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凱哥名人影片

1.賈伯斯    
2.木村拓哉
3.尼采(補充:末人是生活於安逸與自滿中,絲毫不懂得由痛苦和孤獨中提升自我的人。尼采主要是藉此譬喻現代人精神層次沉淪的現象。)

4.歐巴馬

5.德雷莎修女         德雷莎修女封聖    德雷莎修女格言

6.戴晨志老師    戴老師演講1   戴老師演講2   新聞報導

7.女王的教室(為什麼要讀書?)

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歐洲文學四大名著之一: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奧德賽>運用在作文造句上



影片下載一(古阿莫)

影片下載二    奧德賽影片連結    荷馬史詩的真實性

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是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里亞德》和《奧德賽》,是古希臘最早的文學作品

《伊里亞德》

主要是描寫希臘城邦中斯巴達城邦為了美女海倫在特洛伊城邦發生戰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搶奪了絕世美女海倫Helene〉,帶回特洛伊去。為了奪回海倫,斯巴達國王梅納雷斯〈Menelaos〉組織一千艘的船對進攻特洛伊,以阿加曼儂為統帥。經過十年悠久歲月,仍然不能攻下特洛伊城。「伊利亞德」就是歌詠這十年當中最後數十天所發生的事。阿基里斯的好友派羅克魯斯〈Patroklos〉,代替阿基里斯上陣,而被特洛伊的統帥亦是王子赫克托〈Hektor〉殺死。

阿基裡斯哭得像百獸怒吼,立誓要報仇。他明知自己出陣未必能生還,他還是穿上全新的甲冑,衝入敵陣大戰特洛伊軍。此時赫克托雖然擔心自己死後國家和妻子的命運,但為了名譽,單獨出城和阿奇裡斯決一死戰。

最後,阿基裡斯,將赫克托殺死,達到報仇的心願。阿基裡斯在盛怒之下,將赫克托的屍體縛在戰車上拖著走。特洛伊國王普萊姆Priam,為了要回兒子的遺體,親自訪問阿基裡斯的營地,於是兩人共嘆命運的悲哀。老國王將兒子的遺體運回充滿悲傷的特洛伊城舉行葬禮。

 

《奧德賽》

「奧德賽」是描寫在特洛伊戰爭中智勇雙全的名將奧德賽歸國的故事。順利攻陷特洛伊城後,奧德賽率領船隊返回他的國家綺色佳,但是在回程的途中,他將獨眼巨人庫克羅普的眼睛弄瞎,觸怒了海神波塞頓,在十年中讓他體驗了倍極艱辛的流浪生活,像食人族、大漩渦、異界、忘憂樹的果子、把人變成豬的魔女克爾柯‧‧‧等等。在這段期間,他年輕的妻子貝尼蘿蓓亞〈Peenelopeia〉在故鄉被惡劣的求婚者逼迫,財產也任人侵佔,兒子無力與環境對抗而痛苦萬分。貝尼蘿蓓亞為了維持對丈夫的忠貞,拿出只有丈夫拉的動的大弓箭,說出誰能拉得動就答應他的求婚,並將財產讓給他,但無人能拉動弓箭,直到奧德賽回到故鄉......。最後,奧德賽得神助,乘坐一艘在一夜之間可到達世界各地的奇異船,在睡眠中回到故鄉。在那裡,奧德賽得到雅典娜女神的鼓勵,還有兒子和兩位忠實部下的協助,並得知其妻對其的忠貞,從武器倉庫裡取出古時候留傳下來的大弓箭,將那些惡劣的求婚者一一射殺。貝尼蘿蓓亞以為奧德賽在特洛伊陣亡,見丈夫平安歸來驚喜萬分,一家人終於團圓。

---------------------------------------------------------------------------------------------

<感想>

阿基裡斯

阿基裡斯的第一次憤怒可看出他沒有等級觀念,更沒有集體觀念。所謂的權威,所謂的國王,他都不放在眼裡,堅持著自己的原則。作者首先憤怒戰爭發生的緣由,是由於阿伽門農俘虜了太陽神阿波羅祭司克魯塞斯的女兒,不肯交還,從而給希臘聯軍帶來了瘟疫。阿基裡斯要求阿伽門農歸還女俘布裡塞伊斯,從而引起了阿基琉斯的憤怒,退出戰爭。

阿基琉斯在權力的壓制之下,仍然不懼後果,直率、勇敢地要求自己的尊嚴和應該獲得的榮譽,這是他人格中真實、純真的一面,他像一個孩子一般任性和執拗。阿基琉斯在權力的壓制之下,仍然不懼後果,直率、勇敢地要求自己的尊嚴和應該獲得的榮譽,這是他人格中真實、純真的一面,他像一個孩子一般任性和執拗。 第二次憤怒是因為好友派特羅克洛斯的死亡。第二次憤怒是因為好友派特羅克洛斯的死亡。當他聽到好友的死訊後,悲憤的烏雲罩住了他的心靈,偌大的身軀橫倒在地。當他聽到好友的死訊後,悲憤的烏雲罩住了他的心靈 所以他憤怒地回到戰場上,赫克托耳殺死他最珍愛的朋友,是對他的侮辱。所以他憤怒地回到戰場上,在殺死赫克托耳之後,對他的屍體百般淩辱, 此時我們可以看到他有仇必報的性格,非常的率真。此時我們可以看到他有仇必報的性格,非常的率真。 我們從另一方面看,他這是對友人的用情之深,他並非是一個殘暴的人。我們從另​​一方面看,他這是對友人的用情之深,在普裡阿摩斯隻身潛入軍營,要取回赫克托耳的屍體時,老人一番訴說,在阿基裡斯心裡催發了哭念父親的激情。他握著老人的手,輕輕地把他推開;當卓越的阿基琉斯流夠了辛酸的眼淚,慟哭的激情隨之離開了肉體和心靈,他從座椅上起身,握著老人的手,把他扶站起來,看著他灰白的鬚髮,心中泛起了憐憫之情。他想到了自己的老父親,佩服老人的勇氣,感動著老人的愛子之情,所以讓老人帶走了赫克托耳的屍體,並且答應休戰十二天。我們可以看到他人性中溫和、善良、尊重老人的一面,這都是純真人性不可或缺的部分。黑格爾說:阿基琉斯是個最年輕的英雄,但是他一方面有年輕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有人的一些其他品質,荷馬借種種不同的情境把他這種多方面的性格都揭示出來了。他想到了自己的老父親,佩服老人的勇氣,感動著老人的愛子之情,所以讓老人帶走了赫克托耳的屍體,並且答應休戰十二天。

