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4日 星期日

認識馬友友

 

青春第二課 相關話題:人生轉彎/人生抉擇/跨界/協槓人生

一九七一年五月,一個不到十六歲的青年,在紐約的「卡內基演奏廳」舉辦他個人的大提琴演奏會,會後佳評如潮,《紐約時報》以「年方十六,技驚四座」為題,對他的嫻熟技巧和超凡樂感大家讚賞,預言一顆音樂巨星正冉冉升起。 

   雖然他四歲就開始學琴,五歲就在眾人面前表演,並在茱麗亞音樂學院跟隨大提琴家雷納德‧羅斯學藝多年,但在高中畢業後,他卻就讀於離家不遠的哥倫比亞大學,但因為「依然住在家裡,覺得自己好像還在過高中生活」,唸不到一年,就轉往哈佛大學,離開家人,去當自行料理生活細節的住校生;雖然也修一些音樂相關課程,但唸的卻不是音樂系,而是人類學系。 

   由於在「卡內基演奏廳」演出的成功,各地的演出邀請紛至沓來,但他覺得頻繁的外出會影響他的大學課業,於是做出每月演出不超過一場的決定,挪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跟人類學本科相關的各種歷史、文化、哲學、心理學知識,並在四年後獲得哈佛大學的人類學學士學位。 

  他名叫馬友友,當今聞名全球的華裔大提琴家。也許有人心裡會納悶:既然很早就表現出音樂方面的天賦,而且也知道將來會朝這方面去發展,那為什麼還要去唸人類學系呢?那不是橫生枝節,甚至是浪費時間嗎?但馬友友卻說:「現在我所做的一切,都要歸功於當時(在哈佛大學)所受的人文思想教育。」 

   很多音樂家都是在小小年紀嶄露頭角後,就由父母替他延攬名師,包辦一切,他只需不斷地練習和演出即可,但這樣的音樂家即使成名了,生活與知識領域多半非常狹隘 

。馬友友跟其他音樂家最大不同點是他給人一種大器、開闊、情感豐富、平易近人的感覺,因為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知道他要做一個不是只會拉大提琴,而且還會自己洗衣服、對歷史、文化、哲學與心理學都有相當素養的「完整的人」。 

   就像胡適所說:「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不只做學問,做人也是如此,開闊的眼界讓馬友友整個人、他的音樂、還有他的人生也跟著開闊起來。

馬友友影片1       馬友友影片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