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逐客書 李斯
▎課文
1 臣聞吏1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2 昔繆公2求士,西取由余於戎3,東得百里奚於宛4,迎蹇叔於宋5,來丕豹、公孫支於晉6。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7,移風易俗,民以殷盛8,國以富彊9,百姓樂用10,諸侯親服11,獲楚、魏之師12,舉地13千里,至今治彊14。惠王用張儀15之計,拔三川之地16,西并巴、蜀17,北收上郡18,南取漢中19,包九夷20,制鄢、郢21,東據成皋22之險,割膏腴之壤23,遂散六國之從24,使之西面事秦,功施25到今。昭王得范雎26,廢穰侯,逐華陽27,彊公室,杜私門28,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29四君卻客而不內30,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3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31,有隨、和之寶32,垂明月之珠33,服太阿之劍34,乘纖離35之馬,建翠鳳之旗36,樹靈鼉之鼓37。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38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39不實外廄40,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41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42,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43,傅璣之珥44,阿縞45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46,佳冶窈窕47,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48,彈箏搏髀49,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50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51,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52、制諸侯之術也。
4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53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54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55,卻賓客以業諸侯56,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57者也。
5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58,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注釋
1吏 古代官員的通稱,此指秦國宗室大臣。
2繆公 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為春秋五霸之一。繆,音ㄇㄨˋ,通「穆」。
3西取由余於戎 從西邊的戎國得到由余。由余,先祖原為晉人,後流亡至戎。曾奉戎王之命出使秦國,秦穆公愛其才,以禮招致,後採其計伐戎而稱霸西戎。
4東得百里奚於宛 在東邊宛地贖得百里奚。百里奚,虞國大夫。晉獻公滅虞後,被送往秦國為陪嫁之臣,途中逃至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被楚國所俘。秦穆公聞其賢能,以五張羖(黑公羊)皮將他贖回,重用他為相,世稱「五羖大夫」。宛,音ㄩㄢ。
5迎蹇叔於宋 以厚禮從宋國迎聘蹇叔為上大夫。蹇叔,秦人,遊於宋,因百里奚的推薦而入秦。蹇,音ㄐㄧㄢˇ。
6來丕豹、公孫支於晉 從晉國招來丕豹和公孫支。來,招致。丕豹,晉人,父為晉惠公所殺,乃奔秦,秦穆公任他為大將。公孫支,初遊晉,後歸於秦,秦穆公任他為大夫。