《伊利亞特》中的阿基裡斯是個悲劇英雄,因為他就是由於自己唯一的一個致命的漏洞讓其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最終被敵人殺死。人生的旅程也是如此,任何一個弱點、任何一個漏洞可能都是致命的,這就是人的悲劇所在。

 

「奧得賽」的主角奧德賽,他不像阿基裡斯那麼英俊和年輕,是一個矮矮胖胖的中年人,在聽眾面前可說是其貌不揚。雖然外表不怎麼樣,但他卻擁有非常好的口才,是名副其實「口若懸河」,這項長才,足以讓觀眾忘了他平凡的容貌。他勇敢、能幹且精力充沛,所以能夠忍受一切的痛苦,他聰明、機智,所以經常能化險為夷。在他整個漂泊的過程中,家一直是他的思想及愛情中心. 而人生的意義在於完成自己的使命後,並想方設法回到自己的家園,完成這個人生之旅。並從新確立自己王的身份,與自己的親人團聚。人生是一次旅程,有來有回才是真正的團圓。

看到這裡,我不由得想到中國的一句成語:得饒人處且饒人。 現實生活中,競爭日趨激烈。現實生活中,競爭日趨激烈。 成者為王敗者寇。成者為王敗者寇。 如果我們都以阿基琉斯這種仇恨的態度去面對曾經戰勝過我們又被我們擊誇的人,泯滅了人性中的善良,那麼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寬容可言呢?給別人一次機會就是給自己一次機會。給別人一次機會就是給自己一次機會。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敵人,有的只是對手。而我們,需要對手。在競爭的狀態下,與對手較量,用智慧和能力來征服對方,達到一種雙贏的效果,這才是真正的人生之戰。

兩千年來,荷馬史詩一直被西方人認為是古代最偉大的史詩。這部史詩長盛不衰的原因在於,作品中引發的許多問題仍然存在著極大的現實意義,諸如上司與下級的矛盾,集體與個人的利益衝突,宿命與抗爭等等,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伊利亞特》通過對神與神、神與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敘寫,還拋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哲學命題: 人與人生 对于 人生 ,荷马的定性是短暂苦难 對於 人生 ,荷馬的定性是短暫苦難 在第六卷第137页他借格劳科斯之口对人们说:凡人的生活就如树叶的聚落。是的,也许还未曾经意,它便已飘然而下;与此同时,从人出生一刻开始,便已受到命运的摆布,笼上了死亡的阴影,注定多舛。說:凡人的生活就如樹葉的聚落。是的,也許還未曾經意,它便已飄然而下;與此同時,從人出生一刻開始,便已受到命運的擺佈,籠上了死亡的陰影,注定多舛。

1.人在自然規律、戰爭、宿命面前是渺小的、蒼白的、柔弱的 首先,人类无法摆脱死亡。 首先,人類無法擺脫死亡。,人縱然一時間風華森茂,但終究難逃一死,枯竭衰老,體毀人亡 其次,无论生前如何辉煌,死后也不能延续。 其次,無論生前如何輝煌,死後也不能延續。 在血腥厮杀的战场上,人命如蝼蚁,曾经的勇士倒下了,也不过是一具蓬头垢面的死尸。

2.人的力量隱隱閃光 悲剧不意味着悲观 悲劇不意味著悲觀 人的渺小、苍白和无力是上天注定的,是外界植入我们这个种类的相对静固的因子;但我们动态的行为活动却可以不渺小、不苍白、不柔弱。人的渺小、蒼白和無力是上天注定的,;但我們動態的行為活動卻可以不渺小、不蒼白、不柔弱。 诚然,死亡终会降临、战争碾压了生命、宿命不可抗拒,然而《伊利亚特》中的人物仍在顽强的拼搏,而非消极沉沦,徒任命运摆弄。阿喀琉斯知晓宿命也要一往无前,赫克托耳明知必死也仍义无反顾,英雄们如是,普通的士兵们又何尝不如是?阿喀琉斯知曉宿命也要一往無前,赫克托耳明知必死也仍義無反顧,英雄們如是,普通的士兵們又何嘗不如是? ——“让我们冲上前去,要么为自己争得荣光,要么把他拱手让给敌人”——他们甚至没有名字,但却能视死如归、冲锋陷阵,为的是竭求胜利和光荣。在對上述​​兩點進行認識的過程中,荷馬采用了一種近似欲揚先抑的手法:先向人們展示人生的短暫苦難以及人的固有屬性的渺小、蒼白、柔弱;然後告訴人們越是如此就​​越應奮進不息。 他催励人们把握现实,珍惜当下,倡导人们为荣誉、爱情、友情、责任乃至是物欲的东西而努力拼搏、冲击(尽管不能冲破)命定、实现自我。他催勵人們把握現實,珍惜當下,倡導人們為榮譽、愛情、友情、責任乃至是物慾的東西而努力拼搏、衝擊命定、實現自我。 显然,这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顯然,這具有很強的個體本位意識。 后来,这种意识逐步演化为以复兴古希罗文化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潮,真正举世闻名的——“人文主义後來,這種意識逐步演化為以復興古希羅文化為旗幟的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潮,真正舉世聞名的——“人文主義(做一個掌握自己命運的人)

