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64_UEvLEg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1-6j0IJyI
中國瘟疫史(上)不只肺炎,中國自古就是瘟疫大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1f_zkblrFQ
《瘟疫与人》:黑死病如何塑造人类历史,中国历史如何被传染病改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GRZOpzengQ
西班牙流感怎麼來的? 又是怎麼消失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9uyxbM1R8s
殺手病毒:天花
二.科普知識:
病毒存在的意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b6JEIov8-w
細菌跟病毒的差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9iGaO0HqY
群體免疫是什麼?為什麼每個人都要打疫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rnrmqmf0w
疫苗打幾劑才夠? 三劑僅防重症不防感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NwljMu0bX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jvJo0S1m6I
病毒流行病學通識課!(17:48開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Oeuv1nsy9E
認識 Omicron 變異病毒的厲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NErvW39Qtw
快篩與PCR的差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lv9r5AfaA
快篩2條線"陽性怎麼辦? 正解曝:打1922錯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xLkhvWvOs
你做對了嗎?柯文哲「快篩示範教學」這個動作最關鍵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XRPe-3X_vQ0BmYLrvwruSw
地方政府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關懷服務中心
三.重要小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6Zz7gOPuU
青春愛讀書:卡謬-鼠疫(13:56開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0mKRm_t7oc
有書君-卡謬-鼠疫
四.瘟疫帶給人們的省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YUGV0XW9s
感恩您!新冠病毒!提醒了我們更多重要的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vrmRLFi2Gc
新冠疫情“教会”我们的8件事 出门戴口罩像穿内裤一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3pEcep0584
瘟疫的反思(02:45開始)
五.哲學觀:
莊子南華經金句:關於人與大自然的相處
1.至德之世,同與獸居,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莊子.馬蹄篇〕
-------------------------------------------------------------------
在至德的時代,百姓與禽獸同居,哪裡知道什麼君子小人呢!天天真真地無知,就不會離開原始的狀態;老老實實地無欲,就叫做單純實在。能夠單純實在,百姓就會保持本性了。
2.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莊子·雜篇·列禦寇第三十二》
-------------------------------------------------------------------
我把天地當作棺槨,把日月當作連璧,把星辰當作珠璣,萬物都可以成為我的陪葬。
莊子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自然,達到了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他說“我用天和地做棺材,用日月做連璧(璧是一種玉器,連璧指兩壁相連,比喻並美。這裡指陪葬品),用星辰做珠璣(珠寶,珠玉。同指陪葬品),天地萬物都是我的陪葬品。
3.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莊子.外篇.山木》
----------------------------------------------------------------------------------------
歸隱山林,與那些鳥獸相處,我對牠們沒有相害的心,不會擾亂牠們的生活步驟,也不會擾亂牠們的飛行方向;所以鳥獸都不會討厭我,更何況是人。
4. 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語本《莊子.逍遙遊》
談知足常樂
5. 物物而不物於物:駕馭外物(物慾),而不為外物(物慾)所驅使。語出《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
