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 星期五

學測歷屆考題練習

【附錄】新課綱推薦選文15篇如下──

先秦:燭之武退秦師(記敘),諫逐客書(應用議論),大同與小康(說明)

漢魏六朝:鴻門宴(記敘),出師表(抒情應用),桃花源記(記敘)

唐宋:師說(說明議論),赤壁賦(記敘抒情議論,辭賦類),虬髯客傳(文言小說)

明清:項脊軒志(抒情記敘),晚遊六橋待月記(記敘),勞山道士(文言小說)

臺灣題材:勸和論(議論),鹿港乘桴記(記敘),畫菊自序(駢文)

 諫逐客書   大同與小康  虯髯客傳  勸和論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228之研究

228前期:1895~1945

台灣日治時期是指台灣歷史上於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日本)統治的時期。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為日本所擊敗,雙方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將臺灣澎湖等島嶼割讓日本。

臺灣總督 
• 1895年—1896年
樺山資紀(首)
• 1944年—1945年
安藤利吉(末)
日本統治當局於日治中後期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

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社會運動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6]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帝國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在台日軍根據一般命令第一號向同盟國的受降代理人蔣中正大元帥投降,台灣於是「光復」,由國民政府接管。
日本接收臺灣時遭遇數月的抵抗,是為乙未之役  乙未戰爭第一集



武裝抗日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期是台灣民主國抗拒日軍接收的乙未戰爭;第二期是緊接著台灣民主國之後的前期抗日游擊戰,幾乎每年都有武裝抗日行動,而最末一期自1907年的北埔事件起,到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為止2。之後,台灣反日運動轉為維護漢文化的非武力形式,不過期間仍發生轟動全世界的霧社事件
台灣民主國旗
1895年,日軍臺北城北門街的想像圖(原畫典藏於日本明治神宮聖德紀念繪畫館),第三位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第五位為明石元二郎,今博愛路
根據後藤新平引述官方統計,僅在1898至1902年的四年間,總督府殺戮的台灣「土匪」人數為11950人[4],日本統治台灣前八年,共有三萬二千人被日方殺害,超過當時總人口百分之一。
日本敗戰與統治結束: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錄音發表終戰詔書,宣告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隔日以廣播對外播放,史稱「玉音放送」。同盟各國紛紛接收到日本投降的訊息,自此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同年8月29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任命時任福建省主席的陳儀台灣省行政長官,並於9月1日於重慶市宣佈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警備總部,同時命陳儀兼任台灣警備司令。經過多日準備後,10月6日於台北成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前進指揮所
日本殖民台灣(1895-1945)長達50年,對台灣的發展影響深遠,具有正反兩面的影響。以下是主要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
現代化建設
    • 日本推動基礎建設,如鐵路、公路、港口、電力與電信系統,使台灣現代化程度大幅提升。
    • 興建自來水系統(如自來水廠、排水設施),改善公共衛生與飲水安全。
  1. 醫療與公共衛生

    • 建立西式醫療體系,引進疫苗與疾病防治(如根除瘧疾、霍亂)。
    • 創立台北帝國大學(現台灣大學)醫學部,培養本土醫療人才。
  2. 教育制度建立

    • 引入義務教育制度,提升識字率(台灣在1945年時識字率約70%,高於中國大陸)。
    • 設立師範學校(如台北師範學校,現為台北教育大學),培養教師。
  3. 農業改革與經濟發展

    • 實施土地調查,確立土地所有權,促進農業生產。
    • 發展糖業、稻米、樟腦產業,使台灣成為日本的糧倉與經濟重心之一。
    • 設立台灣銀行,發展金融體系。
  4. 治安與法律體系

    • 引進日本法律,建立現代司法制度,取代清朝的舊法規。
    • 改善治安,減少盜匪問題,社會較為穩定。

日治時期(1895-1945年)—台灣現代自來水系統的開端

1895年,台灣進入日本統治時期,日人開始興建現代化自來水系統,這是水龍頭逐漸進入台灣家庭的重要轉折點。

1908年台北水道系統完工(即現今台北自來水事業處前身),是台灣第一個現代化的供水系統,部分官署、學校與富裕家庭開始安裝水龍頭。

1920-1930年代:隨著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城市的發展,自來水設備逐步擴建,許多公共場所與上層社會家庭開始使用水龍頭。

