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中文文句中的「以」,可用於某項作為之後,表示該作為的目的,例如「保持距離(作為),以策安全(目的)」。下列畫底線文句中的「以」,屬於此種用法的是:
(A)垣牆周庭,以當南日
(B)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C)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D)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E)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答案】ACE
【測驗目標】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A)在庭院四周築矮牆是為了迎受南面照來的日光。「以」表示目的。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
(B)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付給自己。「以」作介詞,為把、用之意。出自諸葛亮〈出師表〉。
(C)不會為了保全生命而傷害仁德,只有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以」表示目的。出自《論語.衛靈公》。
(D)希望能與飛仙一起遨遊,與明月長存。「以」為連詞,意思相當於而。出自蘇軾〈赤壁賦〉。
(E)寫〈師說〉是為了贈送給他,嘉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問學的傳統。「以」表示目的。出自韓愈〈師說〉。
26. 下列各組「 」內的詞,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A)克己「復」禮為仁/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
(C)蓋藏「既」富,絃誦興焉/「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
(D)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項伯)素「善」留侯張良
(E)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答 案】AB
【測驗目標】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A)返、還。前者出自《論語‧顏淵》。語譯:克制自己的私欲,言行以禮為依據便是仁。後者出自韓愈〈師說〉。語譯:從師問學的傳統不能恢復,由此可想而知了。
(B)到、到達。前者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語譯: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就沒有今天的地位。後者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語譯:向前奔入,到了牆壁那裡,只覺一片虛空。
(C)已經/連接詞,與「且」、「又」、「亦」等詞連用。前者出自洪繻〈鹿港乘桴記〉。語譯:(鹿港)資產充裕之後,文化教育也就興盛起來。後者出自鄭用錫〈勸和論〉。語譯:既親愛自己的親友,也親愛關係疏遠的人。
(D)擦拭/親善、友好。前者出自莊子〈庖丁解牛〉。語譯:為此感到自得意滿,把刀擦拭乾淨後收藏起來。後者出自司馬遷《史記‧鴻門宴》。語譯:(項伯)向來和留侯張良友好。
(E)居然,竟然/全、整。前者出自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語譯:我當時被桃花迷住了,竟捨不得離開湖邊。後者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語譯:好久沒見到你的身影了,為什麼整天默默地待在這裡。
26. 下列各組「」內的詞,意義前後相同的是:
(A)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男「有」分,女有歸
(B)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吾之所有,「悉」以充贈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眾視三人,坐月中飲,鬚眉畢「見」
(D)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E)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昔之所謂鹿港飛帆者,「已」不概見矣
【答 案】BD
【測驗目標】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A)又/擁有。前者出自《論語.為政》。語譯:我十五歲時便立志向學;三十歲便懂得禮義,學有所成。後者出自〈大同與小康〉。語譯:男子都有職業,女子都有歸宿。
(B)皆、都。前者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語譯:派官吏召集所有應當還債的人民,都來核對債券。後者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語譯:我所有的財產,全數贈送給你們。
(C)看見/呈現。前者出自韓愈〈師說〉。語譯:學習到小知識,卻遺漏大學問,我看不出他們的聰明之處。後者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語譯:大家看著他們三人坐在月亮裡喝酒,鬍鬚眉毛全都看得清楚。
(D)通「納」,接納。前者出自李斯〈諫逐客書〉。語譯:假使這四位君主拒絕客卿而不接納。後者出自司馬遷〈鴻門宴〉。語譯:守住函谷關,不要接納諸侯進來,就可以占領秦國的領地稱王了。
(E)已而、不久/已經。前者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語譯:庭院內一開始是用籬笆隔開,不久又築起圍牆,總共變動了兩次。後者出自洪繻〈鹿港乘桴記〉。語譯:以往號稱「鹿港飛帆」的景象,已經見不到了。
28. 面對人生出處進退的課題,有人認為該保持彈性,隨機調整。下列文句,表達此種看法的是:
(A)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B)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D)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E)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答 案】AD
【測驗目標】文意的理解、比較、分析、統整
【試題解析】本題應選出含有因應環境而隨機調整、保持彈性之意的句子。
(A)指進退得宜,不強求名利富貴的處事態度,與題幹相符。出自《論語.述而》。語譯:任用我,就出來實踐理想;捨棄我,就退隱修身。
(B)為強調自我反省的功夫,與題幹不符。出自《論語.里仁》。語譯:看見賢德的人,就想要與賢德的人一樣也有美德善行;看到不賢的人,就要內心自我反省有無同樣的缺失。
(C)說明士大夫行為矛盾,捨本逐末,著重微小知識而忽略深遠義理學問,與題幹不符。出自韓愈〈師說〉。語譯:不懂斷句會拜師學習,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肯求師,學習到小知識,卻遺漏大學問。
(D)勸諭人切勿過度執著,傳達與世推移、和光同塵的觀點,與題幹相符。出自屈原〈漁父〉。語譯:滄浪的河水真清澈啊,可以洗滌我的帽帶;滄浪的河水真汙濁啊,可以洗滌我的雙腳。
(E)說明僅為程度上的不同,兩者均犯了相同錯誤,本質並無區別,與題幹不符。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語譯:士兵拋棄鎧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止,有的跑了五十步才停止。跑五十步的譏笑跑一百步的膽小,您覺得怎麼樣?。
