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6日 星期三

孔子傳

《孔子:決戰春秋》 高清 中英文字幕 周潤發主演

孔子,公元前5519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4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國人兩千年來行為道德規範的制定者。

 《史記 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也就是皇室血統。周滅商後,周成王為安撫商朝舊部,分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建國為宋。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

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

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於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又因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

孔子傳影片補充

u  中都宰: 官名。春秋鲁置。主管中等都城之行政长官。(相當於現在的市長)

u  三桓,指魯國歷史上三個為魯桓公後代的卿大夫家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

u  魯定公(前556年—前495年),姬姓,名宋,為中國春秋時期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二十五任君主。他為魯昭公的庶弟,承襲魯昭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15年。其中公元前505年至前503年,執政主官為季孫氏家宰陽虎。前501年至前497年,任命孔子為大司寇,期間行攝相事。

u  司寇是中國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之一。與司馬、司空、司士、司徒並稱五官,掌管刑獄、糾察等事。司寇的屬官稱為「刑官」

u  司徒,古代職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

u  君不君,臣不臣: 君不像君、臣不像臣.

u  殉葬:

根據考古發現,商朝貴族死後有時會有戰俘或死者親屬、親兵作為殉葬品,即人殉,既有自願也有強制的情況[1]。甲骨文記載的商朝的人祭約一萬三千,其中四分之三爲武丁時期,主要爲戰爭俘虜,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最多的一次殺了585個戰俘進行人祭;

魯國統治者上層在季桓子之前是流行殉人習俗的,而季桓子特意囑咐不要再用人殉葬。《禮記·檀弓下》記載,陳乾昔臨死時囑咐兒子讓兩個婢女與他殉葬,其子說:「以殉葬,非禮也,況又同棺乎?」說明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摒棄殉葬漸成新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流行以陶俑、木俑代替人殉葬(最早的陶俑見於商代晚期,但直到春秋晚期俑殉才開始流行,秦始皇的兵馬俑即為最典型的俑殉實例)。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景公墓中發掘出166具殉人和20個人牲。戰國中期,秦獻公下令禁止人殉。]秦始皇死時,最有名的陪葬物並非活人,而是象徵保衛的兵馬俑,雖然秦始皇陵尚未被挖掘,但是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二世將秦始皇生前的宮妃和工匠全部殺死在陵墓中

u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孔門四科十哲: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子淵)、閔損(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予(子我)、端木賜(子貢)。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子有)、仲由(子路)。

u  選賢與能: 選拔任用有品德且有能力的人才。

u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即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u  言之鑿鑿: 說話確實而有根據。

u  夾谷會盟,是指孔子在魯國任大司寇時跟齊國的一次外交。在春秋戰國時,齊景公憂慮魯國日益壯大,於是聽從黎鉏的建議,派人到魯國跟魯定公舉行夾谷之會以示和好,但同時會議目的亦為了使魯國屈服於齊國,然而,孔子在這次外交上取得了勝利。

 

u  南子據說是宋平公之女。嫁給衛靈公後,因其美艷而非常得寵,又因靈公昏庸,故而代掌國政。但南子好色,相傳與宋朝等人私通,衛靈公毫不在意。《左傳》記載,當時有野人稱其為母豬(婁豬)。衞靈公長子蒯聵謀害南子,事敗出奔,衞靈公死後,南子立蒯聵之子公孫輒,是為衛出公。後蒯聵發動兵變自立,是為衛後莊公,殺南子。南子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曾與孔子見面,即《子見南子》。子路因而對孔子疑心,但孔子向子路堅決表示,自己與南子絕無不當關係。《論語》對此事有所記述,但較為簡潔。

u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說:「這個社會完了?我沒見過喜歡美德如同喜歡美色的人。」

u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讀書人不可以沒有寬大的志向和堅忍的 毅力,因為他們的責任重大,要走的路也漫長而遙遠。

u  墮三都: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兼攝相事,為了加強君權,派子路墮毀三桓的三都私邑[3];即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孟孫氏的郕邑(今山東寧陽)、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後亭村)。起初三桓的季孫斯(季桓子)、仲孫何忌(孟懿子)和叔孫州仇(叔孫武叔)想要抑制家臣勢力,也支持墮三都;叔孫氏先墮毀郈邑。接著費邑宰公山弗擾起兵反魯,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魯定公和三桓入於季氏之宮、登武子之台,而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弗擾,使弗擾逃到齊國。後因郕邑宰公斂處父反對墮毀郕邑,而三桓亦開始反對墮三都,使墮三都沒能完全成功,不久之後孔子離開魯國並開始周遊列國。