1940年代:部分城市的中產階級家庭也開始接入自來水,但農村地區仍以井水為主。

戰後至1970年代—水龍頭逐步普及1945年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台灣省政府接管並繼續擴建自來水系統。1950-1960年代:城市地區的自來水管線持續擴展,水龍頭開始進入一般家庭

---------------------------------------------------------------------------------------------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以後)(中國大陸)

2000年後,城市家庭基本普及了自來水系統

-----------------------------------------------------------------------------------
日本殖民台灣,比中國進步的地方

1. 現代基礎建設與城市規劃

自來水與衛生設備

  • 1908年,台北水道完工,成為台灣第一個現代化自來水系統,提供乾淨的飲用水,改善了公共衛生。
  • 台北、高雄、台南等城市陸續建造自來水系統,部分家庭開始使用水龍頭,而當時中國大陸多數城市仍以井水或河水為主。

道路與鐵路建設

  • 日本修建了縱貫鐵路(1908年完工),連接基隆到高雄,大幅改善台灣的交通。
  • 許多城市開始有柏油馬路、排水系統與現代都市規劃,而當時中國大陸許多城市仍然以泥土路為主。

2. 醫療與公共衛生

  • 1897年,日本在台灣設立台北醫學校(後來的台大醫學院),培養現代醫學人才。
  • 設立防疫機構,控制傳染病,如鼠疫、瘧疾、霍亂等。當時中國大陸的公共衛生仍然較為落後,許多地方仍無完善的防疫措施。
  • 興建公共廁所,改善環境衛生,這在當時中國許多地區仍較為罕見。

3. 教育制度的推行

  • 學校現代化:日治時期,日本在台灣推行現代學校制度,建立小學、中學、大學,例如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1928年成立),而當時中國大陸的現代學校仍未普及,許多人仍依賴私塾教育。
  • 義務教育:日本推動國語學校,雖然以日語為主,但確保了基礎教育的普及,台灣的識字率在日治後期已超過50%,高於當時中國大陸的平均水平。

4. 農業與經濟發展

  • 農業現代化:引進改良品種、施肥技術、灌溉系統,提高水稻和甘蔗的產量。相比之下,當時中國大陸農業仍以傳統耕作方式為主。
  • 土地調查與測量(1901-1908):日本進行了精確的土地測量,建立土地登記制度,使土地管理更有效率。
  • 工業發展:興建水力發電廠(如日月潭發電廠),發展製糖、紡織、造紙等輕工業,而當時中國大陸的工業基礎仍相對薄弱。

5. 治安與行政管理

  • 警察制度:建立了日本式的警察制度,推行戶口調查、居住登記等,使治安管理更有系統。相比之下,當時中國大陸許多地區因戰亂,治安較混亂。
  • 現代法治體系:台灣在日治時期引入了日本的民法、刑法、商法等現代法律制度,而當時中國大陸仍使用傳統的清朝律法或各地軍閥自行制定的法律。

總結:台灣 vs. 中國大陸(1895-1945)

領域台灣(日本統治)中國大陸(清末/民國)
基礎建設現代化城市規劃、自來水、鐵路城市基礎設施較落後,鐵路建設較慢
公共衛生自來水、防疫、醫療體系缺乏現代衛生設施,傳染病猖獗
教育義務教育,識字率較高識字率低,仍以私塾為主
農業土地改革、現代農業技術傳統耕作方式,生產效率較低
工業發展製糖、電力、紡織等輕工業發展工業基礎薄弱,依賴進口
治安與法律日本式警察、戶口管理、法治軍閥割據,法律體系不統一


缺點:

  1. 殖民統治與政治壓迫

    • 台灣人民無法參與政治,日本總督府擁有絕對權力。
    • 台灣人民被當作「二等公民」,日人享有較高社會地位。
    • 1915年西來庵事件、1930年霧社事件等,反抗運動遭到血腥鎮壓。
  2. 文化與語言同化政策

    • 強迫台灣人學習日語,限制台語、客語與原住民族語言使用。
    • 1937年「皇民化運動」,強迫台灣人改日本姓氏,推行日本神道信仰。
  3. 經濟剝削

    • 台灣的經濟發展以供應日本需求為主,台灣農產品(如稻米、糖)主要輸往日本,台灣人往往無法受惠。
    • 日本企業壟斷經濟,如三井、三菱財團掌控糖業、樟腦業。
  4. 勞工與軍事徵用