7孝公用商鞅之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ㄧㄤ)為相,實施變法。孝公,即秦孝公。商鞅,姓公孫,名鞅,戰國衛人,因功封於商(今陝西省商洛市),故稱商鞅。
8殷盛 富裕。
9彊 音ㄑㄧㄤˊ,同「強」。
10樂用 樂意為國效力。
11親服 親附歸服。
12獲楚、魏之師 戰勝楚、魏二國的軍隊。獲,俘獲,此指戰勝。
13舉地 攻取土地。舉,攻取、占領。
14治彊 安定強大。治,安定、太平。
15張儀 戰國魏人,秦惠文王時為相,獻連橫之計。
16拔三川之地 攻占三川一帶的土地。拔,攻占。三川之地,本屬韓國,在今河南省黃河一帶,因境內有黃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
17巴、蜀 二國名,巴約在今四川省東部,蜀在今四川省西部。
18上郡 原為魏國領土,在今陝西省西北。
19漢中 原為楚國領土,在今陝西省東南部及湖北省西北部一帶。
20包九夷 兼併許多蠻夷部族。包,兼併。九,虛數,形容數目極多。
21制鄢、郢 控制楚國。鄢、郢,音ㄧㄢ ㄧㄥˇ,分別為春秋、戰國時楚國郡,此借指楚國。
22成皋 原為韓國領土,在今河南省滎(ㄒㄧㄥˊ)陽市,地勢險要,為戰國軍事要地。皋,音ㄍㄠ。
23膏腴之壤 肥沃的土地。
24散六國之從 瓦解六國聯合抗秦的合縱聯盟。從,音ㄗㄨㄥ,通「縱」,指合縱,為戰國蘇秦所提出的外交策略。
25施 音ㄧˋ,延續。
26昭王得范雎 秦昭襄王得到范雎,以之為相。昭王,即秦昭襄王。范雎,戰國魏人,以遠交近攻、加強王權等策略遊說秦昭王,被任為相。雎,音ㄐㄩ。
27廢穰侯,逐華陽 廢黜穰侯,驅逐華陽君。穰侯,即魏冉。穰,音ㄖㄤˊ。華陽,指華陽君羋(ㄇ一ˇ)戎。二人皆為昭王母宣太后之弟,因專權擅政而被逐。
28彊公室,杜私門 壯大王室權力,杜絕私人勢力。私門,權貴豪門。
29向使 假使。
30卻客而不內 拒絕客卿而不接納。卻,拒絕。內,音ㄋㄚˋ,通「納」,接納。
31致昆山之玉 獲得昆山的美玉。昆山之玉,指崑崙山北麓和闐(ㄊㄧㄢˊ)(今新疆和田市)所產的美玉,也稱和闐玉。
32隨、和之寶 指隨侯珠及和氏璧。隨,亦作「隋」,周諸侯國名。傳說隨侯曾救治受傷的大蛇,後大蛇銜珠相報,世稱「隨侯珠」。和,卞和,春秋楚人。曾於山中得一璞玉,先後獻給厲王和武王,皆被鑑定為石頭,遭砍足之刑。文王時,卞和抱玉而哭,文王命人琢磨,果得寶玉,世稱「和氏璧」。
33明月之珠 即夜光珠。
34太阿之劍 即太阿劍,相傳為吳國名匠歐冶子與干將所合鑄。阿,音ㄜ。
35纖離 古代良馬名。
36建翠鳳之旗 豎立用翠鳥羽毛做成的鳳形旗飾。建,豎立。
37樹靈鼉之鼓 架設以鼉皮製成的鼓。樹,架設。鼉,音ㄊㄨㄛˊ,鱷魚類動物,皮可製鼓,古時以鼉為神異之物,故稱靈鼉。
38鄭、衛之女 泛指外國的美女。春秋、戰國時相傳鄭、衛兩國多美女。
39駃騠 音ㄐㄩㄝˊ ㄊㄧˊ,古代良馬名。
40外廄 宮外的馬房。廄,音ㄐㄧㄡˋ。
41丹青 丹砂和青雘(ㄏㄨㄛˋ),兩種礦物顏料。
42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品、婢(ㄅㄧˋ)妾站列之處。
43宛珠之簪 用宛地所產珠子鑲飾的髮簪。
44傅璣之珥 鑲綴珠子的耳環。傅,通「附」,鑲嵌。璣,音ㄐㄧ,不圓的珠子。珥,音ㄦˇ,耳環。
45阿縞 東阿所產的白色絹(ㄐㄩㄢˋ)帛。阿,音ㄜ,地名,在今山東省東阿縣。縞,音ㄍㄠˇ,白色的絹帛。
46隨俗雅化 隨著時尚變化,打扮得高雅別致。
47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冶,豔麗。
48擊甕叩缶 敲擊陶器、瓦盆奏樂。秦國將甕、缶作為樂器敲打,聲音樸實粗獷(ㄍㄨㄤˇ)。缶,音ㄈㄡˇ,瓦器。
49彈箏搏髀 彈奏著箏,拍打著腿。搏,拍打。髀,音ㄅㄧˋ,大腿。
50鄭、衛、桑間、韶虞、武象 泛指秦聲以外的異國音樂。鄭、衛,即鄭、衛兩國的俗樂。桑間,指衛國桑間(今河南省濮陽市)地方的音樂。韶虞,舜時的樂曲名。韶,音ㄕㄠˊ。武象,周武王時的樂曲名。韶虞、武象都是高雅的古樂。
51可否 此指才能的優劣。
52跨海內 統一天下。跨,占領。
53讓 推辭,此指捨棄。
54五帝三王 泛指聖君。五帝,通常指黃帝、顓(ㄓㄨㄢ)頊(ㄒㄩˋ)、帝嚳(ㄎㄨˋ)、唐堯、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開國君王,即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
55棄黔首以資敵國 拋棄百姓而幫助敵國。黔首,指百姓。古時平民戴黑色頭巾,故稱。黔,音ㄑㄧㄢˊ,黑色。資,幫助。
