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高三(12年級)期中考題庫

【漁父:單選-文意理解與課文內容深究題】
 1. 漁父文中「淈其泥而揚其波」一語意謂: ()挖去水底汙泥,使混濁的水變清澈 ()挖掘水底汙泥,使水流暢通 ()掘去汙泥,隨著水波而流動 ()攪渾水底汙泥,掀起水波,使清水變混濁
 編碼  05100278     難易度  易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2. 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借此表達何種心意? ()表明自己心志堅貞,不願隨俗方圓 ()說明儒者「正其衣冠,尊其瞻視」的修養 ()暗喻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的抱負 ()表明自己歸隱之心堅定不移
 編碼  05100279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周公唯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就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比喻求賢心切
 3. 下列與漁父一文相關的敘述,請選出解說正確的選項: ()「聖人」不凝滯於物:乃指楚懷王 ()文中「彈冠、振衣」皆指祭典中的儀式 ()漁父的人生觀隨俗圓融 ()漁父因成功勸醒屈原,微笑鼓枻而去
 編碼  05100280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此處聖人為道家意義,指和光同塵(鋒芒內斂與世無爭,而與囂雜塵俗相融合)、與世推移者 ()與祭祀無關 ()漁父的言論始終未得到屈原的認同
 4. 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兩句話最能表現屈原何種精神? ()和光同塵 ()隨波逐流 ()潔身自愛 ()明哲保身
 編碼  05100281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和光同塵:與世俗相混合,不自立異 ()隨波逐流:苟且隨俗 ()明哲保身:擇安去危,保全其身
 5. 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以此表明怎樣的心志? ()彈鋏歸來 ()束身自修 ()持盈保泰 ()兼善天下
 編碼  05100282     難易度  易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彈鋏歸來:不如歸去 ()持盈保泰:處高位而能保守成業,平安無事
 6. 漁父一文中,漁父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意在勸屈原抱持何種處世態度? ()不滯於物,與世推移 ()不矜不爭,固守節操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編碼  05100283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比喻心志高潔脫俗。左思 詠史詩之五
 7. 有關漁父一文的文意闡釋,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漁父勸慰屈原應隨波浮沉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意謂願投江一死,表明貞潔之志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因其對屈原言行深表贊同,故心有戚戚焉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意謂聖人應堅持自我,擇善固執
 編碼  05100284     難易度  難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說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道理 ()表明志道不合,不予認同的態度 ()聖人思想通達,能隨世俗推移
 8. 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這段文字表現屈原遭放逐抑鬱的心情,下列何者意思與之最切合? ()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陽春召我以烟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誰謂遠,企予望之。室邇人遐,我勞如何
 編碼  05100285     難易度  難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表達離鄉憂思。王粲 登樓賦。語譯:心裡眷念故土而想回鄉,有誰能禁得起這種鄉愁憂思呢?靠著樓上的窗子闌干遙望,當著北風披開衣襟 ()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語譯:天上浮雲總會遮蔽陽光,使我望不見京城長安,不禁令我感到十分憂傷 ()李白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語譯:溫煦的春天用豔麗景致召喚我們,大自然將美好的風景提供我們欣賞 ()徐淑 答夫秦嘉書。語譯:誰說宋國遙遠?我踮起腳跟就能眺望。住處雖近,但人即將遠離,心裡的思念是多麼煎熬人啊
 9. 漁父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乃借喻何理? ()君子道消,小人道長 ()潔身自好,寧清勿濁 ()通權達變,隨俗浮沉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編碼  05100286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尺比寸長,但和比尺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了;寸比尺短,但和比寸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了。比喻人各有其長處和短處,各有所適,各有所取。屈原 卜居
10. 關於漁父一文的主旨,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盛讚漁父見識卓越 ()說明聖人明哲保身之道 ()表達作者不願同流合汙的堅持 ()彰顯道家順應自然,能與世推移的處世哲學