    • 二戰期間,日本強迫台灣青年從軍(如「台籍日本兵」),或被送往南洋作戰。
    • 1944年後,台灣勞工被強徵到日本本土從事軍事生產,生活艱辛。
  5. 壓制本土文化與歷史

    • 禁止台灣人學習中國傳統歷史與文化,學校課程完全日本化。
    • 廟宇、儒學書院受打壓,傳統習俗遭到改變。

(三)出獄歸家                                                                            賴 和

題 解

本詩選自賴和全集 漢詩卷,為七言絕句。西元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身為臺灣文化協會成員的賴和,因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而遭日本當局逮捕。他被監禁二十四天,出獄返家時,受到臺灣民眾英雄式的歡迎,深有感觸而寫下此詩。

作 者

賴和,臺灣彰化縣人。生於清德宗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卒於日治時期昭和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三年),年五十。他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在彰化創立賴和醫院,為貧苦百姓治病,民間尊稱為「彰化媽祖」。

賴和長期從事抗日運動,曾兩度入獄。他除了寫古典漢詩,也創作白話小說和新詩,是臺灣新文學的先驅,有「臺灣新文學之父」的美譽。今有賴和全集傳世。

二、賴和的文學成就

(一)臺灣的魯迅

魯迅可說是中國新文學革命、白話文學革命以後第一位重要的小說家,他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以及後來的吶喊、徬徨等,均對中國文壇產生很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魯迅對於中國人的國民性提出相當強烈的批判,鼓勵重新建立、改造中國人正面性格的發展。從這個觀點來看,賴和的創作基本上跟魯迅類似,面對日本殖民政府想要把臺灣人改造成為日本人,賴和覺得人民必須覺悟自己是臺灣人,是被日本帝國殖民壓迫的二等國民,所以他的小說(如鬥鬧熱、一桿「稱仔」)、新詩(如覺悟下的犧牲、流離曲),有非常明顯的臺灣意識。這是賴和跟魯迅類似的地方,都在一個新時代面對所處的社會,反思人民的陋習與迷信,並期望鼓舞民眾。當然,他們也有所不同,賴和一生為執業醫生,魯迅雖也曾經到日本學醫,可是他後來放棄了行醫,全心投入文學的事業。

(二)臺灣新文學之父

賴和反帝國、反封建、反殖民的主題,人道主義的精神和寫實主義的方法,使他成為臺灣創作界的領袖與新文學的奠基者,而且影響其他同時代的作家,正如文學評論家張恆豪所指稱:「他的寫實精神引導了不少的繼起者,尤其是楊守愚、陳虛谷、王詩琅,他的反諷技法影響了蔡愁洞、吳濁流、葉石濤,而他那不屈不撓的抗議勇氣鼓舞了楊華、楊逵、呂赫若。可以說,臺灣新文學的扎根從賴和開始著手,而賴和的崛起才奠定了現代臺灣文學的基礎。」

生長於日本高壓殖民統治下的賴和,藉嘲諷的筆致,抒發心中的抑憤,反映現實的不平,向殖民者發出正義的怒吼,引領同胞走上自救圖存的光明之途。他對於臺灣新文學乃至臺灣人民的犧牲奉獻令人感佩,因此,賴和被稱之為臺灣新文學之父,實當之無愧。

閱讀小叮嚀

莽莽乾坤舉目非,此生拚與世相違。誰知到處人爭看,反似沙場戰勝歸。

注釋:

1莽莽 無邊無際的樣子。莽,音ㄇㄤˇ

2乾坤 音ㄑㄧㄢˊ ㄎㄨㄣ,原為易經的兩個卦名,此指天地。

3此生拚與世相違 這輩子總不顧性命地去做與世俗行徑相違背的事。拚,音ㄆㄢˋ,指拚命,盡全力去做。

課文賞析:

