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108會考國文作文試題:青銀共居




108國中會考分析
會考中心
照2.0聰明用
失速老化 從日本看台灣─完整版
超高齡社會…10年後 5人就有1老人
台灣已正式成為高齡社會, 8 年後更將變成「超高齡社會」——借鏡荷蘭的「混搭」做法,讓高齡不再是「問題」
「青銀同居」讓長者有人陪、年輕人學經驗
<寂寞>吳念真
阿照跟她的爸爸一點都不親,就連“爸爸”似乎也沒叫過幾次。
這個爸爸其實是她的繼父。媽媽在她四歲的時候離了婚,把阿照托給外婆照顧,自己跑去北部謀生。阿照國小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帶了一個男人來,說是她的新爸爸;不過,她不記得那時候是否叫過他,記得的反而是那男人給了她一個紅包,以及她從此改了姓。改姓的事被同學問到氣、問到煩,所以這個爸爸對她來說不僅陌生,甚至從來都沒好感。
一直到國中三年級,阿照才被媽媽從外婆家帶到北部“團圓”,而且聽說這還是那男人的建議,說以後如果要考上好大學,她應該到北部來讀高中。那時候媽媽和那男人生的弟弟都已經上小學了。
男人不久之後從軍隊退了下來,在工廠當警衛,有時日班有時夜班,媽媽則在同一家工廠幫員工辦伙食,早出晚歸,一家人始終沒交集,各過各的。
不久之後,阿照考上臺北的高中,租房子自己住,即便假日也很少回去,寒暑假也先往外婆家跑,通常都要快開學了才勉強回去住幾天,順便拿生活費和註冊錢。
外婆在阿照大三那年過世,不過,之後的寒暑假,阿照也同樣很少回家。她給自己的理由是要打工、讀書、談戀愛,其實自己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對那個家根本一點感情也沒有。不過,不知道是不是親生的兒子太不成材還是怎樣,那男人對待兩個孩子有很明顯的差別待遇,比如跟兒子講話總是粗聲粗氣,對阿照則和顏悅色,過年給的紅包永遠阿照的比較厚,兒子只要稍微嘟囔一聲,他就會大聲說:“你平常拿的、偷的難道還不夠多?”
阿照大學畢業申請到美國學校的那年他從工廠退休,媽媽原本希望阿照先上班賺到錢才出國,沒想到他反而鼓勵她說念書就要趁年輕、一鼓作氣,說他的退休金可以拿去用,“不然最後說不定被那個王八蛋找各種理由拿去敗光光!”他說:“女兒哪天拿到美國學位,至少我臉上也有光。”
阿照記得那天她跟他說:“爸爸,謝謝!”不過,才一說出口就覺得自己可恥,因為在這之前她不記得是否曾經這麼叫過他。
美國回來後,阿照在外商公司做事。弟弟在她出國的那幾年好像出了什麼事,偷渡到大陸之後音訊全無,連幾年前媽媽胰臟癌過世都沒回來。孤孤單單的爸爸也沒給阿照增加什麼負擔,他把房子賣了,錢交給阿照幫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
阿照也一直單身,所以之後幾年的假日,他們見面、聊天的次數和時間反而比以前多很多。有一天阿照去看他,他不在,阿照出了大門才看到他坐計程車回來,說是去參加一個軍中朋友的葬禮;阿照陪他走回房間的路上他一直沉默著,最後才跟阿照說可不可以幫他買一個簡單的相機?說他想幫幾個朋友拍照,理由是:“今天老宋那張遺照真不象樣!”
後來阿照幫他買了,之後也忘了問他到底用了沒,或者拍了什麼?去年冬天他過世了。阿照去整理他的遺物,東西不多,其中有一個大紙盒,阿照發現裡頭裝著的是一大迭放大的照片和她買的那部照相機;相機還很新,也許用的次數不多,更也許是他保護得好,因為不僅原裝的紙盒都還在,裡頭還塞滿乾燥劑並且罩上一個塑膠套。
至於那些照片拍的應該都是他的朋友,都老了,背景有山邊果園,有門口,有小巷,也有佈滿鵝卵石的東部海邊,不過每個人還都挺合作,都朝著鏡頭笑,就連一個躺在病床上插著鼻胃管的老伯伯也一樣,甚至還伸出長滿老人斑的手臂用彎曲的手指勉強比了一個YA。
阿照一邊看一邊想像著他為了拍這些照片所有可能經歷過的孤單的旅程,想像他獨自坐在火車或公路車上的身影、他在崎嶇的山路上躑躅的樣子、他和他們可能吃過的東西、喝過的酒、講過的話以及最後告別時可能的心情。
當最後一張照片出現在眼前的時候,阿照先是驚愕,接著便是無法抑制的號啕大哭。照片應該是用自動模式拍的,他把媽媽、弟弟、還有阿照留在家裡的照片,都拿去翻照、放大、加框,然後全部擺在一張桌子上,而他就坐後面用手環抱著那三個相框朝著鏡頭笑。
照片下邊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寫著:“魏家闔府團圓,民國九十八年秋。”
阿照說,那時候她才瞭解那個男人那麼深沉而無言的寂寞。

-----------------------------------------------------------
試寫今年國中會考作文題:
黃偉慈

禮運大同篇是這麼寫的:「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壯有所用……,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個境界是一種想妄嗎?
在我放學回家路上,常常會看到一位老阿嬤在撿拾回收物,看著她佝僂踽踽獨行的身影 ,我心裡不禁猜想,她的家人呢?她有沒有家人呢?她為什麼那麼辛苦?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路,那是不是可以有尊嚴慢慢的老去。
回到家裡,吃著阿嬤親手煮的熱騰騰的飯菜,感覺一天的疲憊都消失了。從小,我就和阿公阿嬤同住,爸媽工作忙碌時,是阿公載我上下學,還有去補習;每天早上,是阿嬤煮好稀飯、準備好麵包,再把全家叫醒。我一直以住在三代同堂的家庭感到幸福。連我的同學到我家,阿嬤也準備很多糖果餅乾請同學吃。雖然阿嬤有些觀念比較傳統,但是我是晚輩,媽媽要我聽阿嬤的,尊敬長輩。
現在看到新聞報導,都常報導一些少子化或人口老化的問題,也出現長照議題,我雖然不懂這個人口老化問題有多嚴重,但我知道有很多老人沒辦法和家人同住或沒有家人,無依無靠的老人需要大家幫助。我的媽媽會捐款給慈善團體,幫助一些獨居老人,媽媽說有些獨居老人最怕過年過節,也害怕生病。
青銀共居不是夢,也希望更多人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共創禮運大同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