插曲,真的很厲害!
恭喜學生曾盈盈考上台大醫學院醫學系!
一月學測面試沒考好(太緊張),七月分科考試不用面試,反敗為勝如願以償考上醫學系!

昕宜小六時候就來上我的凱哥作文班了,積極進取的態度奠基於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考上台中女中實在是很厲害!更厲害的是以謙虛的態度不斷地精進自己的作文實力,這一次能夠獲得第一名可說是實至名歸。

一直沒有謝謝老師把我的作文教到六級分
一開始我完全沒有頭緒,非常害怕作文
是直到上了老師的課才慢慢的一步一步學習怎麼寫的
而且老師都非常關心我,每次都陪我跟小花(同學)經過暗巷走回家
非常謝謝老師
沒有老師我不會考的那麼好!



我也提供視訊教學,透過問與答讓學生去思考與學習,後來這位學生從明道中學中後段名次迎頭趕上最後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