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樹長得很美很高大,枝葉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樹旁卻不伐取它。莊子問他們這是什麼緣故,伐木者回答說:“這棵樹沒有什麼用處。”莊子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結果得以終其天年了。”莊子出了山,來到縣邑,住在老朋友的家裡。老朋友很高興,準備酒肉,叫童僕殺一隻鵝款待他。童僕請示道:“一隻鵝會叫,一隻鵝不會叫,請問殺哪只?”主人的父親說:“殺那隻不會叫的。”第二天,弟子向莊子問道:“昨天山裡的樹因為不成材而得以終其天年,現在這位主人的鵝卻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死,先生您將在成材與不成材這兩者間處於哪一邊呢?”莊子笑著說道:“我將處於成材與不成材之間。成材與不成材之間,似乎是合適的位置,其實不然,所以還是免不了遭到禍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這樣了:既沒有美譽,也沒有毀辱,時而為龍,時而為蛇,隨時勢而變化,而不肯專為一物;時而上,時而下,以順應自然為準則,在萬物的原始狀態中漫遊,主宰萬物而不被萬物所役使,那么怎么會遭到災禍呢?這就是神農、黃帝所取法的處世原則。至於萬物之情,人倫相傳之道,就不是這樣了。成功了就會毀壞,強大了就會衰微,鋒利了就會缺損,尊貴了就會受到傾覆,直了就會彎曲,聚合了就會分散,受到愛惜就會被廢棄,智謀多了就會受人算計,不賢德就會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執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6. 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乎其不可測也。——莊子外篇---《天道》
【翻譯】
談到道,任何大的物體沒有不被包括,任何小的物體,也不會被遺漏,賅備萬物。寬廣浩大,沒有一件東西不被道包容,幽深遠大,道是不能被測度。
【解讀】
道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已,巨細靡遺,廣大無邊。道是宇宙生命的本體,道是自然的秩序,天地萬物都是道的一部分,都是道的存在
7. 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偶偶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莊子
【翻譯】
天地本來已有一定的常道,日月自有光明,星辰自有行列,禽獸自有群類。你只要順著本然的德而行,依著本然的道而走,就最完善了,何必勉強高舉仁義,好像擊鼓去找尋迷途的人呢?
【解讀】
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本來就有一個和諧的秩序,各依一定的軌跡運行,所以才能相安無事。行星繞行恆星,如果偏遠軌道,地球早就滅亡了。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生的煩惱與痛苦,往往是自找的,往往是沒事找事。此章是藉老子告誡孔子,只要順著自然天道而行,不必刻意標筆舉義道德,擊鼓去找走失的人,是沒有用的。
8.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天下萬物都是「無」的,禽獸入秋時新長出的細絨毛和「無」比是為大的。天地萬物是一體的,泰山只是其中一點。沒有比夭折的嬰兒更長壽的,而活了八百年的彭祖卻是短命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同為一體。
老子道德經金句:關於人與大自然的相處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白話解》
感官是不可靠的,所以人們常被事物的表相迷惑。只有用心去體會「道」才能明白世事的變化不再迷惘。
不出戶,知天下;
領悟了道,不用出門就能知天下事,
不窺牖,見天道。
不用看窗外就能知天道的運行。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反而是那些事必躬親的人,走的越遠,知道的卻越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
所以,聖人不需事事自己做,就能知道其中的奧妙;不需樣樣親眼看,就能將萬物描述正確;順應萬物的本性,不需絲毫造作就能成大功、立大業。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白話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太平時,優秀善跑的馬被退回鄉間拉水肥;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戰亂時期,在郊外找到的任何一匹馬都要抓去充當戰馬。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不知足是最大的災禍,貪婪是最大的過錯。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能夠力行知足哲學的人才能知足常樂。
老子所說的【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實際上要表達的意思是:
天下有道之時,人類懂得愛惜萬物,愛惜自己,也愛惜動物,並且懂得其中的道理和規律,不會以(自己或他人的)欲望,去殘害自己或萬物生靈。
比如走在路上的馬匹,主人也會根據馬匹的生活規律來安排它定時休息,讓它能夠停下來,有足夠的時間去飲水及排便。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或他人的)的欲望,強行驅趕馬匹,使其疲於奔命,以至於馬糞都只能排泄在道路之上。這不僅是對社會環境的破壞,更是對動物生靈的殘害!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白話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真正好的德行(上德)是化民成俗自然而成的,順乎本性絲毫不造作(姑且說是"合於本性且大家都習以為常的同理心")。因為是順乎本性,所以人人都做得到,以至於上德豐沛到平凡無奇,讓人不自以為是德,所以說上德不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其他所謂的德(下德),只是一種暫時的制約以達不失德的狀態,並非自然流露故無法持久,所以稱不上是德。