56卻賓客以業諸侯 拒絕賓客而使其他諸侯成就功業。業,作動詞用,成就,使……成就功業。
57藉寇兵而齎盜糧 借給敵寇武器,贈送盜賊糧食,此指幫助了敵人而損害自己。藉,通「借」。兵,武器。齎,音ㄐㄧ,贈送。
58益讎 增加仇敵的力量。讎,音ㄔㄡˊ,通「仇」。
▎課文賞析
本文為李斯上呈秦王的奏章,他為人臣子,並未直指秦王政策錯誤,而是將此決策的責任轉移至秦宗室大臣身上。同時他不提自身的利益得失,而緊扣秦王成就帝業的雄心,從旁觀角度陳述逐客之害,顯得上書之舉是一心為秦。全文緊扣「過」字展開論述,文章特色如下:
一、善用例證,層次分明:首段開門見山,以「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表明逐客的不當。第二段開展論述,歷數從繆公到昭王四君重用外國賢人而使秦富強的史實,證明用客有利於秦。第三段舉物為證,透過秦王喜愛外來珍寶卻排拒外來人才,暗示秦王重物輕人。第四段藉事說理,闡明帝王應有容乃大,提醒秦王逐客的嚴重後果。末段巧妙表明自己對秦的效忠,並總結逐客將有害於秦。李斯依序由史證、物證、事證三個層面立論,使文章論證豐富,產生強烈的說服力。
二、正反對比,凸顯論點:文中多處使用對比手法凸顯逐客之非,如以秦國先王從四方延攬客卿使國家富強,與當今秦王逐客之舉形成鮮明對比。又以秦王喜好異國的美女、音樂、珠寶、器物,卻以「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為用人標準,點出秦王觀念的矛盾。最後提出「王者不卻眾庶」的道理,透過利害分析揭示君王廣納賢才方能無敵,若是驅逐客卿則不利統一大業。
三、鋪陳手法,營造氣勢:文中大量使用對偶、排比句式鋪陳一連串事物,如連用動詞「取、得、迎、來」描寫秦穆公積極求才,以「拔、并、收、取、包、制、據、割」描述惠王用客的功績,以「昆山之玉、纖離之馬、宛珠之簪」等瑰麗詞藻羅列異國寶物。排比與對偶連出,使全文辭采繽紛而句式整齊,音韻鏗鏘而氣勢奔放,頗有漢賦的雛型。
11 |
國文 學習評量(四) |
第九課 諫逐客書 |
※標記P者,為30分鐘施測題。單選每題4分,閱讀題組、多選、混合題組「選擇題」每題5分。混合題組「手寫題」配分不變,同卷上標示。
一、單選題(共32分。1.~13.題,每題2分。14.~15.題,每題3分)
P( )1.下列各組「 」中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窈「窕」淑女/舉止輕「佻」 (B)彈箏搏「髀」/大有「裨」益 (C)「駿」馬駃騠/怙惡不「悛」 (D)國以富「彊」/邊「疆」民族
P( )2.下列各組「 」中的字形,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膏「ㄩˊ」之地/阿「ㄩˊ」奉承 (B)阿「ㄍㄠˇ」之衣/「ㄍㄠˇ」木死灰 (C)傅「ㄐㄧ」之珥/反脣相「ㄐㄧ」 (D)布衣「ㄑㄧㄢˊ」首/「ㄑㄧㄢˊ」驢技窮
P( )3.下列各組「 」中的字義,前後相同的是: (A)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 (B)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吾與子之所共「適」 (C)民「以」殷盛,國以富強/棄黔首「以」資敵國 (D)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
P( )4.下列文句「 」中的成語,運用恰當的是: (A)昨日到藝術中心聆聽歌劇家的演出後,我才領略到「鄭衛之音」的美妙意境 (B)倫敦時裝週上,各大品牌的走秀模特兒有如「陽春白雪」,視覺效果令人震懾 (C)連鎖企業憑藉龐大的資本與商業手段,一步步將獨立店鋪「蠶食鯨吞」,企圖壟斷整個市場 (D)運動塑身若是中途而廢,將會導致「髀肉復生」,讓身材更快走樣
P( )5.下列關於〈諫逐客書〉一文,敘述正確的是: (A)文章開頭以「客」字立論,用開門見山的方式,說明客卿之功 (B)屬於奏議類下行公文,是一篇善用說服策略的名作 (C)李斯為避免佞臣趁時奪權,而上書陳說利害 (D)全文舉證繁富,善用駢偶,氣勢宏肆,印證「駢文初祖,漢賦先聲」的評價
P( )6.下列文句,與「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意涵最為相近的是: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C)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D)夫人與禽各為一類,邪與正各為一類,此不可不分