 

孔子周遊列國路線,孔子周遊列國路線圖: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


關於孔子的十個八卦:
1.孔子叫什麼名字?
孔子,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
姓,在歷史開始的母系社會時,孩子都跟媽媽姓,所以姓,拆開來看就是女生的意思。後來轉為父系社會,姓這個字被爸爸偷走,變成爸爸專用。
氏,則是當爸爸生了太多孩子,為了區分不同的分支,所以增加了「氏」。例如李姓爸爸的二兒子搬到基隆去,「姓」還是一樣,但是「氏」可能就會是基隆。
名,是嬰兒在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取的,通常只有長輩才能叫。
字,則是二十歲以後,朋友之間互相稱呼用的。
所以如果要問孔子姓什麼,他不姓孔,姓子。不過如果這樣叫做子子,不是很好聽。另外,如果穿梭到春秋時代,請叫他仲尼,不要叫他丘。他老人家會生氣!
2.孔子為什麼叫做子?
子的意思,是中國古代對人的尊稱,主要是稱呼老師,或是有道德學問的人。孔仲尼先生是老師,也是有道德學問的人,所以我們稱他為孔子。像我就不能稱呼為「子」,不論是驢子、秋子、原子,都很難聽。
3.孔子哪國人?
孔子姓子,子的這個姓的來源,來自於商朝,商朝最有名的君主叫做紂王,紂王的名字就是子受辛(很像拉麵的名字),商朝滅亡以後,後人被封到宋國,大概是河南這一帶。他們家原本是宋國的貴族,後來因為內亂,孔子的祖先就逃到魯國,也就是山東這裡。
4. 孔子的老爸是誰?
孔子的爸爸,姓子,氏孔,名紇,字叔梁。但是古代人因為先念字,再念名,所以大家都叫他叔梁紇。所以如果路上遇到孔子,其實應該叫他仲尼丘。不過,叫人家泥鰍,不太好聽。
叔梁紇有幾個偉大事蹟:第一,他力大無窮,可以把閘門舉起來,孟子就說,孔爸跟老虎一樣有力氣。第二,身高大約200公分,孔子的身高就是遺傳他的。第三,他有三個老婆,一共生了九個女兒,二個兒子。
5. 孔子他媽是哪位?
孔子他媽,叫做顏徵在。叔梁紇的大老婆,生了九個女兒沒兒子;二老婆,有一個兒子,但是因為腳不好,古代人很機車,認為這樣不能拜祖先,所以叔梁紇就決定找第三個對象,也就是孔子他媽。
叔梁紇跟孔子他媽發生關係的時候,已經72歲了,他媽當年才18歲,這也是厲害了。而且,是他媽主動要跟他在一起的,所以不能說叔梁紇是壞人,只是兩人年紀差了54歲而已。
6. 孔子是誰生的?
我很想直接說,是叔梁紇跟顏徵在生的。But,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but,有三種不同的版本:
第一種版本是,孔子是麒麟送來的,問題孔子又不是啤酒,所以這一點不用相信。第二種版本,孔子是老虎叼來的,因為孔子他出生的時候長得太醜,據說他出生的樣子是:眼露筋、耳露輪、鼻露孔、嘴露齒,把他老爸嚇到。所以叔梁紇就把他丟到荒郊野外,但是後來老爸偷偷去看,竟然發現老虎跟老鷹都來照顧他,老爸被感動到,於是把他撿回來。
古代人信這種東西,我也是醉了。
第三種版本是史記。這裡的記載是,叔梁紇與顏徵在「野合」所生。簡單來說,司馬遷透露了一件事,孔子其實是在兩個人沒結婚的一夜情以後所生,聽起來比較合乎情理。
7.孔子有幾個兄弟姊妹?
他有九個姐姐、一個哥哥。九個姐姐沒有名字留下來,但是哥哥叫做皮。有人稱他叫做孔皮,或是伯皮。為什麼叫做伯皮,因為老大叫做「伯」。像是孔子,他是老二,所以叫做「仲」尼。
8.孔子有沒有娶妻生子?
孔子「曾經」有個老婆,叫做幵(ㄐㄧㄤ)官氏,也是宋國人。我講「曾經」,是因為後來他老婆生了一個兒子叫做鯉,而孔子越來越有名以後,就跟她離婚了,講離婚是好聽,其實是孔子休了她,以後我們再來談談她的故事。
為什麼叫做鯉?因為兒子出生的時候,魯昭公送了鯉魚以祝賀孔子,孔子覺得很榮幸,所以就把兒子取名叫做鯉,字伯魚。
還好,魯昭公當時不是送豬。
9.孔子長相與身高如何?
孔子不能算是太帥,因為他的頭頂「中間低,四周高」,根據司馬隱的說法,有點像是倒過來的屋頂。但是身高就很驚人了,他的身高是9尺6寸,大約現在的196.8公分,所以當時他有個外號叫做「長人」。當年如果魯國有籃球隊,他應該可以打中鋒,說不定人稱魯國姚明之類的。
10.孔子有沒有外遇?
傳說中有,而且是跟有夫之婦在一起。
孔子到處趴趴走的時候,到了衛國。衛國有個美女,是衛國國君衛靈公的老婆,據說長得非常正。但是,因為衛靈公年紀太大,很多人都傳說衛靈公可能無法,而她也因為這樣,被輿論說得很難聽,例如到處勾搭男人之類的。
孔子一到衛國,南子就想見他。兩個人約在密室當中,衛靈公不在場。兩個人一談就是很久,孔子走出密室以後,孔子的學生子路非常不高興,就對孔子說了一些不爽的話。孔子連忙撇清,「我什麼都沒做,不要亂猜,如果有,我被踢公背啊打死 ! 我被踢公背啊打死 !」
這話聽起來是不是很心虛 ?
「被踢公背啊打死」這句話竟然連講兩遍。根據我豐富的離婚經驗,這麼氣急敗壞的否認,肯定有鬼。而且,一個月後,孔子還留在衛國,有一天,衛靈公、南子與孔子一起乘車過大街,衛靈公和南子同一車在前,孔子自己孤單的搭車在後。孔子下車後十分不滿,嫌衛靈公好色,一氣之下就離開了衛國。
奇怪了,夫妻同車就罵人家好色,這不是很詭異嗎?