日治時期,臺灣有許多知識分子為爭取臺灣人民的權益而勇於向日本政府抵抗,賴和不僅參與其中,更藉由文學作品寫下臺灣人民在日治時期的種種遭遇。

本詩是賴和的親身經歷,以他的所見與所感為線索。作者先以「莽莽乾坤舉目非」一句,說明在殖民強權統治下,臺灣早已失去原有的風貌,流露內心的沉痛。面對這樣的情況,他選擇以「此生拚與世相違」的志節,挺身而出,置生死於度外,因此入獄。「誰知到處人爭看」的「誰知」是全詩的轉折,出獄的賴和,瞬間從囚犯變成戰勝沙場的英雄,翻轉了詩的情境,與詩題「出獄」形成極大的反差,引起讀者的深思。綜觀全詩,可了解當時賴和與臺灣人民反抗強權的意志。

賴和五十年的一生幾乎與日治時期重疊,其作品透露濃厚的反殖民意識,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可作為臺灣歷經日治時期的見證,在臺灣現代文學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

228中期:1945~1949

接管臺灣:
10月17日,國民革命軍部隊抵達臺灣[14]。10月25日,臺北市臺北公會堂舉行了受降典禮[15]。陳儀最初雖然有圖治之心,但性格剛愎,下情不能上達,官民關係惡劣[22]。總攬大權的長官公署以統治者心態自居,不能體察民情,政治上打壓臺灣人民,政治措施、參與和待遇失衡;同時發布諸多臨時辦法,獨佔政治、經濟、社會等資源[23]。雖然名義上給予臺灣人政治參與機會,實際卻以沒有政治人才、不理解中華民國國語等理由,將多數台灣本土精英排斥在中高級職位外[24]。中國接收人員取代日本人地位,獨佔政府重要中高級職位,政府高層僅有1名半山人士宋斐如;臺灣人失去工作職位、或位居下層,政治地位和日治時期同樣遭受差別待遇,被視為「二等公民」


同時間,屯駐臺灣的國民革命軍第七十軍軍紀敗壞,軍人警察偷竊、耍賴、威脅、詐騙、恐嚇、調戲、搶劫、殺人,開槍滋事案件在1946年屢見不鮮,民間稱為「賊仔兵」[30]。接收官僚忽視臺灣進步的事實、並以中國習慣治理,同時陳儀用人不明,產生各種牽親引戚、社會特權、官僚作風、政風敗壞、營私舞弊、貪贓枉法、貪污賄賂、軍紀混亂等弊端,社會亂象頻生,成為二二八事件的重要原因

隨著國有企業無限擴大,計劃經濟政策與民爭利,影響民生經濟發展;同時接收官僚大肆搜刮、官商勾結、獨佔許多物資,並利用臺幣法幣的匯差,運往中國大陸賺取巨額利潤[40]

這些政策導致臺灣經濟發展嚴重扭曲,主要日用品價格飛漲、惡性通貨膨脹嚴重,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浮現,生存條件比日治時期更為惡化[41]。臺灣米糧短缺、價格暴漲並爆發米荒事件,食糖價格也因資源委員會將臺灣糖業公司白糖無償轉售暴漲,長官公署的緊急措施效果不彰[42]。不當的經濟管制、濫印臺幣與抽稅政策,後果是百業蕭條、民生凋蔽,失業問題日趨嚴重,1946年底的失業人口估計有40萬人至50萬人(當時臺灣人口約600萬人)

文化差距

在社會文化方面,經過長達50年的日本統治,臺灣進入近代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準等遠較中國社會進步,並形成集體意識。臺灣人具有近代國民和奉公守法的意識,認知和價值觀與當時的中國人有明顯差距。雖然最初臺灣人熱烈歡迎中國接管,但是相處後發現真正的「祖國」與想像相差甚遠,在語言及文化產生隔閡與不適應,乃至產生失望或嘲弄心情。

陳儀及中國國民黨與臺灣社會之間存在著明顯隔閡,中國大陸政府官僚及民眾對臺灣情況非常陌生。當時的臺灣已有相當程度的日本化,且處在日語思考的文化圈內,初次抵達臺灣的中國大陸人士便能感覺到日本東洋氣息。雖然旅居臺灣的中國大陸人士對於臺灣的進步存有同感,但部分人因中國抗日戰爭甫結束、對「日本鬼子」欺凌的不滿,對於這類東洋氣息相當不自在與反感,指責臺灣人受到日本奴化教育影響,強力要求清除並「中國化」。

當時接收官僚經常以征服者、戰勝者的統治觀點,將臺灣人視為戰敗者,歧視、敵視、排斥與打壓臺灣的文化和價值觀,造成臺灣人與中國人之間的文化認知出現矛盾與衝突。相反地,臺灣社會開始流行「狗去豬來」的說法,並懷念起日治時期;

