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從黃宗羲"原君"一課看東西方民主發展差異!


課文翻譯 

1.民本思想肇始於夏商周時期。《尚書·五子之歌》記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春秋 (公元前772 - 公元前476)]

2.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 "聖人不堅持主觀的心,而把民心當做自己的心來體恤"。老子道德經 (第四十九章)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

3.《禮記·禮運》篇記載孔子與子游的對話,孔子也說他所理想的是「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只是在「大道既隱」之後才有了「世及以為禮」的「小康」(按「世及」即父子相傳和兄終弟及的意思)。戰國 (公元前475 - 公元前221)]

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5.中國古代的君主集權至宋、明兩代更為加厲,但宋亡於元,明亡於清,這對於士人儒者是絕大的刺激。於是,在明清之際出現了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部書對君主集權制度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因此我認為它是從民本走向民主的開端。黃宗羲看來,如果「設君之道」就是「為天下之大害」,那麼還不如「向使無君」(「向使」乃假設之意),人各得自私自利。孟子曾說楊朱之「為我、無君」是「禽獸」,而黃宗羲作為一個儒者,能說出「向使無君」的話,已經是儒家思想很大的變化了。

6.黃宗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是把「學校」設計成教育兼議政的機構,他說:「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而後設學校之意始備。……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學校。」(《明夷待訪錄·學校》)他把「學校」設計成議定政事之是非的機構,這潛含了「議會」的思想(黃宗羲在說此話時,比英國洛克的《政府論》早30年,比法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早100年,西方的「議會」思想當時還沒有傳入中國)。

7.戊戌變法時期思想最為激進的譚嗣同曾經說:「孔教亡而三代下無可讀之書矣……以冀萬一有當於孔教者,則黃梨洲《明夷待訪錄》其庶幾乎!」(《譚嗣同全集》,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338頁)梁啟超也曾說:《明夷待訪錄》「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則真極大膽之創論也……梁啟超、譚嗣同輩倡民權共和之說,則將其書節鈔印數萬本,秘密散佈,於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清代學術概論》,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頁)他又說:《明夷待訪錄》「的確含有民主主義的精神——雖然很幼稚——對於三千年專制政治思想為極大膽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們當學生時代,實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興奮劑。我自己的政治運動,可以說是受這部書的影響最早而最深。」(《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華書局1936年版,第47頁)

 8.《明夷待訪錄》不僅影響了維新派,而且影響了革命黨人。孫寶山博士新近在其學位論文中指出,孫中山曾把《明夷待訪錄》中的《原君》、《原臣》製成小冊子,作為興中會的革命宣傳品隨身攜帶散發,並贈給日本友人南方雄楠。「時興中會之宣傳品僅有二種:一為《揚州十日記》……二為黃梨洲《明夷待訪錄》選本之《原君》、《原臣》篇。」(馮自由《革命逸史》,轉引自孫寶山博士論文《黃宗羲的政治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哲學系2006年)

9.五四運動把「民主與科學」作為救亡圖存的手段,以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都是追求「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這裡顯然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民本思想。

10.《國民政府建國大綱》是孫中山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412日手書,簡稱《建國大綱》,全文僅二十五條。這是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針對國家建設所提出的規劃方案。《建國大綱》以選舉、罷免、創制、複決作為人民應有之「權」,以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作為政府施政的「能」,權能區分,造成「萬能政府」,以實現三民主義。《建國大綱》並將建設國家的程序分為三個階段:軍政時期、訓政時期與憲政時期。

中華民國時期

1912-1945:中華民國於1912年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政府,但由於民初政府虛弱腐敗,對地方並無發展現代化的能力,其後又經歷軍閥混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民主化並未有效發展。 

1945-1949:二戰結束後,中國共產黨與當時的中國國民黨為了爭奪政權,進行了4年的國共內戰。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佔據大陸地區並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 

1949-197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毛澤東時期,發起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痛的災難。

1948520日,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在形式上進入憲政時期。但受到1948510日實施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限制,實質上的憲政遲至該條款於199151日(民國80年)廢止才正式開始。台灣民主才30年而已!!!