2024年6月17日 星期一

第九味---徐國能

 


課文‧注釋

   

 我的父親常說:「吃是為己,穿是為人。」這話有時想來的確有些意思,吃在肚裡長在身上,自是一點肥不了別人;但穿在身上,漂亮一番,往往取悅了別人而折騰了自己。父親做菜時這麼說,吃菜時這麼說,看我們穿新衣時也這麼說,我一度以為這是父親的人生體會,但後來才知道我的父親並不是這個哲學的「始作俑者」,而是當時我們健樂園大廚曾先生的口頭禪。

 一般我們對於廚房裡的師傅多稱呼某廚,如劉廚王廚之類,老一輩或矮一輩的幫手則以老李小張稱之,惟獨曾先生大家都喊聲「先生」,這是一種尊敬,有別於一般廚房裡的人物。

  曾先生矮,但矮得很精神,頭髮已略花白而眼角無一絲皺紋,從來也看不出曾先生有多大歲數。我從未見過曾先生穿著一般廚師的圍裙高帽,天熱時他只是一件麻紗水青斜衫,冬寒時經常是月白長袍,乾乾淨淨,不染一般膳房的油膩腌臢,不識他的人看他一臉清癯,而眉眼間總帶著一股凜然之色,恐怕以為他是個不世出的畫家詩人之類,或是笑傲世事的某某教授之流。

 曾先生從不動手做菜,只吃菜,即使再怎麼忙,曾先生都是一派閒氣地坐在櫃檯後讀他的中央日報,據說他酷愛唐魯孫先生的文章,雖然門派不同(曾先生是湘川菜而唐魯孫屬北方口味兒),但曾先生說:「天下的吃到底都是一個樣的,不過是一根舌頭九樣味。」那時我年方十歲,不喜讀書,從來就在廚房竄進竄出,我只知酸甜苦辣鹹澀腥沖八味,至於第九味,曾先生說:「小子你才幾歲就想嚐遍天下,出去!出去!」據父親說,曾先生是花了大錢請了人物套交情才聘來的,否則當時健樂園怎能高過新愛群一個級等呢?花錢請人來光吃而不做事,我怎麼看都是不合算的。

   

 我從小命好,有得吃。

  母親的手藝絕佳,比如包粽子吧!不過就是醬油糯米加豬肉,我小學莊老師的婆婆就是一口氣多吃了兩個送去醫院的。老師打電話來問祕訣,母親想了半天,說:竹葉兩張要一青一黃,醬油須拌勻,豬肉不可太肥太瘦,蒸完要瀝乾……如果這也算「祕訣」。