在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治安良好,並持續至後來的政治真空時期;其後因為經濟蕭條、民生凋敝、流氓大赦案等,社會偷竊搶劫四起、騷亂事件不斷。負責公共安全的軍人與警察紀律敗壞、作威作福,且臺灣與中國文化隔閡甚大,雙方適應不良及衝突對立,社會治安日益惡化。最終政策失當、政治歧視、文化差異及社會問題叢生,催化族群矛盾、本土意識抬頭,官民間亦累積巨大矛盾。王添灯(台南)— 醫師,曾擔任台南處理委員會成員,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後失蹤,推測遭到殺害。

導火線

緝菸事件

二二八事件爆發的導火線源自查緝員、憲兵、警察單位查緝私菸處理失當。1947227日上午10時,專賣局臺北分局接獲淡水港有走私火柴、香菸等活動之密報,派出傅學通、鍾延洲、趙子健、劉超群、盛鐵夫、葉得根等6名查緝員,會同警察大隊派遣的4名警察,前往淡水港追查走私最後在延平北路、南京西路交會處的天馬茶房廊下查獲逃避不及的林江邁出售私菸。

查緝員欲當場將香菸與所得現款全數查扣沒收,林江邁表示一家三口生活困難,跪地哀求不要將香菸等東西全部帶走,至少發還一部分;路旁民眾也紛紛聚攏圍觀、幫忙求情,但是查緝員不同意請求。林江邁情急下纏抱查緝員葉得根不放,葉得根隨手以配備的手槍槍柄敲擊頭部,導致前者出血受傷、昏迷在地。在場圍觀的行人見狀群情激憤,立即包圍查緝員;查緝員連忙拋棄貨車分頭逃竄,群眾緊追不捨。查緝員傅學通在永樂町遭緊追者抱住,情急下向群眾開槍示警,擊中在自宅圍觀狀況的市民陳文溪胸部,隔日不治。

二二八大屠殺事件始末 2021.02.28 | Taiwan History

2月28日,市民罷市、罷課、罷工,放火焚燒洩憤,遊行至專賣局抗議、前往長官公署請願,但遭到衛兵以機槍掃射,數人死傷。這導致抗爭與衝突全面蔓延,臺灣各大都市爆發暴力事件,軍隊開槍鎮壓,死傷多人。


為了解決爭端、消除積怨,各縣市民意代表、士紳階級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希望藉由政治交涉居中協調,並提出政治改革要求。另一方面,各地民間力量組成武裝部隊,收繳槍械、控制機關等,企圖以武力達成政治改革要求。

三月八日下午,國府軍整編二十一師的增援部隊抵達基隆;從福州運來的憲兵第四團的兩個大隊,亦乘「海平輪」登陸基隆港。同時,二十一師的另外三千名部隊,也在高雄登陸。從此展開了一場「血的大肅清」(《朝日新聞》調查報告用語)。

「登陸的士兵對著碼頭工人與苦力,未加任何警告就突然用機槍掃射,瞬時有數十名、數百名的工人應聲倒下,悲鳴與號聲四起。市民見狀,便亂奔亂竄,慢一步的人就成為槍口的獵物。惡魔突然降臨,橫掃市街,死傷者倒在路面,到處皆是……。」(詳見楊逸舟,《台灣と蔣介石》,頁一三○)楊逸舟又記述著:「數百名被認為暴徒的人們,足踝被貫穿鐵線,三五人一組被拋進海中。有時,十數人一組,用鐵線貫穿手掌,有的已氣絕,有的半氣絕,統統綑成一團,拋入海中。不數日,無數的無名屍像海綿似地吸飽海水,浮上海面,漂到海邊來。」