 編碼  05100287     難易度  易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勸學:單選-文意理解與課文內容深究題】
 1. 荀子勸學一文中,藉「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二句喻說何種道理? ()物以類聚 ()假物以學 ()積善必聞 ()居必擇鄰
 編碼  05100621     難易度  易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2. 荀子 勸學:「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下列關於上引文字的解讀,何者正確? ()假物以學 ()環境移人 ()榮辱有自 ()積學專一
 編碼  05100622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3. 荀子 勸學:「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上引文字旨在說明: ()為學必須學思並重 ()為學宜循序漸進,不可躐等躁進 ()為學貴在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為學貴在專一,不可旁騖
 編碼  05100623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語出蘇軾 稼說送張琥。語譯:廣博地閱覽書籍,而取其精要;蓄積深厚的學力,但謹言慎行


 4. 下列文句,何者寓意與「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相近?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編碼  05100624     難易度  難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論語 顏淵。語譯:在位君子的德行像風;百姓庶民的德行像草;草被風一吹,一定隨風仆倒 ()中庸。語譯:要自己有某種優點,再去要求別人具有這種優點;要自己沒有某種缺點,再去批評別人去除這種缺點 ()王應麟 三字經 ()劉禹錫 陋室銘。語譯:山不一定要高,有神仙居住就會出名;水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龍潛藏就能顯現靈氣
 5. 下列文句皆出自荀子 勸學一文,其文意解說何者正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意謂為學必須明辨是非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言君子對其所採取的立場應謹慎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猶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說明「學不可已」之理
 編碼  05100625     難易度  難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為學須有良好的環境 ()喻指為學的成效 ()學貴專精
 6. 荀子勸學一文中引詩經:「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旨在說明: ()為學須有恆 ()為學貴在專一 ()為學應慎選環境 ()為學要有目標
 編碼  05100626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7. 下列文句,何者乃勉人為學貴乎有恆,不可旁騖?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伯牙鼓琴,六馬仰秣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編碼  05100627     難易度  易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8. 荀子 勸學:「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意謂: ()福無倖至,功不唐捐 ()物以性近,事以類從 ()真積力久,水到渠成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編碼  05100628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9. 荀子 勸學一文中,論述為學的許多層面,包括目標、功效、方法、意義等。下列文句所觸及的學習層面,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強調學貴積累 ()「蟹六跪而二螯,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者」:強調學習環境的重要性 ()「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強調學貴專一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說明假物以學之理
 編碼  05100629     難易度  難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皆論述為學須「專一」 ()論述事必有因,各象其德
10. 荀子勸學一文中,藉「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四句喻說何種道理?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 ()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編碼  05100630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魯智深大鬧桃花村:單選-文意理解與課文內容深究題】
 1. 刻劃人物生動細膩是章回小說家的強項,下列對話皆是水滸傳作者刻繪人物的手法之一,其中何者說明正確? ()「好卻甚好,只是不要捋虎鬚」:彰顯劉太公自信的性格 ()「遮莫什麼渾清白酒,都不揀選。牛肉、狗肉,但有便吃」:顯見魯智深與人方便,得佛教真髓,能化葷為素 ()「老驢休慌,不怕你飛了去」:表達小霸王 周通惱恨至極的情緒 ()「和尚快走,休在這裡討死」:暗示莊客們心懷仁慈,不希望魯智深受到連累