  但父親對母親的廚藝是鄙薄的,母親是浙江人,我們家有道經常上桌的家常菜,名曰:「冬瓜蒸火腿」,作法極簡,將火腿切成薄片,冬瓜取中段一截,削皮後切成梯形塊,一塊冬瓜一片火腿放好,蒸熟即可食。需知此菜的奧妙在於蒸熟的過程冬瓜會吸乾火腿之蜜汁,所以上桌後火腿已淡乎寡味,而冬瓜則具有瓜蔬的清苦之風與火腿的華貴之氣,心軟邊硬,汁甜而不膩,令人傾倒。但父親總嫌母親切菜時肉片厚薄不一,瓜塊大小不勻,因此味道上有些太濃而有些太淡,只能「湊合湊合」。父親在買菜切菜炒菜調味上頗有功夫,一片冬瓜切得硬是像量角器般精準,這刀工自是大有來頭,因與本文無關暫且按下不表,話說父親雖有一手絕藝,但每每感嘆他只是個「二廚」的料,真正的大廚,只有曾先生。

 稍具規模的餐廳都有大廚,有些名氣高的廚師身兼數家「大廚」,謂之「通灶」,曾先生不是「通灶」,但絕不表示他名氣不高。健樂園的席有分數種價位,凡是掛曾先生排席的,往往要貴上許多。外行人常以為曾先生排席就是請曾先生親自設計一道從冷盤到甜湯的筵席,其實大非,菜色與菜序排不排席誰來排席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差別只在上菜前曾先生是不是親口嚐過。從來我見曾先生都是一嚐即可,從來沒有打過回票,有時甚至只是看一眼就「派司」,有人以為這只是個形式或是排場而已,這當然又是外行話了。

  要知道在廚房經年累月的師傅,大多熟能生巧,經常喜歡苛扣菜色,中飽私囊,或是變些魔術,譬如鮑魚海參排翅之類,成色不同自有些價差,即使冬菇筍片大蒜,也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而大廚的功用就是在此。他是一個餐廳信譽的保證,有大廚排席的菜色,廚師們便不敢裝神弄鬼,大廚的舌頭是老天賞來人間享口福的,禁不起一點假,你不要想瞞混過關,味精充雞湯,稍經察覺,即使你是國家鑑定的廚師也很難再立足廚界,從此江湖上沒了這號人物。有這層顧忌,曾先生的席便沒人敢滑頭,自是順利穩當。據父親說,現下的廚界十分混亂,那些「通灶」有時兼南北各地之大廚,一晚多少筵席,哪個人能如孫悟空分身千萬,所以一般餐廳多是馬馬虎虎,「湊合湊合」,言下有不勝唏噓之意。

 曾先生和我有緣,這是掌杓的趙胖子說的。每回放學,我必往餐廳逛去,將書包往那幅金光閃閃的樂遊園歌下一丟,閃進廚房找吃的。這時的曾先生多半在看中央日報,經常有一香吉士果汁杯的高粱,早年白金龍算是好酒,曾先生的酒是自己帶的,他從不開餐廳的酒,不像趙胖子他們常常「乾喝」。

  趙胖子喜歡叫曾先生「師父」,但曾先生從沒答理過。曾先生特愛和我講故事,說南道北,尤其半醉之際。曾先生嗜辣,說這是百味之王,正因為是王者之味,所以他味不易親近,有些菜中酸甜鹹澀交雜,曾先生謂之「風塵味」,沒有意思。辣之於味最高最純,不與他味相混,是王者氣象,有君子自重之道在其中,曾先生說用辣宜猛,否則便是昏君庸主,綱紀凌遲,人人可欺,國焉有不亡之理?而甜則是后妃之味,最解辣,最怡人,如秋月春風,但用甜則尚淡,才是淑女之德,過膩之甜最令人反感,是露骨的諂媚。曾先生常對我講這些,我也似懂非懂,趙胖子他們則是在一旁暗笑,哥兒們幾歲懂些什麼呢?父親則抄抄寫寫地勤作筆記。

 有一次父親問起鹹苦兩味之理,曾先生說道:鹹最俗而苦最高,常人日不可無鹹,但苦不可兼日。況且苦味要等眾味散盡方才知覺,是味之隱逸者,如晚秋之菊,冬雪之梅。而鹹則最易化舌,入口便覺,看似最尋常不過,但很奇怪,鹹到極致反而是苦,所以尋常之中,往往有最不尋常之處,舊時王謝堂前燕,就看你怎麼嘗它,怎麼用它。