P( )7.〈諫逐客書〉透過「史證」、「物證」、「事證」的交叉運用,使文章論證豐富,產生強烈的說服力。下列屬於「物證」的是: (A)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 (B)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 (C)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D)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P( )8.〈諫逐客書〉與〈燭之武退秦師〉皆為人臣遊說君王的重要篇章。下列關於二文的比較,正確的是:
選項 |
比較項目 |
〈諫逐客書〉 |
〈燭之武退秦師〉 |
(甲) |
遊說對象 |
秦王政 |
|
(乙) |
談判背景 |
因韓王以間諜之計欲削弱秦國,而引發逐客風波 |
因鄭國得罪晉國,使得秦、晉聯兵圍鄭 |
(丙) |
遊說策略 |
善用史證、物證、事證反覆申說 |
哀兵政策,動之以情 |
(丁) |
談判目的 |
諫止逐客之令 |
說服秦國退兵 |
(戊) |
談判結果 |
成功說服君王,達成預期目的 |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乙丁戊 (D)甲丙戊
P( )9.閱讀下文,選出文意理解恰當的敘述: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A)點出秦國物資匱乏,應即刻尋求奧援 (B)指出「逐客」將使人才移至他國,帶來嚴重的危害 (C)以秦國過去發展的情勢為本,進行勸說 (D)「藉寇兵而齎盜糧」意指秦國藉寇兵之力抵禦外敵
P( )10.李斯在〈諫逐客書〉一文中,哪一段話暗示了個人願意為秦國效力的心志?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B)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C)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D)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P( ) 11.移民融合政策指標是將國家移民融合的相關政策轉換成可紀錄、評量的數值,為整體移民政策進行客觀化評量,移民融合政策指標得分愈高,表示愈有利於移民融合。右圖為「韓國移民融合政策指標實得分數雷達圖」,請根據圖表所提供的資訊,選出解讀正確的選項:
(A)圖表中總共有八項移民融合政策的評估項目 (B)「永久居留」較「勞動市場的流動」要有利於移民融合 (C)整體政策的平均分數為評估分數的滿分 (D)「國籍取得」的實得分數低於整體政策平均分數
P( )12.〈諫逐客書〉:「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其中「而」字作為轉折連接詞,有「然而」、「卻」之意,表示前後語意的轉變。下列文句中的「而」字,也是使文句產生轉折的是: (A)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B)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C)靖不自意獲之,益喜懼,瞬息萬慮不安,「而」窺戶者足無停屨 (D)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二、多選題
( )16.下列文句,用字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月老廟在情人節前夕總是香火陰盛,許多單身男女都希望能儘快找到合適的伴侶共度節日 (B)許多求職者對海外高薪工作滿懷憧憬,卻又因畏懼脫離舒適圈而裏足不前 (C)李斯憑藉優秀的觀察能力與政治手腕,在眾多客卿中獨樹一幟 (D)為了挽救受疫情衝擊的消費市場,各大品牌紛紛祭出優惠,希望能刺激民眾消費 (E)時光轉瞬即逝,不禁讓人興起韶華虛度,青春不再的慨嘆