不過,因為環境使然不是生活在大同世界道德環境中的人,能困知勉行做到仁、義、禮已經算是不錯了。但其德終究是下德,所以還是要將廣度、深度和持續力提升到道德的境界,才是人類最大的幸福。
上德無為(ㄨㄟヽ)而無以為;下德為(ㄨㄟヽ)之而有以為。
上德者處事無偏私不造作,事事自然做到無疏漏。下德者處事有偏私而造作,所以做事就會有許多疏漏需要去補強。
上仁為(ㄨㄟヽ)之而無以為;
仁者雖有偏私,但因同理心的發揮倒是還能做到不妨害他人。
上義為(ㄨㄟヽ)之而有以為。
義者有偏私,做事也有疏漏。
上禮為(ㄨㄟヽ)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禮者有偏私,他只要求表面的禮儀,一旦沒人理會他,他就會惱羞成怒、翻臉不認人。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聖人在世時能將大道行於天下。當聖人辭世後,世人只能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做到德;做不到德,就要求做到仁;做不到仁,就要求做到義;做不到義,就要求做到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禮是最低的標準不能再低了,禮是忠信等美德最少的,可說是亂象的開始。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而前面提到的仁、義只是道的虛華,是有偏私而為的,做得勉強辛苦,但終究是「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的愚行。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所以,君子要注重的是敦厚的道德,而非淺薄的禮;是樸實的道德,而非虛華的仁義。所以要做就做到道德,不要劃地自限在仁、義、禮了。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白話解》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大道廣氾,不論左右都有它的存在。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萬物都是依靠道而生存,道卻不多言辭。成就妙化萬物的大功而不居功,養育萬物而不宰制萬物。
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道這樣一點私慾也沒有,它的野心可說是小;萬物都由它運作,它卻不去宰制萬物,它的胸襟可真是大啊!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就是它自始至終都不自大,所以更讓人覺得它偉大!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白話解》
天長地久。
人們總是讚嘆天地的久遠。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為什麼可以長久存在呢?那是因為它知道萬物都是相互依存而生的。所以天地孕育萬物,視萬物為生命共同體而不自私獨生,才能夠長久生存。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所以,有大智慧的人也一樣地,把百姓、後世子孫和賴以生存的環境都當作生命共同體來看待。遇到危機不先閃避,而是置生死於度外先去處理危機。當危機解除了,他就能和整個生命共同體一起存活下來了。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難道不是因為他不自私嗎?因而能保全他的一切。
道德經18章説: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其意是説: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巧智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如果不是人類貪婪口腹之慾,食用不該食用的野味,何來SARS 和COVID-19病毒?當人和人之間連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得互相搶奪,可以想見人類幾千年歷史累積的文明何其脆弱!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我所施行的大道雖然又直又平,一般人民卻喜歡他們已走習慣的羊腸小徑。
老子道德經白話解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白話解》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利乃身外之物,人們卻常為了獲得名利而戕害身體。生命比財富重要,人們卻為了財富而失去生命。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所以過於貪愛反而失去更多;擁有太多結果促成死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才不會遭受屈辱,懂得見好就收才不會遇險。這樣才能維持長久。
道德經25章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說人應該效法大地無私,無不持載;地應該效法昊天無私,無不覆照;天應該效法大道無私,普及一切;道也應該效法自然無私,化生萬物。事實上根據老子學說,道就是自然之道。