 

<名言佳句>




4.         奮鬥在人,成功在天。《伊利亞特》

5.         既然無所事事亦難逃一死,何不奮鬥終生。" 荷馬

6.         我的生命是不能賤賣的,我寧可戰鬥而死去,也不要走上不光榮的結局,讓顯赫的功勳傳到來世。 ——荷馬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


8.         沒有比漫無目的地徘徊更令人無法忍受的了。如果今天的你還沒有任何目標,那麼明天的清晨,你用什麼理由把自己叫醒呢 ——荷馬 《奧德賽》

 

  作文運用:

面對將來的逆境,我就像荷馬史詩中<伊利亞特>中的阿基里斯,迎接命運的挑戰

 

荷馬史詩中<奧德賽>中提到「追逐影子的人,自己就是影子――是的,我們要能透過反思,認識自己,實現自我,不要追逐他人的影子,避免隨波逐流,創造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這日新月異的競爭中,落地生根,開結果!

 

荷馬史詩中<伊利亞特>阿基里斯的憤怒與殘暴,讓我感觸到得饒人處且饒人。現實生活中,競爭日趨激烈。現實生活中,競爭日趨激烈。成者為王敗者寇。成者為王敗者寇。如果我們都以阿基里斯這種仇恨的態度去面對曾經戰勝過我們又被我們擊誇的人,泯滅了人性中的善良,那麼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寬容可言呢?給別人一次機會就是給自己一次機會。給別人一次機會就是給自己一次機會。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敵人,有的只是對手。而我們,需要對手。在競爭的狀態下,與對手較量,用智慧和能力來征服對方,達到一種雙贏的效果,這才是真正的人生之戰。

我聯想到——荷馬史詩中的《奧德賽》的一句話「沒有比漫無目的地徘徊更令人無法忍受的了。如果今天的你還沒有任何目標,那麼明天的清晨,你用什麼理由把自己叫醒呢 ?」是的,人生有限,要好好把握人生,充實自己,拓寬生命的深度與廣度,才不枉來此一遭.

 

閱讀荷馬史詩<奧德賽>中主角尤里西斯的故事,它告訴我親情()是他在於完成自己的使命後,完成這個人生之旅的最終站。與自己的親人團聚、分享成就,才是真正的團圓。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學校不教的事學苑>上課影片與教材!


第一堂課(40分鐘)   教材一      教材二

第二堂(約43分鐘)          教材一      教材二     教材三

***配合名人影片

週六第二堂課(42分鐘)要配合蔡淇華老師演講影片!     教材一

週六班第三堂課影片(26分鐘精華版)     教材一

週六班第四堂課(7/30)影片(約50分鐘)                                      補充教材一
上半場討論<螟蛉心,金門情>感觸,下半場凱哥導讀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奧德賽>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主講: 蔡淇華 <打動人心的表達力>2016/07/09

1.主講: 蔡淇華 <打動人心的表達力>

2.自學代言人 史迪爾小姐 林芳如 :(新書22章:站起來的陀螺──史迪爾小姐)
2. 搖擺企鵝 嚴嚴:(中台灣聯合文學獎 散文首獎得主)脊椎斷裂,也要站起來。

3. 品格籃球創辦人 楊德恩: (新書40章:文字有你,才有被看見的能力)16歲決定創業,他曾與林書豪合作,曾與詹姆斯大帝打一對一,他正一步步建立跨國的組織,這個暑假他克服萬難,邀到世界街頭籃球之神The Professor來台合作表演。  他,只是一個大二的學生。
4."大甲免費作文學校"創辦人凱哥老師幽默回應學生的提問!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名人影片(配合青春第二課)

1.賈伯斯
2.木村拓哉
3.尼采(補充:末人是生活於安逸與自滿中,絲毫不懂得由痛苦和孤獨中提升自我的人。尼采主要是藉此譬喻現代人精神層次沉淪的現象。)

4.歐巴馬

5.德雷莎修女         德雷莎修女封聖    德雷莎修女格言

6.戴晨志老師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歐洲四大名著之四 威廉·莎士比亞與四大悲劇



莎士比亞與四大悲劇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426~1616423日)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155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


莎士比亞之四大悲劇

故事內容大綱

*哈姆雷特Hamlet

年輕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發現叔叔是毒斃生父國王的兇手,而皇后-自己的母親卻在父王過世不到兩個月,便與國王的弟弟結婚,王子心中與大家一樣,充滿各種懷疑,而這位由叔叔登基的新國王,實在與父王有著天壤之別,不但在人品與性格上截然不同,還有著卑鄙下流的性情,於是大家開始懷疑國王是為了爭奪王位,而謀害了自己的親生哥哥。

這個懷疑同樣出現在哈姆雷特心裡,直到有一天,父親的亡靈出現,才對哈姆雷特說明了一切,兇手原來真的就是新任國王。於是一個復仇計劃就要展開了。 哈姆雷特一方面哀悼父親的死,一方面又為母親的婚姻感到羞恥,他在哀悼與羞 恥的心情下,使他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哈姆雷特一步一步走上復仇之路,不惜裝瘋賣傻﹑拋棄愛情,最後甚至犧牲性命。莎士比亞給了哈姆雷特一個悲劇結局,也使他成為古今文學﹑戲劇中永遠的悲劇人物。


哈姆雷特是莎翁筆下四大悲劇中的一齣講述天倫相殘的故事,也是目前至今僅次於羅密毆及茱麗葉下的名著。


戲劇分析:


優柔寡斷導致的悲劇


  「哈姆雷特」是四大悲劇中最早完成的作品,在這悲劇中,莎士比亞處理的性格缺陷是過於道德完美主義因而出現的優柔寡斷猶疑不決——這性格在太平盛世無可厚非,但當周圍出現很多偽善陰毒的小人,卻仍堅持著道德的完美、導致過多的自我批判質疑並缺乏行動的決斷力,會轉而讓自己、甚至是無辜的其他人陷入萬劫不復的險境。


  哈姆雷特早就疑惑父親突然的死、母親快速改嫁給叔叔、叔叔繼承統治大權的過程。他為此鬱悶不樂。然後他遇見父親的鬼魂,父親告訴他,他面臨的邪惡有多大。哈姆雷特於是知道「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楣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哈姆雷特面對已死父親交代給他的復仇責任,知道這不只是還父親冤屈這麼簡單,身為王子,復仇計畫還代表著不讓邪惡統治丹麥的正義使命。他也明白邪惡勢力如此之大,他必須先裝瘋賣傻躲過自身性命不保的為難。


  這樣險惡的環境,哈姆雷特竟然在行動能力上猶疑不決。「唉,我真是一個蠢才,我親愛的父親被人謀殺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復仇,我卻只會空言發牢騷,以為這樣就是了不得的復仇了....」話才說完,他卻開始轉而自我批判質疑了:「萬一我所看見的幽靈只是魔鬼的化身,藉著一個美好的形狀出現,看準我的柔弱和憂鬱,向我作祟,引我進入沈淪....?」
  另一次,他陳述自己的心情:「是默默忍耐毒箭高貴?還是反抗不公平的苦難高貴?」他徘徊於行動邊緣,遲遲不作決定。「懼怕不可知的死後,....偉大的行動在這種考慮下也會逆流而退....
  哈姆雷特衷心期望自己的復仇行動,是能滿足高貴、道德的要求,經的起死後的審判。但是復仇本身,既有還回正義的高貴性、又有傷害人命的不安感,矛盾弔詭之際,行動也不對、不行動還是不對!「....在行動上要作的絲毫不讓人指摘....」,正是這種自我期許,哈姆雷特一再錯失復仇、還回正義的機會。
  「我明明有理由....可是從不曾行動....是我過於審慎,還是我根本是懦弱?....我一再因循隱忍聽其自然....卻看著他們為空虛的名聲視死如歸....


  哈姆雷特一再錯失機會,但是他面臨的環境是如此陰險詭詐,叔叔何能給他寬裕的時間好處理完自我批判反省、確定道德完滿,再滿足為父親復仇、還丹麥正義的計畫?
  哈姆雷特的叔叔對於害死哈姆雷特,用計之毒、行動之快,哈姆雷特根本不是對手。等哈姆雷特的叔叔終於被哈姆雷特刺死,卻賠上了愛人奧菲莉雅、義人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自己的性命。整個復仇行動,完全沒有彰顯出正義。



*奧瑟羅Othello
生性直爽﹑品格高尚的奧瑟羅將軍,與威尼斯小姐苔絲夢娜結婚後,卻因為大膽、狡詐、全無道德觀的軍官埃古,對奧瑟羅的煽動教唆,而使原本幸福的婚姻,蒙上了嫉妒的陰影,奧瑟羅的猜忌使婚姻走上了毀滅之途,更甚而殺死了無辜的妻子,留下了令人悲憤的結局。
<<奧瑟羅>>是莎士比亞在1604年所寫的四大悲劇之一,莎士比亞在<<奧瑟羅>>中創造出奧瑟羅與埃古全然不同的兩種人物典型,全劇並圍繞在「家庭」﹑「嫉妒」兩大主題中發展,也許莎翁早就洞悉,嫉妒便是人心最大的弱點吧!奧賽羅是莎士比亞描寫人性「忌妒」可怕的一個戲碼,常常被引述來說明人性的弱點。
戲劇分析:
妒忌猜疑導致的悲劇
  「奧賽羅」的性格主題,談的是懷疑與妒忌存在心中不好好控制,太平盛世世尚無太大妨礙,但一旦周遭有邪惡小人善加利用,最終會變成放任自己的嫉妒、篤信自己的懷疑,而造成致人於死的冤屈。
  這個善妒與容易懷疑的主角,就是奧賽羅。他的善忌與善懷疑,可能源自於他身份地位的曖昧——儘管是個主帥,卻是黑皮膚的摩爾人。他知道很多人因他的膚色對他口服心不服,背後叫他黑鬼。
  奧賽羅娶得了美嬌娘,是個身份尊貴的貴族女兒,名叫苔絲狄蒙娜。苔絲狄蒙娜從奧賽羅坎坷的奮鬥史,看見奧賽羅內心深處的高貴,決定不顧父親的禁令委身相隨。
按理說,這樣的婚姻因徹底相愛而何其美滿。
  但奧賽羅身邊有一個奸惡小人伊阿古,他氣憤奧賽羅重用凱西奧而不是自己,又妒忌凱西奧能被賞賜,於是決定用奸計同時謀害奧賽羅與凱西奧。
  有趣的是,這樣一個因妒忌而陰狠的人,選用的奸計,也是搧出奧賽羅的妒忌。他出於對自己妒忌心的理解,非常善於瞭解如何讓奧賽羅的妒忌日漸澎大,變成懷疑猜忌、最後篤信自己的懷疑:「像空氣一般輕的小事,對於一個嫉妒的人,也會變成天書一樣堅強的確證、引起一天大的是非。」於是奧賽羅就面臨到一個嚴酷的考驗:他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妒忌性格,不讓它惡化成陰毒小人如伊阿古?不幸的悲劇正是在這裡產生——奧賽羅沒有變成伊阿古,因為他終究懂得負咎自殺,但他自己和深愛他的妻子,卻撤徹底底因他的妒忌猜疑日漸澎風,最終雙雙毀滅。
  伊阿古假裝自己是為了奧賽羅的好處,而不斷暗示奧賽羅的妻子苔絲狄蒙娜不貞。「惡魔往往用神聖的外表,引誘世人幹最惡的罪行。」他攻於心計,暗指苔絲狄蒙娜跟凱西奧有不軌之情,卻又立即偽裝光明的天使:「我承認我有壞毛病,我秉性多疑,常常會無中生有錯怪人家....如果丈夫不愛妻子,明知被妻子欺騙,也還是幸福的,最活受罪的,就是癡愛妻子,卻對妻子滿腹懷疑....天阿,保佑我們不要妒忌吧....。」
  奧賽羅卻一再從這邊暗示邊勸導的過程中,妒火越來越中燒起來:「也許是我生的又黑又醜,也許是因為我太老....。」「我想我的妻子是貞潔的,可是我疑心她不貞節。你(指伊阿古)我想是誠實的,但我又懷疑你不誠實....,我一定要得到一些證據。」
  證據還不簡單麼!完全未察覺險惡、徹底愛著丈夫的苔絲狄蒙娜不小心遺忘了一條奧賽羅贈送的手帕,被伊阿古放到凱西奧房裡,便坐死了苔絲狄蒙娜的罪名。苔絲狄蒙娜從未設想過丈夫會懷疑她,她坦蕩的說:「我幾時有過可以讓我丈夫懷疑的理由呢?」伊阿古的老婆是個正直人,卻嗅聞出不安的氣息:「多疑的人往往不是因為有了什麼理由而妒忌,只是為了妒忌而妒忌,那是一個憑空生來,自生自長的怪物!」
  最後,奧賽羅徹底被他的妒忌懷疑所攫住,徹底的失控了!伊阿古的老婆、也就是苔絲狄蒙娜的閨中密友跟奧賽羅保證:「我敢用我的靈魂打賭她是貞潔的!要是您疑心,趕快除去這思想,它是您心裡的污點....」,奧賽羅卻連伊阿古的老婆也懷疑:「拉慣皮條的人,天生的利嘴....。」