22-23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22-23題。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彷彿以為知、好、樂是三層事,一層深一層;其實在文藝方面,第一難關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樂。知、好、樂三種心理活動融為一體,就是欣賞,而欣賞所憑的就是趣味。許多人在文藝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於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當然不會觸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沒有感受,這是精神上的殘廢,犯這種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有些人知得不正確,於是趣味低劣,缺乏鑒別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惡劣作品療飢過癮,以為這就是欣賞文學。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個的精神受腐化。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難免窄狹,往往囿於某一派別的傳統習尚,不能自拔。這是精神上的短視,「坐井觀天,誣天藐小」。
要診治這三種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劑是擴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價值都由比較得來,生長在平原,你說一個小山坡最高,你可以被原諒,但其實你錯了。「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見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計得準確,你必須把世界名山都遊歷過,測量過。研究文學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複雜,風格愈紛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你的鑒別力(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改寫自朱光潛〈文學的趣味〉)
23.下列文句,最適合說明上文主旨的是:
(A)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B)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C)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D)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
【答 案】B
【測驗目標】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試題解析】(A)說明人各有所長,皆可為師。出自韓愈〈師說〉。
語譯:明白道理的時機有先後的差別,技術、學業各有專精的研究。
(B)引文作者認為接觸的作品愈多、所知愈豐富,就能擁有愈可靠的鑒別力。此句亦在說明對事物愈了解,愈能辨別品質差異。出自劉勰《文心雕龍》。語譯:練習許多支樂曲後才能辨別音樂的優劣,見過許多柄劍後才懂得如何識別劍的好壞。
(C)指出文字難以確切描述事物、傳達思想。出自陸機《文賦》。語譯:時常擔憂自己表達的意思無法準確地反映事物,用詞遣字無法完整地傳達自己的意思;這個問題不難理解,但難以解決。
(D)指出多數人在評論文章時不夠客觀。出自曹丕〈典論論文〉。語譯:一般人看重前代的作家,輕視近代的作家,崇尚虛名而背離實際,又看不見自己的短處,總認為自己的文章最好。
1.下列「」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A)詩詠關「雎」/「椎」心之痛 (B)葦「苕」繫巢/乘「軺」建節
(C)「綢」繆牖戶/「倜」儻佻達 (D)中道崩「殂」/自邇「徂」遠
【答 案】D
【測驗目標】字音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A)ㄐㄩ/ㄓㄨㄟ。
(B)ㄊㄧㄠˊ/ㄧㄠˊ。葦苕繫巢,比喻處境極危險。出自荀子〈勸學〉;乘軺建節,乘坐輕車,豎立旌節。出自丘遲〈與陳伯之書〉。
(C)ㄔㄡˊ/ㄊㄧˋ。綢繆牖戶,事先準備,以防患未然。出自《詩經.鴟鴞》。倜儻佻達,風流不受拘束。
(D)ㄘㄨˊ。前者出自諸葛亮〈出師表〉;後者出自韓愈〈祭董相公文〉。
17.「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之語意關係可以是「如有一分耕耘,則得一分收穫」,下列文字前後句具有相同語意關係的選項是:
(A)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B)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C)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D)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E)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答 案】CD
【測驗目標】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試題解析】題幹前後句為假設因果關係。本題只須在各選項文句中,套入「如有……,則得……」,再檢視是否符合文句原意,即可找出正確選項。
(A)屬於轉折關係。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語譯:怨恨不在它的大小,可怕的是民心的向背。
(B)屬於並列關係。出自韓愈〈師說〉。語譯:領會道術有時間早晚的差別,技術、學業各有各的專門研究。
(C)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語譯:如果滅掉鄭國對君王有益,那倒值得勞動君王左右辦事的人。
(D)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語譯:依一定的時令入山伐木,材木就用不完了。
(E)屬於先果後因的關係。出自顧炎武〈廉恥〉。語譯:一個人會不廉潔以至於違背禮法、侵害道義,原因都是出在沒有羞恥心。
4.下列文句「 」內的詞,其意義和現今慣用詞語相同的選項是:
(A)「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B)胡老爹,這個事須是這般,你沒奈何,「權變」一權變
(C)不費江東半分之力,已得十萬餘箭,明日即「將來」射曹軍
(D)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答 案】(B)
【測驗目標】詞義的辨識與運用能力
【試題解析】
(A)古義:句讀之學。出自韓愈〈師說〉/今義:實施初級教育的學校。
(B)古今義都作「隨機應變」解。出自《儒林外史‧范進中舉》。
(C)古義:拿來、取來。出自《三國演義‧用奇謀孔明借箭》/今義:未來。
(D)古義:綻放。出自袁宏道〈晚由六橋待月記〉/今義:開拓、開闢。
18.《論語》:「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句中畫底線處描述、解說「三省吾身」的內容。下列畫底線的文句,是對其前面的文句(未畫底線者)進行「描述、解說」的選項是:
(A)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B)復越峻坂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
(C)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D)一道士坐蒲團上,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叩而與語,理甚玄妙。請師之
(E)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答 案】(A)(B)(C)
【測驗目標】語法的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
(A)列舉「銜遠山」、「吞長江」描述洞庭湖勝景。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B)以「溪廣四五丈」描述「大溪」。出自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C)舉孔子為例,具體解說「聖人無常師」的道理。出自韓愈〈師說〉。
(D)描寫與道士的互動,並非對前文的進一步解說。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
(E)前文寫禽鳥,後文寫人,層次不同。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