人生於天地之間便應該師法自然、敬天謝地才能長治久安。如果人不法天(貪慾踰矩)還破壞環境(地),大自然便以祂的方式反撲。亞馬遜、澳洲大火如此、SARS、新冠肺炎亦是如此。
--------------------------------------瘟疫問與答------------------------------
---------------------------------以下是補充講義----------------------------------------------------
瘟疫史料:中國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蟲」、「蠱」、「瘧疾」、「疾年」等文字的記載。[7]至於「癘」字可見於《尚書》、《山海經》和《左傳》。
※※建安二十二年瘟疫,是一場發生在東漢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起始於中國北方的一場瘟疫,為東漢末以來頻繁發生的瘟疫中較大的一次瘟疫,死傷眾多,分布甚廣,以千萬計。
〈說疫氣〉曹植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
解析:
曹植的〈說疫氣〉並不是一篇抒情作品,他嘗試冷靜地觀察、分析瘟疫的現象,指出瘟疫不是鬼神所作的,而是陰陽失位,氣候失常導致的。在那個時代,算是比較理性的判斷。另外,「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指的是貧窮人家,而「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則是富貴人家。他發現感染疫症的人大多是貧困的平民百姓,而有錢人則較少。這正是物質生活條件的差距!一般市民連口罩也沒有,但那些官員和權貴卻不知坐擁了多少物資。要是這樣,真不知政府有甚麼用處。曹植當時,看到無知的「愚民」掛符來阻止瘟疫,覺得可笑。
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阮瑀分別在208年、212年離世外。其他五人王粲(春季死於麻瘋)、徐幹、陳琳、應瑒、劉楨都於此年(217年)相繼離世。時為魏王世子的曹丕,於隔年(218年),在與時任元城令的吳質的書信中言道:「去年發生的瘟疫,好多親朋好友都被這場瘟疫波及,徐幹、陳琳、應瑒、劉楨同時去世,這種痛苦難以訴說。」
〈與吳質書〉(節錄) 曹丕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謂百年己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頃撰其遺文,都爲一集,觀其姓名,已爲鬼錄。追思昔遊,猶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爲糞壤,可復道哉?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72203
瘟疫發生後,魏王曹操下令,對於70歲以上沒有小孩的寡婦,12歲以下無兄弟的孤兒,以及沒有家庭和產業依靠的殘障人士,國家將終身提供其糧食。
東漢知名醫學家張仲景於《傷寒雜病論》一書中的自序寫道:「我的宗族人口眾多,曾經有200多人。結果建安年間以來,十年不到,就有三分有二的人去世了,而因傷寒去世的又有十分之七。」
※※崇禎六年,山西出現爆發「明末大鼠疫」,加速明朝滅亡。
崇禎「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
崇禎十年(1637年)以後,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過半」,疫情傳到河南地區,「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崇禎十三年(1641年),順德府(今邢台)、河間府(今河間)和大名府(今大名)有大疫(鼠疫),人死八九,死屍處處枕藉。
崇禎十六年二月,北京大疫,病名叫「疙瘩病」(腺鼠疫),「大疫,人鬼錯雜。薄暮人屏不行。貿易者多得紙錢,置水投之,有聲則錢,無聲則紙。甚至白日成陣,牆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則痛哭咆哮,聞有聲而逐有影」。
崇禎十六年八月,天津爆發肺鼠疫:「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1855年雲南鼠疫
1855年,咸豐年間,雲南爆發鼠疫,引發全球性第三次鼠疫大流行,造成全球1000-1500萬人死亡。
宣統二年(1910年),東北爆發鼠疫。伍連德的《伍連德自傳》記載「這種病(鼠疫)……滿州里一帶的俄國人恐是最先染到的。有一部份以捕土撥鼠為之山東移民,患得更多。他們將鼠捕來,剝取其皮,染以顏色,冒充黑貂,售與西方婦女。……一俟有了二三十條鼠皮,即往客棧居住,靜候顧主之光臨。如果一人患有疫疾,即可傳染整個客棧,再延至他處。」
清末老照片:伍連德抗擊肺鼠疫現場,設計“伍氏口罩”
https://zh.wenxuecity.com/bbs/laozhaopian/1352406.html
台灣時期(1949年起)
SARS事件(2002年-2003年):全球共有774個病人死亡,其中台灣有37人死亡
COVID-19疫情(2019年-至今):全球死亡人數624.9萬(2022年5月7日)。
西方三大瘟疫:
黑死病(第二次鼠疫):
黑死病(英語:Black Death)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於1347–1353年間在歐亞非大陸上流行,是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的開端]。1346年該病已經開始在東方流行,1347年金帳汗國可汗札尼別的蒙古軍隊在攻打黑海城市卡法時引發了疾病的大規模傳播。此病約在14世紀40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2億人死亡,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根據估計,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約有佔人口總數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