  奧賽羅終於親手把苔絲狄蒙娜扼死。可憐的苔絲狄蒙娜到死還不知道她到底犯了什麼錯。
  伊阿古的妻子知道大錯已鑄成,竟然只是為了一條手帕,大吃一驚,她解釋了手帕不過是苔絲狄蒙娜不小心遺失,被伊阿古拿去利用的,大罵奧賽羅:「想你這樣一個蠢才,怎麼配得上這樣好的一位妻子呢?」奧賽羅自殺了,死前說:「你們應當說我是一個在戀愛上不智慧、過於深情的人,妒忌心一旦被煽動以後,就會糊塗到極點....。」
*李爾王King Lear
不列顛的國王李爾已經八十多歲了,每天仍為國事操勞,身體也因此衰弱了下來,老國王想在過世之前將國事交給孩子去治理,他決定將三個女兒叫來,從她們嘴裡聽出誰最愛他,然後再依她們愛他的程度,分配國土的大小,故事就在國王與女兒間的對話中拉開了序幕,虛偽諂媚的大女兒與二女兒,以花言巧語訴說著對父親的愛,老國王信以為真,衝動之餘,各分給兩個女兒三分之一的國土,然後他轉向問他最寵愛的小女兒,小女兒十分厭惡姐姐的阿諛奉承,於是她向老國王說:「我照著作女兒的本份愛著您,我對您的愛不多也不少。」國王一氣之下,竟將原本留給她的土地收回來,平分給兩個姐姐。
年老昏庸的國王李爾,將餘生寄託在兩位虛情假意的女兒身上,卻將真心孝順的小女兒趕離身邊,原本打算就此頤養天年,萬沒想到悲慘的命運即將來臨。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之一,這部作品中將人性的孝道,以及兒女的貪婪完全表現,是一部充滿諷刺的悲劇經典。
李爾王的故事告訴我們,子女要對父母盡孝,而為人父母者,則要明辯是非,不可太過固執。
戲劇分析:
世態炎涼中真情的悲劇
  「李爾王」這齣悲劇,跟其他三大悲劇最不一樣的,就是性格弱點在戲劇一開始就呈現,不像其他三齣戲,性格弱點漸次發展到不可收拾。李爾王最大的弱點,就是長年活在顯赫尊貴的地位中,已無法分辨何為虛偽的奉承、何為真實的感情與忠實。
  當他自覺年老時,決定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他對女兒們說:「我現在就要放棄我的統治、領土以及政務了,請告訴我,你們當中哪個最愛我?情愛最篤者,邀賞最多。」
  這日日被臣子屬下虛捧成為習慣的國王,竟然完全忽略了最真實的情感,往往在於忠實的付出行動,而不是口中曼妙的言語。果真三女兒為難了:
  「怎麼辦呢?我心裡愛,但我口中不會說。」
  就這樣,三女兒被視為不愛父親的不肖女,被趕出家門。
  這個趕出家門沒有財產的女兒,連帶考驗了兩個分別來提親的鄰國王子對情感的態度:其中一個放棄提親,另一個仍相信三女兒內在心靈與情感的高貴,把三女兒帶走了。
  三女兒走後,悲劇立即發生。父親一無所有以後,竟然發現兩個女兒情感立即轉變,嫌父親脾氣不好、嫌父親伺僕太多,鄙視嫌厭的言語不斷,最後李爾王憤而出走,成為居無定所的流浪老人。他這時候開始想念三女兒,卻無顏面對。流浪日久,李爾王因內心苦痛不堪而瘋了。
  後來透過一忠心耿耿的忠僕的幫忙,李爾王終於與三女兒見面,並在半清明半瘋傻中,懇求三女兒原諒,被三女兒擁抱,破碎的心得安慰。誰曉得劇情急轉直下,立即發生三個女兒間的戰爭,三女兒竟然慘敗被俘,儘管大女兒二女兒也惡有惡報的死了,國土由其中一個正義的女婿執政,但三女兒已被絞殺,李爾王也心碎而死。劇情大悲劇已終。
  對李爾王而言,與三女兒在獄中仍是他最快慰的時刻。他說:「我們一齊進監獄,像籠中鳥一樣歌唱,我跪下求妳饒恕,我為妳祝福,我們便這樣活著,笑那些廷臣誰得寵、誰失勢;誰飛騰、誰消逝;誰在朝、誰下野....。」
  李爾王終於找到完全不需要依憑外在任何添加的財富權勢,便可以擁有的真愛。這是他當年為王當政時,永遠無法明白、無法看清楚的。
  莎士比亞在李爾王最終與三女兒見面之前,穿插了另一個人物作對照,也是一個作大臣的父親,因相信私生子片面之詞,判斷錯誤,認為親子蓄意加害自己,導致不肖的私生兒子害慘了孝順的親兒子。被陷害的兒子為了保護自己只好裝瘋賣傻,顛沛流離於荒郊野外。等這位大臣終於知道自己誤信謊言,兩眼已受私生子誣陷處罰變瞎。
  於是莎士比亞出現兩組人物的對照。裝瘋與真瘋,瞎子與明眼人。透過這兩組人的對照,對白出現很多精闢的箴言:
  「我有眼的時候,反而栽了跟頭,現在我沒有路,所以也不需要眼睛了。我們有能力時常常充滿疏忽,直到有殘缺時,殘缺反倒幫助我們清明。」
  「原來明明白白的受人鄙夷,是比表面上受恭維,真實內裡卻被鄙夷幸福多了!」
  「其實國王真瘋了倒好的無比,不像我,理智如此清明,便得承受這麼大的創痛!」