八堵車站事件是1947年3月發生在臺灣基隆市七堵區[註 1]八堵車站國軍與臺灣民眾之間的衝突,以及隨後軍人報復性殺戮及押走的事件,是二二八事件的構成事件之一。事件中有一名士兵在3月1軍民衝突中溺斃,軍隊則於3月11日在八堵車站槍殺數人並帶走11名值勤車站員工,被押走人士至今下落不明,被認為已遭殺害於獅球嶺[1]
血染雨港基隆!228事件震撼重現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簡稱處委會)是指在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於臺灣的二二八事件中,地方仕紳組成與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協商談判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王添灯(台南)— 醫師,曾擔任台南處理委員會成員,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後失蹤,推測遭到殺害。
陳炘出生於台中大甲社尾人,陳炘(基隆)— 教育界人士,曾任基隆中學校長,參與基隆的二二八處理委員會,遭軍方拘捕後失蹤。
林桂端(嘉義)— 醫師,嘉義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成員,被國民政府軍隊逮捕後處決。
楊逵(台中)— 作家、社會運動家,參與處理委員會事務,後遭逮捕,雖未被殺害,但遭受長期監禁與迫害。
黃旺成(台南)— 企業家、政治人物,曾參與台南處理委員會,被捕後失蹤,生死不明。
吳新榮(台南)— 醫師、作家,雖未當場遭殺害,但因二二八後長期遭受政治迫害,最終抑鬱而終。
以上這些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代表人試圖在動亂中與政府協商,卻被當局視為「叛亂分子」,最後慘遭清算。許多成員的屍體至今仍未尋獲,成為台灣歷史上的冤魂。
3月10日,陳儀宣布全臺戒嚴,解散處理委員會等社會團體。期間出現大量群眾死傷、失蹤,基隆市、嘉義市、高雄市是受害最嚴重的地區。其後各地展開清鄉,出現許多冤獄案件。

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列

228末期:1949~1991

於1949年5月19日頒佈的戒嚴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時(中原標準時間)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

1963年5月28日,主張臺灣獨立,精通多國語言的陳智雄被中華民國當局下令處決,死前昂然挺立高喊「臺灣獨立萬歲」後遭凌虐殺戮至死。陳智雄先生出身屏東,日本時代就讀東京外語大學荷蘭語科,精通多國語言,曾為日本派駐印尼外交人員。二戰後陳智雄曾協助印尼脫離荷蘭殖民統治,於印尼被監禁一年後才被釋放,在亞洲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的風潮中投入臺灣獨立運動,並輾轉取得瑞士政治庇護。1959年擁有瑞士護照的他要入境日本時,竟遭中華民國派員強行介入帶回臺灣監禁,之後在國際壓力下雖曾短暫出獄,最終還是難逃被捕及槍決的命運。據同期獄友描述,槍決當天陳智雄昂然挺立高喊「臺灣獨立萬歲」,行刑者於是用斧頭砍斷其雙足拖行,並以鐵絲刺穿臉頰阻止他發聲,最終死狀甚慘。這類事件,不過是類似案例的冰山一角。

1953年9月6日,蔡鐵城在馬場町刑場遭到槍決

蔡鐵城是《和平日報》的記者,在那個「新聞自由」是奢望的年代,蔡鐵城不畏壓迫,報導數起黨國腐敗及警方對民眾開槍的嚴重衝突事件,這樣的報導觸犯當政者的逆鱗,報社的人事被接連撤換,而蔡鐵城在白色恐怖時期,終究難逃一死,於1953年遭當局槍決,留下一張數十年後才到妹妹手上的遺書......
圖左:行刑前笑容依然燦爛的蔡鐵城
圖右:處決後在衣物裡找到的妹妹照片背面 (出自:二二八記者劫)

(槍決時的年紀:傅如芝 22 歲、宋盛淼 31 歲、吳聲達 29 歲、許學進 24 歲、高木榮 26 歲、蔡炳紅 24 歲)這是傅如芝槍決前的照片,和同案的幾位政治犯一樣,他們選擇在槍決前的最後一刻,用笑容告訴所有會看到槍決檔案照片的特務、獨裁者:我們沒有錯,我們贏了。

姜堯鑫慘遭國府拘禁、迫害,當年擔任苗栗衛生所東河分所技術員、年僅26歲被扣上叛亂罪名,短短4個月審判8次,隨即火速槍決。
日進春,第一位在白色恐怖罹難的高山原住民,臨死前的神祕笑容。1952年8月29日上午4點,30歲的日進春被憲八團台北憲兵隊押往川端橋(今中正橋)南端刑場槍決,挨了5槍,成為第一個死於白色恐怖的高山族原住民。槍決前一天,寫遺書給家人,跪祈父母、弟妹、妻子美娘和3名年幼子女「永遠的幸福」。檔案中的遺照,露出白牙,燦然而笑,神秘得令人不解。