1918年流感大流行(英語:1918 flu pandemic),也被稱為西班牙流感(英語:Spanish flu)],是於1918年1月至1920年4月間爆發的異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造成當時世界人口約四分之一(5億人)感染,大約造成了全球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各方估計值在1741萬至1億人之間),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僅次於黑死病。
天花(英語:Smallpox)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類傳染病。患者一般在染病後的12天內,出現包括發燒、肌肉疼痛、頭痛等近似普通感冒的症狀。幾天後,口咽部分的黏膜會長出紅點,身體多處地方亦會長出皮疹(以臉部居多)。
公視紀實《一座孤島 瘟疫蔓延時》導演陳怡蓉引用《鼠疫》的經典語句「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關於正直的定義,片中的受訪者各有不同見解,前副總統暨流行病學專家陳建仁表示:「必須誠實地告訴民眾疫情的現況,堅持信念研發優良的醫療工具,像是藥物、快篩與疫苗等等,讓民眾對政府的醫療有信心。」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唐鳳則指出:「正直是每個人在面對新的狀況時,能對自己誠實,坦誠所認知的不足,一同通力合作、想出解決的辦法。」而就陳怡蓉個人的解讀,則是盡好人的本分,隨時戴好口罩、勤洗手
陳怡蓉記錄這兩年來的全球疫情發展,探究瘟疫發生的源頭來自人類過度開發,造成大自然的生態失衡與反撲,然而科技進步帶來便利的交通及交流,讓疫災更加快速傳播,陳怡蓉希望透過本片提醒觀眾,應該反思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適當取用而不濫用,好好與地球、與病毒共生存。
道德經18章説: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其意是説: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巧智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如果不是人類貪婪口腹之慾,食用不該食用的野味,何來SARS 和COVID-19病毒?當人和人之間連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得互相搶奪,可以想見人類幾千年歷史累積的文明何其脆弱!
道德經55章説:「含德之厚比之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其意是:含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嬰兒,毒蛇蜂蠍不咬傷他,猛獸兇鳥不搏擊他。世界的平安來自人類的修為而不是外在的解藥。又説:「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其意是: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認識日常生活的道理叫做「明」;貪生縱慾就會有災殃,用盡心機就是逞強;過分強求就會趨於衰老,這叫不合於道,不合於道人類很快就會面臨死亡!
道德經53章點出人類因為人禍導致天災的關鍵:「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在大道上行走,擔心唯恐走入邪路。但大道很平坦,人類卻喜歡走斜徑。
如何在此疫情中提升自己的修為?老子講述的「道」其實相當簡單易懂,其中一句「福禍相倚」道盡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規律。道德經58章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提醒著我們凶險常(藏)在我們享福之後(中)出現,必須時時儆醒。
道德經44章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在疾病面前人類皆必須謙卑!因為病毒攻擊對象不分貴賤、不分人種。名聲與身體健康何者實在?生命與外在有形財產何者重要?經過一次大災難大家都明白了,也了解活在當下、知足感恩才能透視生命的真諦。
道德經25章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生於天地之間便應該師法自然、敬天謝地才能長治久安。如果人不法天(貪慾踰矩)還破壞環境(地),大自然便以祂的方式反撲。亞馬遜、澳洲大火如此、SARS、新冠肺炎亦是如此。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白話解》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能夠知曉自己哪裡不懂是件好事;不懂卻硬要裝懂那就危險了。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唯有正視自己的缺失並加以改進,才能免除缺失。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之所以沒有缺失,就是因為他正視自己的缺失並加以改進,才能做到沒有缺失。
--------------------------------------------------------------------------------
(有交凱哥就會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