  而三女兒與李爾王的死,正說明了這樣不依權勢財富而有的真愛,在這世間是何等難能可貴,甚至稀少到無法見容於勢利的世間。
  於是李爾王比其他三大悲劇,更強烈的蘊含社會價值批判,與世態炎涼下、真情的難以見容於世間。
蘇格蘭軍中的兩名大將馬克白與班戈,剛剛打完一場激烈的勝仗,正在歸國的途中,遇上了三個女巫,女巫們預馬克白將會成為未來的國王,而班戈雖然做不成國王,但他的子子孫孫都會成為蘇格蘭國王。
這個預言在馬克白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燃起了爭奪王位的慾望。當他回到家中,把女巫的預言一一告訴他那野心勃勃的妻子之後,夫婦兩人就聯手展開謀殺國王的行動。
馬克白並不因登上王位而滿足,他為了不讓班戈的子孫繼承王位,不顧朋友間的道義,再度展開謀殺班戈父子的計謀,他一方面進行著暴力與血腥的爭奪,一方面卻又受到良心的譴責,使他不時地產生幻覺而終致瘋狂,馬克白一心想改變命運的安排,最後卻不得不臣服在命運的腳下。
<<馬克白>>是莎士比亞在憂鬱時期所寫下的四大悲劇之一,莎士比亞筆下的馬克白是一個不知滿足的人,由於他的野心而導致悲劇的發生。