  曾先生從不阻止父親作筆記,但他常說烹調之道要自出機杼,得於心而忘於形,記記筆記不過是紙上的工夫,與真正的吃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健樂園結束於民國七十年間,從此我們家再沒人談起吃的事,似乎有點兒感傷。

  健樂園的結束與曾先生的離去有很密切的關係。

  曾先生好賭,有時常一連幾天不見人影,有人說他去豪賭,有人說他去躲債,誰也不知道,但經常急死大家。許多次趙胖子私下建議父親曾先生似乎不大可靠,不如另請高明,但總被父親一句「刀三火五吃一生」給回絕。意謂刀工三年或可以成,而火候的精準則需時間稍長,但真正能吃出真味,非用一輩子去追求,不是一般遇得上的,父親對曾先生既敬且妒自不在話下。

 據父親回憶,那回羅中將嫁女兒,健樂園與新愛群都想接下這筆生意,結果羅中將賣曾先生一個面子,點的是曾先生排的席,有百桌之餘。這在當時算是樁大生意,而羅中將又是同鄉名人,父親與趙胖子摩拳擦掌準備了一番,但曾先生當晚卻不見人影,一陣雞飛狗跳。本來父親要退羅中將的錢,但趙胖子硬說不可,一來沒有大廚排席的酒筵對羅中將面子上不好看,二來這筆錢數目實在不小,對當時已是危機重重的健樂園來說是救命仙丹,趙胖子發誓一定好好做,不會有差池

  這趙胖子莫看他一臉肥像,如彌勒轉世,論廚藝卻是博大精深,他縱橫廚界也有二三十年,是獨當一面的人物。那天看他油汗如雨,如八臂金剛將鏟杓使得風雨不透。本來宴會進行得十分順利,一道一道菜流水般地上,就在最後關頭,羅中將半醺之際竟拿起酒杯,要敬曾先生一杯,場面一時僵住。事情揭穿後,羅中將鐵青著臉,銧鐺一聲扔下酒杯,最後竟有點不歡而散。幾個月後健樂園都沒再接到大生意,衛生局又經常上門噪囉,清廉得不尋常。父親本不善經營,負債累累下終於宣布倒閉。

 曾先生從那晚起沒有再出現過,那個月的薪俸也沒有拿,只留下半瓶白金龍高粱酒,被趙胖子砸了個稀爛。

  長大後我問父親關於曾先生的事,父親說曾先生是湘鄉人,似乎是曾滌生家的遠親,與我們算是小同鄉,據說是清朝皇帝曾賞給曾滌生家一位廚子,這位御廚沒有兒子,將本事傳給了女婿,而這女婿,就是曾先生的師父了。對於這種稗官野史我只好將信將疑,不過父親說,要真正吃過點好東西,才是當大廚的命,曾先生大約是有些背景的,而他自己一生窮苦,是命不如曾先生。父親又說:曾先生這種人,吃盡了天地精華,往往沒有好下場,不是帶著病根,就是有一門惡習。其實這些年來,父親一直知道曾先生在躲道上兄弟的債,沒得過一天好日子,所以父親說:平凡人有其平凡樂趣,自有其甘醇的真味。

  健樂園結束後,賠賠賣賣,父親只拿回來幾個帳房用的算盤。小學的珠算課我驚奇地發現我那上二下五的算盤與老師同學的大不相同,同學爭看我這酷似連續劇中武林高手用的奇門武器,但沒有人會打這種東西,我只好假裝上下各少一顆珠子地「湊合湊合」。

   

 從學校畢業後,我被分發至澎湖當裝甲兵,在軍中我沉默寡言,朋友極少,放假又無親戚家可去,往往一個人在街上亂逛。有一回在文化中心看完了書報雜誌,正打算好吃一頓,轉入附近的巷子,一爿低矮的小店歪歪斜斜地寫著「九味牛肉麵」,我心中一動,進到店中,簡單的陳設與極少的幾種選擇,不禁使我有些失望,一個肥胖的女人幫我點單下麵後,自顧自的忙了起來,我這才發現暗暝的店中還有一桌有人,一個禿頭的老人沉浸在電視新聞的巨大聲量中,好熟悉的背影,尤其桌上一份中央日報,與那早已滿漬油水的唐魯孫的天下味,曾先生,我大聲喚了幾次,他都沒有回頭,「我們老闆姓吳」,胖女人端麵來的時候說。