中國為何無法民主化? 奴性使然 自甘為奴? 明居正老師 3/20精華剪輯版(10:17秒)

-------------------------------------------------------------------------------------------

1.民主一詞最早還是見於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一書。即希羅多德記公元前5世紀希波戰爭歷史事件時始用此詞。從詞源學來說,古希臘文δημoкρáτιа(民主)是由δημos(人民)和κρaτοs(權利)兩個詞組合而成,含義為人民的權利,即由人民執掌政權共同治理國家之意。

據說在公元前594,梭倫創造了一個400的議會來指導集會的工作。 克利斯提尼改革後,雅典議會擴大到500人,每年都由抽籤產生。

每年約有1100名公民(包括 500人委員會的成員)擔任公職。他們大多是通過抽籤選出的,只有少數(也更有聲望的)行政官員是選舉產生,大約有100人。

全體20歲以上的男性公民,也就是不到一半的人口才具備參政的權利,而女性和奴隸則被排除在外。

2.1215年的《大憲章》確立了一些英國貴族享有的政治權利與自由,亦保障了教會不受國王的控制;同時改革了法律和司法,限制了國王及王室官員的行為。憲章內大部分的內容是從亨利一世時所頒佈的《自由憲章》抄寫過來。《自由憲章》是亨利一世1100年加冕時頒佈,它限制了國王對如何對待教會及貴族,基本上給予了教會及貴族一定的權利。

最初的《大憲章》有六十三條條款,當中大部分是針對十三世紀當時的狀況而訂,例如限制王室狩獵範圍等等。而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第三十九條,由它衍生了人身保護的概念:「除非經過由普通法官進行的法律審判,或是根據法律行事,否則任何自由的人,不應被拘留或囚禁、或被奪去財產、被放逐或被殺害」。根據這個條文的規定,國王若要審判任何一個人,只能依據法律;而不能以他的私人喜好來進行。

3.英國洛克的政府論(1689年)

洛克主在他的政府論中主張根據法律,自由不可侵犯。洛克主張,政府的合法性來自公民派到政府的代表,以行使其自我保存的權利。政府的權力「經受統治者之同意取得應有之權力」(美國獨立宣言1776)。對於傑斐遜和許多美國的開國元勳,洛克是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

4.《美國獨立宣言》177674日,74日成為美國獨立紀念日。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則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壞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權利改變或廢除它,並建立新政府

5.法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1762年)

盧梭(1712-1778年)提出基於不受限制人民主權的社會契約論。

只有人民在立法方面有直接權力而人民主權是不可分割,自由才有可能出現。 盧梭發展出「公共意志」的概念,公民不能通過利己主義而追求真正利益,而必須服從由公民集體行動而立下的法律。盧梭的名言:「強迫得自由」"be forced to be free"應如此理解:什麼東西對整體是好的,應由個人和不可分割的人民主權來決定;那麼如果個人以其普通的利己原則,不服從的領導,他將被迫聽從他們,因他本身是集體的成員(如公民)。

美國的《獨立宣言》1776和法國的《人權宣言》1789及兩國的憲法均體現了《社會契約論》的民主思想。《社會契約論》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革命領袖們所「共同欽崇的聖經」(羅素語)。

盧梭哲學:《社會契約論》一部影響西方世界的經典著作,究竟講了什麼?

一個國家是如何形成的?霍布斯/洛克/盧梭,給了三個完全不同的答案

湯瑪斯·霍布斯(英語:Thomas Hobbes158845日-1679124),是英國的政治哲學家他於1651年所出版的《利維坦》一書,為之後所有的西方政治哲學發展奠定根基。

為什麼民主起源於西方的古希臘 而不是在東方的古中國?

美建國245週年 以民主自由法治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