戲劇分析:
沒有節制的野心導致的悲劇
  「馬克白」,是四大悲劇中最後完成的,在性格描述上,比諸前面三大,是更成熟更辛辣更單刀直入。而探討的主題——一個人是如何從僅只是欲求願望,到最後會犯下不可赦的罪行的心路歷程——也非常的驚心動魄。
  馬克白原本是有才有能深被器重的大將軍,但是在一次得勝返國的路上,他碰到女巫,女巫預言,他將作考特爵士,不久會作一國之首。他回國果真發現自己被升為考特爵士。一個預言的應驗,讓他對另一個預言有所覬覦——作一國之首——他內心深處的野心隨即生發,他碰到的嚴峻考驗是:如何處置這預言引發出來的野心!
  當馬克白碰到女巫之前,他略有所感,不安的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陰鬱又這樣光明的日子。」的確,野心運用得當,是蓬勃的朝氣;運用不當,是毀滅的淵藪。
  女巫預言馬克白的同時,也預言另一個大將班戈的子孫將世代為王。
  馬克白問班戈:「您不希望您的子孫作王嗎?」班戈毅然決然回答:「你若相信女巫的話,就會想辦法把王冠攫到手裡。魔鬼為了要陷害我們為惡,先在小事上取得我們信任,然後讓我們在重要關頭墮入他的圈套。」
  馬克白卻無法像班戈一樣毅然決然。他猶疑著:「這神奇的預言到底是凶兆還是好兆?是凶兆,為何保證我未來的成功?是好兆,為何我毛髮悚然心怦怦跳失去常態呢?」
馬克白在這時已隱然浮現殺人的妄念。
  不幸的是,馬克白的妻子比馬克白面對罪惡要心狠手辣的多。「你會達到高位,但是你天性憂慮過多、太重人情,有野心,卻缺少奸惡,你想用正直手段達到崇高企圖,事前顧忌太多....。」
  於是馬克白夫人扮演起催逼馬克白的角色。
  馬克白在一次宴會後暗殺了國王鄧肯,鄧肯之子逃往國外。馬克白得到了富貴,取得王權,一如預言一般。但他卻失去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平安的心。
  「究竟怎麼回事?一點點聲音都嚇得我心驚肉跳....大海裡所有的水,能夠洗淨我手上的血跡嗎?」
  「從這一刻起,人生已經失去它嚴肅的意義,一切都不過是兒戲,榮名和美德已經死了,生命的美酒已經喝完,剩下來的只是無味的渣滓。」
  心狠手辣的馬克白夫人卻彷彿無所動:「我手跟你一樣染了血,臉卻不像你這般蒼白!」
  而這時班戈繼續面臨預言的試探:「你現在如願以償了,女巫的預言都應驗了....你得到這種富貴的手段恐怕不大正當....可是據說你的王位不會傳及子孫,我卻會成為很多君王的始祖....既然預言在你身上成真,不也會在我身上成真,使我對未來生發希望嗎....?」但班戈不讓自己繼續受試探,他讓自己的邪念還未生發便扼殺:「閉口!不要多說了!」
  正是班戈這種抗拒邪惡試探的個性,開始讓馬克白不安:「他高貴的天性中,有一種使我生畏的東西,他敢作敢為、又有智慧膽勇;除了他,我誰都不怕,只有他的存在使我不安。」
  馬克白作惡以後,開始懼怕正直的人,進而與正直的人為敵。他又想到女巫的預言:「她們說他的子孫會為相繼為王。這不是把一頂不結果子的王冠戴在我頭上、把一個沒有繼承人的御仗放在我手裡,最終是給班戈所有的好處。所以我作惡,在良心上負著如此巨大的罪咎不安,只是為了讓他們登上寶座?不,我不能忍受這樣的事。」
  這段描述馬克白心路歷程的獨白,是多麼寫實辛辣,道出多少由一點點的試探、到最終走上滔天罪惡不歸路的人性幽暗!
  莎士比亞還透過馬克白與妻子的對話,道出那種得到王位後卻不滿足的空虛。這空虛,讓他們以為是「班戈尚在事業未成」,所以不滿足。這空虛也是他們要殺死班戈的另一個原因。
  馬克白的妻子說:「我們的目的雖已達到,卻還是不滿足;感覺一無所得。....你不該憂懼於已經作出來的事,事情幹了就算了!」馬克白說:「我們不過刺傷了蛇身,卻沒有把牠殺死,未來會有復仇的事....,為什麼我們每夜驚恐的惡夢虐弄中睡眠呢?被我們殺死的人在墳墓裡永久平安,我們心靈卻把我們折磨的沒有一刻安息....親愛的妻子,你知
道班戈和他的孩子還在人間。」
  於是馬克白找刺客殺了班戈。班戈孩子逃走流亡國外。
  馬克白聽到班戈孩子沒死,預言仍舊有應驗的可能,更加煩亂不安:「心病本來可以痊癒,現在它又要發作了,我會繼續被惱人的疑惑和恐懼包圍拘束....。」
  罪惡感的侵蝕,與對預言的不安,讓馬克白幾近瘋狂。他在跟貴族的宴會上,看到班戈的鬼魂,驚嚇不已,語出亂言。竟使貴族們漸都生疑。馬克白終於徹底的墮落。他主動去找女巫,想得知預言的細節,好對抗預言!他再一次確定了班戈的後代將世代為王。
  馬克白無法約束他惶亂的心,從此以後,展開濫殺無辜的暴君生涯,任何一種可能危害他王位的疑惑,他都勢必要剷除,背叛他離去的貴族越來越多。
  馬克白夫人得了瘋病,一種半夜的夢遊,嘴裡胡亂說出永遠不該講的秘密:「這兒還有一點血跡。」「這兩隻手再也不乾淨了嗎?」「這兒還是一股血腥氣。」「洗淨你的手,不要這樣臉無人色,班戈已經下葬了,他不會從墳墓裡出來的。」「唉!唉!唉!」
  這種瘋狂,不僅侍女都聽出:「這嘆息多沈重,她心裡多淒苦!」醫生也搖頭說:「她需要教士,不是醫生。良心負咎的人,總是在枕邊洩漏他們的秘密。上帝,饒恕我們世人!她擾亂了我的心,迷惑了我的眼,我心裡想到的,卻不敢把它吐出嘴唇。」
  最終,馬克白暴君的濫殺,引發眾叛親離的大戰,馬克白死於戰爭。班戈的孩子果真登上寶座。
  馬克白那小小的野心,終於釀成無法追悔的罪惡,至終害了自己!
  這齣戲雖然因女巫預言的戲份,比前面三齣戲增加了宿命論的色彩,但莎士比亞著易描述的,不是馬克白的反抗命運,而是馬克白因野心而墮落,犯錯後良心不安,卻不肯悔罪反而更加選擇墮落的人性幽暗。那種欲求追逐、罪惡感、與更加犯罪好壓抑罪惡感的過程,刻畫的非常生動深刻。
B.四大悲劇主角性格比較
綜觀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並不難發現其男主角皆具有的悲劇特質。除了哈姆雷特外,另外三人所具有的都是在常人中皆依稀常見的原罪;欲望(馬克白)、虛榮(李爾王)、嫉妒(奧賽羅),而平常也並不覺得這些〝小小的〞缺點有什麼大不了,是的,就一般人所接觸的生活圈裡,這些缺點只是人們無傷大雅的個人特質,但是,倘若位高如一國之君王,大將,這所涉及的範圍便不再只是個人而已了,而是人與國間──甚至是國與國間的衝突了。
李爾王的虛榮心致使他誤會了忠心於他的小女兒考狄利亞,將一幕放到奧賽羅中,就如同奧賽羅因為嫉妒誤會了他心愛的妻子德斯底蒙娜一樣,同樣是誤會,李爾王終致被放逐國外,而奧賽羅則是以自殺了生,這樣一來,孰輕孰重已經分出了高下:"嫉妒"是比"虛榮"更不可取嗎?不盡然。李爾王之所以還可以有尊嚴的活下去,原因在於他並沒有趕盡殺絕,他並沒有因為小女兒不得他心而將小女兒逼入絕境,他縱使不喜歡考狄利亞,也只是單純像小孩子般的想讓考狄利亞不如意,而並非如奧賽羅般偏執地希望致德斯底蒙娜於死地,讓他所認為的"她的邪惡"消失,這可以說是奧賽羅因為過於"嫉妒"而導致的悲劇。