  「不!我姓曾。」曾先生在我面前坐下。

  我們聊起了許多往事,曾先生依然精神,但眼角已有一些落寞與滄桑之感,滿身廚房的氣味,磨破的袖口油漬斑斑,想來常常抹桌下麵之類。

  我們談到了吃,曾先生說:一般人好吃,但大多食之無味,要能粗辨味者,始可言吃,但真正能入味之人,又不在乎吃了,像那些大和尚,一杯水也能喝出許多道理來。我指著招牌問他「九味」的意思,曾先生說:辣甜鹹苦是四主味,屬正;酸澀腥沖是四賓味,屬偏。偏不能勝正而賓不能奪主,主菜必以正味出之,而小菜則多偏味,……突然我覺得彷彿又回到了健樂園的廚房,滿鼻子菜香酒香,爆肉的嗶啵聲,剁碎的篤篤聲,趙胖子在一旁暗笑,而父親正勤作筆記,我無端想起了健樂園穿堂口的一幅字:「樂遊古園崒森爽,煙綿碧草萋萋長。公子華筵勢最高,秦川對酒平如掌……」

 那逝去的像流水,像雲煙,多少繁華的盛宴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多少人事在其中,而沒有一樣是留得住的。曾先生談興極好,用香吉士的果汁杯倒滿了白金龍,顫抖地舉起,我們的眼中都有了淚光,「卻憶年年人醉時,只今未醉已先悲」,我記得樂遊園歌是這麼說的,我們一直喝到夜闌人靜。

  之後幾個星期連上忙著裝備檢查,都沒放假,再次去找曾先生時門上貼了今日休息的紅紙,一直到我退伍。我知道我再也找不到他了,心中不免惘然。有時想想,那會是一個夢嗎?我對父親說起這件事,父親並沒有訝異的表情,只是淡淡地說:勞碌一生,沒人的時候急死,有人的時候忙死……我不懂這話在說什麼。

 如今我重新拾起書本,覺得天地間充滿了學問,一啄一飲都是一種寬慰。有時我會翻出樂遊園歌吟哦一番,有時我會想起曾先生話中的趣味,曾先生一直沒有告訴我那第九味的真義究竟是什麼,也許是連他自己也不清楚;也許是因為他相信,我很快就會明白。

 --本文獲文建會第三屆大專文學獎散文首獎

徐國能    徐國能002   壽司之神    八大菜系  阿基師的故事  江振誠  歸零

五木拉麵    恆久的滋味朗讀

***從第九味與壽司之神看品經營

***恆久的滋味V.S第九味




賞 析

  本文藉名廚曾先生談吃說味來隱喻人生。作者將飲食作為移情的媒介,並引渡為生命思考的內涵。全文特色如下:

雙線敘事興衰交織:全文以大廚曾先生傳奇性的人生為敘事主軸,交織著自家餐廳健樂園的興衰。筆下的曾先生外貌、氣質與眾不同,行止、際遇具高深莫測的神祕感,他人生的昔今對比與健樂園餐廳由盛景到沒落,交互演示出世事的滄桑。

二、藉飲食之味悟人生之理:由酸、甜、苦、辣、鹹、澀、腥、沖八味闡述人生情境與世態,如「鹹最俗而苦最高,常人日不可無鹹,但苦不可兼日。況且苦味要等眾味散盡方才知覺,……而鹹則最易化舌,入口便覺,看似最尋常不過,但很奇怪,鹹到極致反而是苦」,語意中隱含鹹中之苦是人生本質,體驗過苦的滋味,方有真切的感受。

三、散文帶著小說的元素:以對話引出曾先生說飲食之味與人生之理,以情節展演人生滄桑。透過母親的粽子為人所賞、父親的刀工大有來頭、趙胖子執鍋掌杓的架勢威風凜凜,以人物與事件襯托出曾先生「廚藝」的出神入化,使得敘述分外生動。

四、味外之味耐人尋味:文章雖名為「第九味」,卻未明確道出何為「第九味」,「第九味」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預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然言外之意似乎也透露出八味可經由味覺去感知,抽象的「第九味」,恐需嘗遍眾味、閱盡人世,才能體會。

恆久的滋味  蔣勳  恆久的滋味朗讀

 

黃埔百年校慶   蔣介石與黃埔軍校  蔣介石演講  蔣介石用餐  蔣介石高齡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