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歐洲文學四大名著之二:歌德<浮士德>運用在作文上


 
檔案一:
檔案二:
影片1
舞台劇      投影片
歌德17491832)一直是德國享譽國際的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和同時代的另一位大詩人席勒被後人稱譽為十八世紀德國文壇的雙璧,《浮士德》是其晚年成稿的重要著作,也是德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作。

故事簡介:

Faust的拉丁文為Faustus─幸福之意,暗喻主角對人間他可掌握的一切(即知識)已無法滿足,絕望之餘才轉向魔界尋求幫助,希望此生能追求無限的幸福。

故事中浮士德是一個老學者, 深刻的怨嘆人生的無趣. 魔鬼梅菲斯特與上帝打賭看看是否可以誘惑到浮士德, 因此梅菲斯特就跑去找浮士德, 因為浮士德對人生很失望, 梅菲斯特就跟浮士德打賭, 梅菲斯特成為僕人讓浮士德體驗任何他所想到的人生, 但是如果有一刻浮士德讚嘆: 這世界真是美好, 這個時刻請停下來這種滿足的感受, 那麼梅非斯特就贏得浮士德的靈魂.梅菲斯特首先把浮士德變成一個英俊瀟灑的年輕人, 梅菲斯特在不同時間給予浮士德不同的體驗, 包含: 純摯的愛情; 最高的美 -- 古希臘傳說的超級美女海倫; 神秘的巫術世界;  政治的權勢達到事業的成功.

在第一段純摯的愛情中, 情人葛麗卿與浮士德兩情相悅, 梅菲斯特也很努力在措合他們, 但是在措合時反而造成反效果, 最後就以悲劇收場. 後來梅菲斯特到冥界找出古希臘美女海倫, 讓浮士德感受美與愛的家庭生活 (海倫就是引起特洛伊戰爭那個超級大美女), 兩人生了一個兒子, 結果小孩較大時想飛到太陽看看, 結果就摔死了, 因此又是悲劇收場. 在屢受打擊之後, 梅菲斯特帶浮士德到中世紀的巫術世界, 不過這段我已經不大記得, 因為這段典故實在多的很. 然後梅菲斯特決定要給浮士德事業的成功, 男人的夢想都在事業嘛.... (真的嗎??) 首先梅菲斯特找到許多地下的寶藏, 讓浮士德獻給國王, 因此浮士德就得到國王的信賴並成為大官, 職務高了以後就可以比較方便做很多想做的事情了. 這時浮士德年紀大了, 眼睛也看不到了, 但他仍很努力的規劃施政, 希望開發國內荒地讓民眾有好的生活. 在他某次規劃施政後, 想像著成功之後人民生活的快樂, 他不禁感到滿足, 然後就是梅菲斯特贏了.

此外, 魔鬼梅菲斯特的腳色也很有趣. 既然叫做魔鬼, 當然要當壞人了, 但是梅菲斯特好像也不是真的怎麼壞, 他真的很努力幫助浮士德體驗人生, 當然他也只是希望贏得浮士德的靈魂. 梅菲斯特總是用自己的方式做事, 因為是魔鬼, 所以很能幹但是手段也是壞的居多, 結果反而造成浮士德的悲劇. 例如梅菲斯特想要排除浮士德與情人葛麗卿的障礙, 反而害葛麗卿犯下殺人重罪; 梅菲斯特想要幫助浮士德完成理想國的建立, 但是卻以破壞的方式排除開墾處老夫妻的生活, 讓浮士德在幻想著理想國建立的同時, 人民的生活卻是苦難的. 最諷刺的是讓浮士德滿足人生的竟然是想像, 而實情卻全不是他所想像的.