 編碼  05100843     難易度  中     出處  臺東高中段考題      解答  
 解析  ()彰顯劉太公怯懦怕事 ()魯智深乃性情中人,葷酒不忌 ()顯示莊客的粗魯無禮
 2. 將人物狀寫得神態活現是水滸傳一書的特色,下列哪些話語呈現了魯智深的豪放不羈、坦白直率? ()洒家趕不上宿頭,欲借貴莊投宿一宵,明早便行 ()遮莫什麼渾清白酒,都不揀選。牛肉、狗肉,但有便吃 ()男大須婚,女大須嫁,這是人倫大事,五常之禮,何故煩惱 ()洒家在五臺山 智真長老處學得說因緣,便是鐵石人也勸得他轉
 編碼  05100844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3. 魯智深大鬧桃花村一文內容主要在描寫魯智深: ()無理取鬧,破壞人家婚宴 ()打抱不平,見義勇為的行為 ()虔修佛法,以因緣渡化他人 ()魯莽衝動,逞強鬥狠
 編碼  05100845     難易度  易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4. 「只見前遮後擁,明晃晃的都是器械旗槍,盡把紅綠絹帛縛著。小嘍囉頭上亂插著野花。前面排著四、五對紅紗燈籠,照著馬上那個大王。」作者藉這段文字來增加迎親的何種效果? ()陣勢十足,誰敢不從 ()烏合之眾,粗鄙不堪 ()歡天喜地,賀客盈門 ()熱鬧異常,喜感十足
 編碼  05100846     難易度  易     出處  臺東高中段考題      解答  
 5. 魯智深水滸傳中重要人物,其個性有粗魯,也有謹細的一面。下列選項,何者最足以表現其「粗俗無文、識字無多」的特質? ()洒家是五臺山來的僧人,要上東京去幹事,今晚趕不上宿頭,借貴莊投宿一宵,莊家那廝無禮,要綁縛洒家 ()俺的師父是智真長老,與俺取了個諱字,因洒家姓,喚做魯智深 ()洒家不忌葷酒,遮莫什麼渾清白酒,都不揀選。牛肉、狗肉,但有便吃 ()魯智深也不謙讓,也不推辭,無一時,一壺酒、一盤肉都吃了
 編碼  05100847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諱字」是問人名字時的客氣語,不可自稱
 6. 「寫作視角」是寫作者觀看問題、敍述問題的角度。魯智深大鬧桃花村一文敘事時,常見視角切換的筆法,但作者從未將視角設定在下列哪一位人物身上? ()魯智深 ()劉太公 ()小霸王 ()家小姐
 編碼  05100848     難易度  難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文中僅藉他人之口提及小姐,其人並未正式登場,更遑論以其為視角敘事了
 7. 魯智深大鬧桃花村一文中,魯智深雖然個性豪放粗獷,但深究故事內容,即可知其個性亦有細膩的一面,下列文句何者即屬之? ()一日,正行之間,貪看山明水秀,不覺天色已晚,趕不上宿頭 ()智深道:「洒家在五臺山 智真長老處學得說因緣,便是鐵石人也勸得他轉。」 ()智深把房中的桌椅等物都掇過了,將戒刀放在床頭,禪杖把來倚在床邊 ()魯智深喝道:「教你認得老婆!」拖倒在床邊,拳頭腳尖一齊上
 編碼  05100849     難易度  難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魯智深看出劉太公怯懦怕事,唯有以此說法才能使其答允相助
 8. 關於魯智深大鬧桃花村一文的分析,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本文呈現出魯智深剛直豪放,富正義感的特質 ()從情節安排可看出作者有意批判政治腐敗,為受迫民眾表達心聲 ()由本文可以一窺作者卓越的寫作技巧及出色的人物塑造 ()文中富含喜劇元素,其中山賊迎親的情節是全文高潮所在
 編碼  05100850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文中並無批判筆觸
 9. 「這劉太公懷著鬼胎,莊家們都捏著兩把汗」意謂: ()太公與莊家們爾虞我詐 ()太公與莊家們均惶惑不安 ()太公胸有成竹,莊家們卻忐忑不安 ()太公居心叵測,莊家們因而不安
 編碼  05100851     難易度  易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10. 「只是客店內打火安身,白日間酒肆裡買吃。」句中「打火安身」意謂: ()化緣行乞 ()吃飯住宿 ()節省用度 ()隨遇而安
 編碼  05100852     難易度  易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老子選:單選-文意理解與課文內容深究題】
 1. 關於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一則選文,下列觀念何者錯誤? ()世人對於是非、對錯,應有一定的標準 ()聖人以「無為」處事,以「不言」推行教化 ()世間相對的觀念,皆由比較得來 ()人應順應自然
 編碼  05101207     難易度  難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是非、對錯」乃相對的概念,非絕對的觀念
 2. 老子第十二章:「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句中的「彼」字所指為何? ()腹欲:即飽食之欲 ()目欲:泛指淫巧多欲的生活 ()口欲:指生活之必需 ()食欲:泛指一切樸實生活之所求
 編碼  05101208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3. 老子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句中「不去」的主語是下列何者? ()功德 ()虛名 ()財貨 ()美惡
 編碼  05101209     難易度  易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4. 莊子 齊物論:「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上述言論可作為老子哪一文句的旁證?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編碼  05101210     難易度  難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題幹:通篇闡釋相對的概念。語譯:天下沒有大於秋毫之末的東西,而泰山是最小的;沒有比夭折的嬰兒更長壽的,而彭祖是短命的
 5. 老子主張無欲知足,下列文句何者符合此項觀點?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編碼  05101211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語出老子第十九章。語譯:棄絕了聖與智,人民反而能得到百倍的益處 ()有智慧的人知識不必廣博,知識廣博的人未必有智慧 ()言聖人一切順應自然