( )17.〈諫逐客書〉一文舉出多項事例說明「用客之利」與「逐客之害」,以勸說秦王收回逐客令,下列屬於「逐客之害」的是: (A)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 (B)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C)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D)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 (E)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P( )18.下列關於〈諫逐客書〉的句意說明,敘述正確的是: (A)「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諷諭秦國因暴虐無道而逼使人才出走他國 (B)「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以「擊甕叩缶」、「彈箏搏髀」點出秦王就地取材設宴之樂 (C)「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說明人多地廣、資源豐沛,則自然容易強盛的道理 (D)「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以「泰山」、「河海」二喻,類推出「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的觀點,強調君王應察納雅言 (E)「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強調「逐客」帶來的嚴重危害,將壯大他國而不利於秦
一、單選題
P( B )1.下列各組「 」中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窈「窕」淑女/舉止輕「佻」 (B)彈箏搏「髀」/大有「裨」益 (C)「駿」馬駃騠/怙惡不「悛」 (D)國以富「彊」/邊「疆」民族
解析:(A)ㄊㄧㄠˇ/ㄊㄧㄠˊ。(B)ㄅㄧˋ。(C)ㄐㄩㄣˋ/ㄑㄩㄢ。怙惡不悛:有過惡卻不肯悔改。(D)ㄑㄧㄤˊ/ㄐㄧㄤ。
P( D )2.下列各組「 」中的字形,前後相同的選項是: (A)膏「ㄩˊ」之地/阿「ㄩˊ」奉承 (B)阿「ㄍㄠˇ」之衣/「ㄍㄠˇ」木死灰 (C)傅「ㄐㄧ」之珥/反脣相「ㄐㄧ」 (D)布衣「ㄑㄧㄢˊ」首/「ㄑㄧㄢˊ」驢技窮
解析:(A)腴/諛。(B)縞/槁。(C)璣/譏。(D)黔。
P( A )3.下列各組「 」中的字義,前後相同的是: (A)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 (B)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吾與子之所共「適」 (C)民「以」殷盛,國以富強/棄黔首「以」資敵國 (D)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
解析:(A)延續。(B)適合/享。(C)因此/表示目的,用來、以便。(D)攻取、占領/拿起。
P( C )4.下列文句「 」中的成語,運用恰當的是: (A)昨日到藝術中心聆聽歌劇家的演出後,我才領略到「鄭衛之音」的美妙意境 (B)倫敦時裝週上,各大品牌的走秀模特兒有如「陽春白雪」,視覺效果令人震懾 (C)連鎖企業憑藉龐大的資本與商業手段,一步步將獨立店鋪「蠶食鯨吞」,企圖壟斷整個市場 (D)運動塑身若是中途而廢,將會導致「髀肉復生」,讓身材更快走樣
解析:(A)本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因儒家認為其音淫靡,不同於雅樂,故斥之為淫聲,為負面意涵。與文意不合,應改為「餘音繞樑」。(B)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學藝術作品。與文意不合。(C)比喻緩食或急吞。多指利用不同手段侵占他人的財物或侵奪他國的領土。(D)比喻或自嘆久處安逸,壯志未酬,虛度光陰。與文意不合,應改為「適得其反」。
P( D )5.下列關於〈諫逐客書〉一文,敘述正確的是: (A)文章開頭以「客」字立論,用開門見山的方式,說明客卿之功 (B)屬於奏議類下行公文,是一篇善用說服策略的名作 (C)李斯為避免佞臣趁時奪權,而上書陳說利害 (D)全文舉證繁富,善用駢偶,氣勢宏肆,印證「駢文初祖,漢賦先聲」的評價
解析:(A)以「過」字立論,批判「逐客」之非。(B)屬上行公文。(C)李斯為使秦王收回逐客令,上書論述客卿之功,驅逐客卿不利於秦。
P( C )6.下列文句,與「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意涵最為相近的是: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C)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D)夫人與禽各為一類,邪與正各為一類,此不可不分