文學鉅著《浮士德》,就是一篇德國人的心靈冒險故事。學識淵博、精通魔術的浮士德, 為了追求知識和權力,向魔鬼出賣自己的靈魂;魔鬼的誘惑雖然讓人猶疑,但是他的腳步從未停止,在各種體驗中不斷突破自我,去追求愛與美、禮與實踐,最終領悟了人生的目的, 是為了生活和自由戰鬥。歌德在《浮士德》寫道:「有兩個靈魂在我胸中,它們總想分道揚鑣。一個懷著一種強烈的情欲,以它的捲鬚緊緊攀附著現世;另一個卻拚命要脫離塵俗,高飛到崇高的先輩居地。」如果把德國人比擬成秤子,現世的一端是講求現實,另一端則是細膩的思索,他們總是在這兩端槓桿,積極找到真正的完美。浮士德精神被解釋為「追求完美、永不滿足」,這也正是德國人的寫照,他們的思考是不斷深入探索。中小企業的成功,就是承接這樣的精神,因此對產品品質和工藝流程不懈怠地追求,造就創新活力,讓「made in Germany」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浮士德精神是一種對自我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國《易經》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精神反映了人們不斷要求突破自我,力爭上游的願望。從形象學來說,他概括了西歐資產階級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300年來間的精神探索。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氣節。整個一部浮士德給我們的啟示是歌德已經把藝術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種精神的浮士德,一種內在的自主驅動力。從小我到大我進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極限,去完成偉大的歷史使命。

 

名言佳句:

1.今天做不成的,明天也不會做好。一天也不能虛度,要下決心把可能的事情,一把抓住而緊緊抱住,有決心就不會任其逃去,而且必然要貫徹實行。——歌德《浮士德》

2.自由與命運只垂青每天努力的人。——歌德《浮士德》

3.不要遲疑,要敢於冒險,眾生往往猶豫不定;大丈夫事事都能實現,因為他們能知而即行——歌德《浮士德》

4.人有兩只手,一只用來奪走,一只用來給予。——歌德《浮士德》

5.道路又寬,道路又長 幹嗎拚命擠得這樣——歌德《浮士德》

6.我對你講:一個人只顧沉思,就像個牲口在荒野,地上被一個惡靈牽着,來回亂兜圈子,不知外圍有美麗青蔥的牧場——歌德《浮士德》

7.能克制者始能成事——歌德《浮士德》

8.我特別欣賞書中浮士德所說的一句話:“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奔波,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車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雖然浮士德是一個悲劇人物,但是從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面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和積極的進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象徵性形象。 但是他有鮮明的個性,那就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斷探索的精神。 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滿足現狀,享受現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斷追求更高的理想。 他一生中有過迷惘,有過錯誤,但是由於他的自強不息,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最後能夠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個“每天爭取上進和生存的人”,並被天使接到天堂,見到了聖母。 魔鬼在詩劇中作惡造孽,引誘浮士德墮落,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浮士德的前進與成長。 套用蘇格拉底的話說,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馬 ,那麼魔鬼被派遣到這個世上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隻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 正是他幫助浮士德走出書齋,投身於實際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錯誤的同時摸索前進,魔鬼其實成為了浮士德在前進道路上不可分離的伴侶。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得到提升。 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必須選擇,而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將使其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個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頑強向上、熱愛生活、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的品質。
 

  《浮士德》中上帝的話其實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奮鬥,失誤免不了。”歌德同樣看到,魔性與神性相對相生,因此是絕對必要的。 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鬥爭的過程。 他奮發進取、永不滿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內在動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誘使他墮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夠吸取教訓,不斷克服魔障。 正是在這種辯證發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內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結尾是光明的。 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請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獲得了滿足,也準備享受這滿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靈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靈魂帶到了天堂,因為“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終能救”,正可謂天道酬勤,上帝嘉許之。 既然如此,為什麼《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劇呢? 這主要是因為,歌德相信人類追求至善是沒有止境的,但個體的生命卻是有限的。

作文應用:

u歌德《浮士德裡的一句話今天做不成的,明天也不會做好。 」所以一天也不能虛度,要下決心把可能的事情,一把抓住而緊緊抱住,而且必然要貫徹實行。所以身為學生的我們,就要把本分做好,不要虛度光陰!

u歌德《浮士德裡的一句話有兩只手,一只用來奪走,一只用來給予除了努力獲取知識與名利之外,人也要懂得給予分享,人生才更圓滿

u我相信只要秉持歌德精神追求完美、永不滿足,形成一種內在的自主驅動力。從小進取到大我,超越自己極限,並能成為尼采口中的「超人哲學」人生的視野也就更開闊了!

u挫折和成功的關係就歌德《浮士德》裡的魔鬼在詩劇中作惡造孽,引誘浮士德墮落,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浮士德的前進與成長。 套用蘇格拉底的話說,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馬 ,那麼魔鬼被派遣到這個世上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隻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因此挫折換個角度去看不再是人生的絆腳石了!而是踏腳石

檔案一:
檔案二:
影片1
舞台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