 6.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一章中,揭示了人世間所謂美醜、善惡、得失、貴賤等概念,都是相對並存的,我們處世應跳出執著的迷思。下列文句,何者並未表達此一體會?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自其異者視之,肝膽 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編碼  05101212     難易度  難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解析  ()語出老子第五十八章。語譯:災禍之中隱藏著幸福,幸福之中潛伏著災禍 ()語出老子第六十六章。語譯:因此聖人想要位居萬民之上,必須言語謙虛,甘居卑下;想要在人民之前領導大眾,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之後 ()語出莊子 德充符。語譯:宇宙萬物,若從它們相異的方面看,本在一身的肝和膽,也像楚國越國相距那麼遙遠;從它們相同的方面去看,萬物都是一體的 ()語出蘇軾 赤壁賦
 7. 「萬物作焉而不辭」意謂: ()任由自然作育萬物,無跡可尋 ()因萬民擁護,故無法推辭 ()任憑萬物自然產生而不加以主宰 ()萬物與自然共生,彼此不相互妨害
 編碼  05101213     難易度  易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8.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意謂: ()寧可化育萬物卻不願被萬物生養 ()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化育萬物而不自恃其能 ()生養萬物卻不據為己有,捨己為人卻不自恃己功 ()生養萬物卻不占有,施行教化而不憑藉武力
 編碼  05101214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9.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意謂: ()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那麼醜的觀念就相應而生了 ()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也就同時討厭惡了 ()天下人都知道美和惡相對,這樣是不妥的 ()天下人對於美、惡本就有一定的認知
 編碼  05101215     難易度  易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10.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此段文句旨在說明: ()美善相生相剋 ()美與醜、善與惡的關係是相對存在的 ()表現過於優秀容易招人忌妒,樹大招風 ()美與醜、善與惡是一種絕對的關係
 編碼  05101216     難易度  中     出處  康熹自命題      解答  



申論題:
漁父
1.   漁父一文開篇,屈原以怎樣的形象現身?
2.   承上題,為何漁父於江畔見到這種模樣的屈原,會感到驚訝?
3.   漁父聽聞屈原說明自身遭到放逐的原因後,如何寬慰他、勸解他?
4.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的緣由為何?而屈原用此生活化的例子,欲表達什麼樣的想法?
5.   漁父最後引了一段歌謠:「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段話表示了什麼樣的想法?
6.   為何漁父在回答屈原後,於離去之際「莞爾而笑」?又為何他最後「遂去,不復與言」?請推敲漁父的心態。
勸學
1.   勸學一文開篇即引君子說:「學不可以已。」這種開篇方法有什麼樣的效果?
2.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兩個譬喻要用來說明什麼道理?
3.   荀子而言,君子為何要不停地學習呢?
4.   勸學一文用了哪些譬喻,來強化「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的論點?
5.   為什麼「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用這個譬喻來說明有關學習的什麼道理?
6.   勸學一文中,如何說明「君子慎其所立」的重要性?
8.   「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本意為何?在勸學一文中的引申意義為何?
9.   勸學一文善用映襯的效果。請問「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中,哪一個是用作正面的例子來譬喻學習的道理?哪一個是反面的譬喻例證?試闡述之。

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1.          路途中,魯智深為何不投宿寺院?
2.          從第三段文字中,你覺得魯智深的個性有何特質?
3.          劉太公的困擾是什麼?
4.          請描繪出周通的穿戴模樣。
5.          為什麼魯智深在房裡不點燈?
6.          本文主旨要表現什麼樣的精神?對於這種精神你有何看法?
老子選:
1.   古代「子」除了對有爵位的人之尊稱外,還有什麼別解?
2.   老子認為世俗強調美、善的同時會產生什麼後果?老子為什麼要泯除人為定出善惡美醜的標準?
3.   老子對自然現象的相對概念有什麼看法?老子心目中的聖人應如何行教?
5.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其中的「彼」和「此」分別指何?這段引言之意為何?
9.   下列老子引文,可歸納出老子什麼思想?
(1)「為而不恃。」(第二章)
答:
(2)「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
(3)「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
(4)「我無為而民自化。」(第五十七章)
(5)「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