解析:(A)強調環境影響之甚,意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荀子‧勸學》。(B)說明推己及人,即為行仁的方法。出自《論語‧雍也》。(C)與題幹均說明「有容乃大」的道理。出自《管子‧形勢解》。譯海不拒絕水,因而能造成它的宏大;山不拒絕土石,因而能造成它的崇高。(D)指出真正需要分類的,是人與獸、正與邪之別。出自鄭用錫〈勸和論〉。
P( B )7.〈諫逐客書〉透過「史證」、「物證」、「事證」的交叉運用,使文章論證豐富,產生強烈的說服力。下列屬於「物證」的是: (A)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 (B)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 (C)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D)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解析:(A)史證。以秦孝公任用商鞅而使國家富強為例。(B)物證。以秦王喜好外國珍寶為喻,對比排斥外國人才的荒謬。(C)事證。以山、海自然之事為喻,引出「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重點。(D)史證。以昭王得范雎而使國家富強為例。
P( C )8.〈諫逐客書〉與〈燭之武退秦師〉皆為人臣遊說君王的重要篇章。下列關於二文的比較,正確的是:
選項 |
比較項目 |
〈諫逐客書〉 |
〈燭之武退秦師〉 |
(甲) |
遊說對象 |
秦王政 |
|
(乙) |
談判背景 |
因韓王以間諜之計欲削弱秦國,而引發逐客風波 |
因鄭國得罪晉國,使得秦、晉聯兵圍鄭 |
(丙) |
遊說策略 |
善用史證、物證、事證反覆申說 |
哀兵政策,動之以情 |
(丁) |
談判目的 |
諫止逐客之令 |
說服秦國退兵 |
(戊) |
談判結果 |
成功說服君王,達成預期目的 |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乙丁戊 (D)甲丙戊
解析:(C)(甲)〈燭之武退秦師〉的遊說對象為秦穆公。(丙)〈燭之武退秦師〉的遊說策略為曉以利害,使對方明辨得失。
P( B )9.閱讀下文,選出文意理解恰當的敘述: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A)點出秦國物資匱乏,應即刻尋求奧援 (B)指出「逐客」將使人才移至他國,帶來嚴重的危害 (C)以秦國過去發展的情勢為本,進行勸說 (D)「藉寇兵而齎盜糧」意指秦國藉寇兵之力抵禦外敵
解析:(A)(D)指出「逐客」無異於借敵人兵器,贈盜賊糧食,如此將使敵國壯大,並危及國家。並非指秦國物資匱乏。(C)就未來可能發展的情勢加以勸說。
P( C )10.李斯在〈諫逐客書〉一文中,哪一段話暗示了個人願意為秦國效力的心志?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B)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C)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D)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解析:(A)舉先人善用外國客卿為秦效力,說明「納客有益於秦」的道理。(B)指秦國先王因重用外國人才,打擊權臣,向外侵略,定下稱霸的基礎。(C)暗示自己即為「願忠者」之一。(D)意謂客卿被逐,只是壯大仇敵而不利於秦。
★P( D )
11.移民融合政策指標是將國家移民融合的相關政策轉換成可紀錄、評量的數值,為整體移民政策進行客觀化評量,移民融合政策指標得分愈高,表示愈有利於移民融合。右圖為「韓國移民融合政策指標實得分數雷達圖」,請根據圖表所提供的資訊,選出解讀正確的選項:
(A)圖表中總共有八項移民融合政策的評估項目 (B)「永久居留」較「勞動市場的流動」要有利於移民融合 (C)整體政策的平均分數為評估分數的滿分 (D)「國籍取得」的實得分數低於整體政策平均分數