經查,前總統蔣介石介入3195筆政治案件,高達876人死刑判決經過他手中,「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整理出的加害軍法官、軍政官員共1200多人,老蔣在諸多案件曾發揮關鍵決策的影響力。

據統計,在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中,蔣介石經手的死刑判決有丁窈窕、台大學生于凱、電影導演白克、泰源監獄台獨烈士江炳興、抗日名將李友邦、原住民林瑞昌、湯守仁、高一生,及台灣獨立黨員陳智雄、版畫家黃榮燦、教員簡吉等876多人。

參加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教員的王宇光被判死刑,當年被押到山林野外,面對鏡頭露出無懼的微笑。(翻攝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

1954年4月17日以「叛亂罪」遭槍決的原住民菁英:林瑞昌、湯守仁、高一生、汪清山、方義仲、高澤照。當時湯守仁於228事件後,率領鄒族男子下山到嘉義奪走蘭潭軍火庫武器彈藥、參加嘉義機場包圍,捲入228事件之中。後續高一生又提出高山自治、發展山地產業,林瑞昌請求政府返還祖先土地等後,因此釀成這波原住民族慘劇。

「請妳在女兒6歲後再婚」,台北人王耀勳1950年處決,案發時28歲,留下2歲的「美麗」女兒,他告訴妻子,死後遺體火化,送回台南故鄉,「請妳等到美麗(女兒)6歲時再婚,美麗就交託我哥哥養育,母親就請二哥照顧。」




黃溫恭留給黃春蘭的遺書,部分內容如下:妳還在媽媽肚子裹面,我就被捕了。父子不能相識!嗚呼!世間再也没有比這更悽慘的了。雖然我没有看過妳,抱過妳,吻過妳,但我是和大一、鈴蘭一樣疼愛著妳。春蘭!認不認我做爸爸呢?慕愛我嗎?慚愧得很!我不能盡做爸爸的義務。春蘭!妳能不能原諒這可憐的爸爸啊?


2.黃溫恭於1920年生,臺南二中畢業後即赴日留學,畢業於日本齒科專門學校。戰後返臺開業,是當時高雄路竹鄉第一位牙醫師。1952年被控涉及「中央臺灣省工作委員會燕巢支部案」而遭逮捕。原判15年,卻遭蔣介石改判死刑,1953年5月20日受難槍決。

約莫是64年前的五月天,黃溫恭醫師寫下遺書:「我的死屍不可來領。我希望寄附台大醫學院或醫事人員訓練機關。我學生時代實習屍體解剖學得不少的醫學知識。此屍如能被學生們解剖而能增進他們的醫學知識,貢獻他們,再也沒有比這有意義的了。」在生命被奪去之時,他還想著希望對醫學生做出最後的貢獻......

他是二戰後路竹第一位牙醫師黃溫恭,日本齒科大學畢業的他,是路竹在地村長的長子,更是故鄉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牙醫師。孰料白色恐怖時期,他擔任屏東縣春日鄉衛生所主任,在半夜卻遭到逮捕,那年,黃溫恭醫師只有31歲。

黃溫恭 遺書之一 留給心愛的清蓮 1953.5.19 夜

黃溫恭醫師的女兒春蘭那時才五個月,還在母親肚子裡,父親也留了一封遺書給她:

「親愛的春蘭,妳還在媽媽肚子裡,我就被捕了。父子不能相識,嗚呼!世間再也沒有比這更悽慘的了,雖然我沒有看過妳、抱過妳、吻過妳,但我一樣疼愛著妳。慚愧的很!我不能盡做爸爸的義務,妳能不能原諒這可憐的爸爸啊?」

想起父親64年前臨刑前特別寫下遺書交代:「我的死屍不可來領。我希望寄附台大醫學院或醫事人員訓練機關。我學生時代實習屍體解剖學得不少的醫學知識。此屍如能被學生們解剖而能增進他們的醫學知識,貢獻他們,再也沒有比這有意義的了」。

1949年9月郭慶擔任貓兒干國民學校校長。郭慶擔任校長期間,除了在公開場合批評政府,像是郭慶就曾抨擊外省籍教師不適任卻佔用職缺或是政府機關的貪污現象。執政當局以「從事宣傳匪黨主義,歪曲事實,向農民宣傳攻擊政府」為由判處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