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道德經金句:關於人與大自然的相處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白話解》
感官是不可靠的,所以人們常被事物的表相迷惑。只有用心去體會「道」才能明白世事的變化不再迷惘。
不出戶,知天下;
領悟了道,不用出門就能知天下事,
不窺牖,見天道。
不用看窗外就能知天道的運行。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反而是那些事必躬親的人,走的越遠,知道的卻越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
所以,聖人不需事事自己做,就能知道其中的奧妙;不需樣樣親眼看,就能將萬物描述正確;順應萬物的本性,不需絲毫造作就能成大功、立大業。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白話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太平時,優秀善跑的馬被退回鄉間拉水肥;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戰亂時期,在郊外找到的任何一匹馬都要抓去充當戰馬。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不知足是最大的災禍,貪婪是最大的過錯。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能夠力行知足哲學的人才能知足常樂。
老子所說的【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實際上要表達的意思是:
天下有道之時,人類懂得愛惜萬物,愛惜自己,也愛惜動物,並且懂得其中的道理和規律,不會以(自己或他人的)欲望,去殘害自己或萬物生靈。
比如走在路上的馬匹,主人也會根據馬匹的生活規律來安排它定時休息,讓它能夠停下來,有足夠的時間去飲水及排便。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或他人的)的欲望,強行驅趕馬匹,使其疲於奔命,以至於馬糞都只能排泄在道路之上。這不僅是對社會環境的破壞,更是對動物生靈的殘害!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白話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真正好的德行(上德)是化民成俗自然而成的,順乎本性絲毫不造作(姑且說是"合於本性且大家都習以為常的同理心")。因為是順乎本性,所以人人都做得到,以至於上德豐沛到平凡無奇,讓人不自以為是德,所以說上德不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其他所謂的德(下德),只是一種暫時的制約以達不失德的狀態,並非自然流露故無法持久,所以稱不上是德。
不過,因為環境使然不是生活在大同世界道德環境中的人,能困知勉行做到仁、義、禮已經算是不錯了。但其德終究是下德,所以還是要將廣度、深度和持續力提升到道德的境界,才是人類最大的幸福。
上德無為(ㄨㄟヽ)而無以為;下德為(ㄨㄟヽ)之而有以為。
上德者處事無偏私不造作,事事自然做到無疏漏。下德者處事有偏私而造作,所以做事就會有許多疏漏需要去補強。
上仁為(ㄨㄟヽ)之而無以為;
仁者雖有偏私,但因同理心的發揮倒是還能做到不妨害他人。
上義為(ㄨㄟヽ)之而有以為。
義者有偏私,做事也有疏漏。
上禮為(ㄨㄟヽ)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禮者有偏私,他只要求表面的禮儀,一旦沒人理會他,他就會惱羞成怒、翻臉不認人。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聖人在世時能將大道行於天下。當聖人辭世後,世人只能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做到德;做不到德,就要求做到仁;做不到仁,就要求做到義;做不到義,就要求做到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禮是最低的標準不能再低了,禮是忠信等美德最少的,可說是亂象的開始。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而前面提到的仁、義只是道的虛華,是有偏私而為的,做得勉強辛苦,但終究是「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的愚行。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所以,君子要注重的是敦厚的道德,而非淺薄的禮;是樸實的道德,而非虛華的仁義。所以要做就做到道德,不要劃地自限在仁、義、禮了。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白話解》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大道廣氾,不論左右都有它的存在。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萬物都是依靠道而生存,道卻不多言辭。成就妙化萬物的大功而不居功,養育萬物而不宰制萬物。
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道這樣一點私慾也沒有,它的野心可說是小;萬物都由它運作,它卻不去宰制萬物,它的胸襟可真是大啊!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就是它自始至終都不自大,所以更讓人覺得它偉大!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白話解》
天長地久。
人們總是讚嘆天地的久遠。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為什麼可以長久存在呢?那是因為它知道萬物都是相互依存而生的。所以天地孕育萬物,視萬物為生命共同體而不自私獨生,才能夠長久生存。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所以,有大智慧的人也一樣地,把百姓、後世子孫和賴以生存的環境都當作生命共同體來看待。遇到危機不先閃避,而是置生死於度外先去處理危機。當危機解除了,他就能和整個生命共同體一起存活下來了。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難道不是因為他不自私嗎?因而能保全他的一切。
道德經18章説: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其意是説: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巧智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如果不是人類貪婪口腹之慾,食用不該食用的野味,何來SARS 和COVID-19病毒?當人和人之間連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得互相搶奪,可以想見人類幾千年歷史累積的文明何其脆弱!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我所施行的大道雖然又直又平,一般人民卻喜歡他們已走習慣的羊腸小徑。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白話解》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利乃身外之物,人們卻常為了獲得名利而戕害身體。生命比財富重要,人們卻為了財富而失去生命。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所以過於貪愛反而失去更多;擁有太多結果促成死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才不會遭受屈辱,懂得見好就收才不會遇險。這樣才能維持長久。
道德經25章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說人應該效法大地無私,無不持載;地應該效法昊天無私,無不覆照;天應該效法大道無私,普及一切;道也應該效法自然無私,化生萬物。事實上根據老子學說,道就是自然之道。
人生於天地之間便應該師法自然、敬天謝地才能長治久安。如果人不法天(貪慾踰矩)還破壞環境(地),大自然便以祂的方式反撲。亞馬遜、澳洲大火如此、SARS、新冠肺炎亦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