解析:(A)移民融合政策評估項目為七項。(B)「永久居留」為62分,「勞動市場的流動」為81分,應是「勞動市場的流動」較有利於移民融合。(C)評估分數滿分為100分,整體政策的平均得分(總分)僅60分。(D)「國籍取得」的實得分數為45分,整體平均分數為60分。
P( B )12.〈諫逐客書〉:「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其中「而」字作為轉折連接詞,有「然而」、「卻」之意,表示前後語意的轉變。下列文句中的「而」字,也是使文句產生轉折的是: (A)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B)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C)靖不自意獲之,益喜懼,瞬息萬慮不安,「而」窺戶者足無停屨 (D)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解析:(A)「而」字表示「並且」,銜接前句的景致與後句的樂趣,為承接關係。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B)「而」字表示「卻」,表示先帝(劉備)開創基業還未成功,卻在中途過世,為轉折連接詞。出自諸葛亮〈出師表〉。(C)「而」字表示「所以」,銜接前句的情緒及後句的動作,為承接關係。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D)「而」字表示「並且」,銜接前句提及的豐富自然美景和後句提出的景致具有共享性,表現心境豁達便能享受自然界無盡的聲色之美。出自蘇軾〈赤壁賦〉。
二、多選題(共36分,每題4分)
( CDE )16.下列文句,用字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月老廟在情人節前夕總是香火陰盛,許多單身男女都希望能儘快找到合適的伴侶共度節日 (B)許多求職者對海外高薪工作滿懷憧憬,卻又因畏懼脫離舒適圈而裏足不前 (C)李斯憑藉優秀的觀察能力與政治手腕,在眾多客卿中獨樹一幟 (D)為了挽救受疫情衝擊的消費市場,各大品牌紛紛祭出優惠,希望能刺激民眾消費 (E)時光轉瞬即逝,不禁讓人興起韶華虛度,青春不再的慨嘆
解析:(A)「陰」盛→殷。(B)「裏」足不前→裹。
( BCE )17.〈諫逐客書〉一文舉出多項事例說明「用客之利」與「逐客之害」,以勸說秦王收回逐客令,下列屬於「逐客之害」的是: (A)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 (B)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C)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D)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 (E)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解析:(A)(D)皆屬「用客之利」。
P( CE )18.下列關於〈諫逐客書〉的句意說明,敘述正確的是: (A)「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諷諭秦國因暴虐無道而逼使人才出走他國 (B)「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以「擊甕叩缶」、「彈箏搏髀」點出秦王就地取材設宴之樂 (C)「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說明人多地廣、資源豐沛,則自然容易強盛的道理 (D)「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以「泰山」、「河海」二喻,類推出「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的觀點,強調君王應察納雅言 (E)「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強調「逐客」帶來的嚴重危害,將壯大他國而不利於秦
解析:(A)未諷諭秦王暴虐無道,而是指秦王用人只看國籍,不看才能,凸顯其逐客的疑慮。(B)「擊甕叩缶」指敲擊陶器、瓦盆奏樂;「彈箏搏髀」指彈奏著箏,拍打著腿。(D)以「泰山」、「河海」二喻,類推出「王者不卻眾庶」的觀點,強調君王應廣納賢才,並非是要君王察納雅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