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岳陽樓記》選擇題(題目部分)

 📘《岳陽樓記》選擇題(題目部分)

  1. 《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是哪一朝代的文人?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2. 《岳陽樓記》寫作的直接原因是誰重修岳陽樓並邀請作者作記?
     A. 范仲淹 B. 滕子京 C. 歐陽修 D. 柳宗元

  3.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描述的是:
     A. 社會動盪不安
     B. 政治清明,百業復甦
     C. 人民困苦,百姓憂心
     D. 官場腐敗,百業蕭條

  4.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中的「勝狀」意思是:
     A. 戰爭勝利的形勢
     B. 美好的景象
     C. 國泰民安的局面
     D. 文化繁盛的情形

  5.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所描述的是哪個自然景觀的變化?
     A. 天氣與風景
     B. 城市街道
     C. 戰爭戰況
     D. 商業繁榮

  6.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主要表現了作者什麼情操?
     A. 悲觀主義
     B. 歸隱田園
     C. 愛國憂民
     D. 追求功名

  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物」是指:
     A. 外物、環境變化
     B. 財富
     C. 食物
     D. 武器

  8.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句話的語氣是:
     A. 肯定
     B. 否定
     C. 疑問
     D. 命令

  9. 下列哪一選項最能表現文章的對仗工整?
     A.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B. 背山面水,依樓聽風
     C. 春風秋雨,四季分明
     D. 風和日麗,柳暗花明

  10.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修辭手法是:
     A. 明喻
     B. 借代
     C. 誇飾
     D. 排比

  11. 「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描述的是哪個景象?
     A. 江水暴漲
     B. 洞庭湖水勢廣闊
     C. 城牆壯觀
     D. 山勢綿延

  12.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是描寫哪種天氣下的景色?
     A. 秋高氣爽
     B. 暴風驟雨
     C. 冬日寒冷
     D. 春光明媚

  13. 《岳陽樓記》中,樂景的描寫象徵:
     A. 國泰民安
     B. 前途未卜
     C. 人生無常
     D. 官場險惡

  14.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表達的是什麼情感?
     A. 驕傲自滿
     B. 感傷離愁
     C. 喜悅安定
     D. 自暴自棄

  15. 「嗟夫!」在文中用以:
     A. 表示時間的轉折
     B. 強調感情
     C. 呼喚人物
     D. 承接下文

  16. 「進亦憂,退亦憂」反映了什麼思想?
     A. 身不由己的無奈
     B. 不知所措的困惑
     C. 堅守原則的憂國心
     D. 渴望自由的心境

  17. 「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的語意為:
     A. 不是這樣的人,我願追隨誰呢?
     B. 若無此人,我將孤單一人
     C. 這人如此渺小,無人能同我為伍
     D. 除了這個人,誰還能信任?

  18.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中的「異」意思為:
     A. 奇特
     B. 變異
     C. 不同
     D. 疑惑

  19. 《岳陽樓記》整體的寫作手法可歸納為:
     A. 寓情於理
     B. 借景抒情
     C. 寓理於史
     D. 借古諷今

  20. 《岳陽樓記》透過敘景與抒情,最終歸結於:
     A. 提倡文學創作
     B. 表達愛情感慨
     C. 闡述政治抱負與理想人格
     D. 宣揚佛道思想


















《岳陽樓記》選擇題答案對照與解析

題號答案簡要解析
1B范仲淹為北宋人,是宋代政治家與文學家。
2B滕子京重修岳陽樓,邀請好友范仲淹作記。
3B「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形容政治順利,百業復甦。
4B「勝狀」指美好的景色、勝景。
5A「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描寫天候與湖面變化萬千。
6C展現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患意識與仁政理想。
7A「物」指外界情勢、環境,表現心境不隨物轉。
8C「得無異乎」是反詰句,語氣為疑問。
9AA選項語意相對、字數對仗,形式工整。
10C「一碧萬頃」誇張描寫湖面遼闊景象。
11B形容洞庭湖水勢浩大,水天一色。
12D「春和景明」指春日天氣和煦、光明,平靜美好。
13A樂景象徵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的盛世景象。
14B描寫離鄉背井、仕途艱難之感,抒發懷鄉與自憂。
15B「嗟夫」為感嘆語,強烈抒情,為下文鋪陳情懷。
16C不論進退皆為天下憂思,體現士人之責任感。
17A「斯人」指理想的君子、仁人,追隨的對象。
18C「異」解釋為「不同」,古仁人與遷客騷人心境不同。
19B全文藉景抒情、借登樓觀景轉述理想政治。
20C最終落點為「先憂後樂」,表達士人理想人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