   
而再看到馬克白和哈姆雷特。馬克白受其慾望支配而妄想成為國王,他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不惜大舉伐害忠良,導致眾叛親離,而這些種種,卻並非他所想要的,所以他到最後可以算是失敗的、痛苦的;但相較之下,哈姆雷特可以算是完全與馬克白相反的了,哈姆雷特是為了非自己的利益,而進行反抗君王。就其本質而言,可說是為了個""字,他是為了自己的父王才斷下殺機的──即使他此時的確是因為自身的憤怒不可遏止,進而取代悲傷而成的"殺機"。哈姆雷特也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中,唯一一個真正因為公平正義而犧牲的悲劇英雄,可說是四劇中最具教育性的一者了。

   
四大悲劇的男主角皆都在全劇結束前知道了真相,或是心靈得到解脫;除了哈姆雷特外的其餘三人都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所犯下的錯事。而雖然並不是只有死可以解決自己的錯,但他們最終都選擇了死亡,或自殺,或他殺,無遑論他們真的是否是瞭解了自己所犯的錯,他們都自己食到自己罪惡所生出的惡果了。
莎士比亞的悲劇絕不同於一般好人終至有好報的那種,通常都是玉石俱焚,非得好壞兩方都傷得無力再戰才甘心停止,就像是哈姆雷特一樣。在這種具有悲劇式結構的故事中,難免總會有一些角色緊緊地抓住人心,讓人們總是不知不覺地讓心情跟著他們高潮迭起。四大悲劇的男主角即是這其中的箇中翹楚。

六、結論
莎士比亞的劇與人物,是真實的、是活著的、是有強烈生命感的,因此,在欣賞的同時,他總能震撼我們,總能讓我們在歡樂過後還可以去思考與反省,而這點,我們可以從四大悲劇中的各個角色、各個場景,取得最佳的詮釋。
哈姆雷特被所有文學研究者公認的悲劇英雄,他的怨恨與矛盾緊緊地揪住每個人的心,其憤怒壓過理智的衝動行為,也讓我們引以為戒。
奧塞羅嫉妒如同潛伏於穴中的毒蛇,因自己無法如願以償而攻擊陷害他人;莎士比亞在說故事的同時,也告訴我們若待人一切從寬,則福氣自然無窮。
馬克白人生由濃與淡交織而成,慾望帶來的濃,固然令人滿足,卻也容易令人迷失;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濃淡適中,更是我們一個重要的課題。
李爾王虛榮,虛幻的光榮,也是不切實際的浮名;別人的奉承,就如一個雕工精美的盒子,外表豪華富貴,內在卻空空蕩蕩,但我們真正需要的,並不只是表面炫目的裝飾而已。這一切一切,都是屬於人性的真實,都是不受習俗與國界之限制的。而,四大悲劇帶給我們的啟發,不只是我們行事的方針,也會是我們生活的智慧。
  總而言之,莎士比亞與四大悲劇,對我們的影響是不容置喙的,其成就也是我們無法言喻的。不分國籍、不分宗教、不分黨派、也不分年代,莎士比亞從不曾被輕視過,四大悲劇也不曾被質疑過。而,它們(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偉大與獨特,除了令我們尊崇外,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社會學的意義上看,我們的文化,部分是由藝術所構成的,這表示,文學作品內的哲學內容,也會深深地領著我們去思考。這一切,就如同四大悲劇給予我們的精神上的啟發,與未來,我們該用何種態度,去面對我們的生活,與人際關係。
名言佳句: 哈姆雷特
l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裡面寫道:「即使是囚禁在胡桃殼裡,我也會將自己比擬為統領萬眾的君王!」
l   世上本無所謂好和壞,思想使然。
l   當悲傷來臨的時候,不是單個來的,而是成群結隊的
l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死了,睡着了,什麼都玩了。
l   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l   不要只因一次挫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
l   註定在今天,就不會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過了今天,明天還是逃不了,隨時準備着就是了。
l   患難之友可深交, 酒肉之情應遠離。
n   而“顧慮”能使我們本來輝煌之心誌變得黯然無光,像個病夫。
l   再之,這些更能壞大事,亂大謀,使它們失去魄力。 
l   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運的人永遠站在天平的兩端,被命運掌握的人僅僅只明白上帝賜給他命運!
名言佳句: 奧塞羅
l   盡管貧窮卻感到滿足的人是富有的,而且是非常的富有。而那些盡管富有,卻整天擔心什麼時候會變窮的人才凋零得像冬天的世界。
l   我們的身體就象一座園圃,我們的意誌是這園圃裏的園丁;不論我們插蕁麻、種萵苣、載下牛膝草、拔起百裏香,或者單獨培植一種草木,或者把全園種得萬卉紛披,讓它荒廢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墾也好,那權力都在於我們的意誌。
l   我理解您話語中的憤怒,  但我聽不懂您在說什麼。
名言佳句: 馬克白
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臺上指手劃腳的笨拙的憐人,登場片刻,便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去,這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了喧嘩和騷動,卻一無所指。
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名言佳句: 李爾王
我愛您就像愛鹽一樣,不多不少

5分钟读完一本书之《罗密欧与朱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