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川普增加關稅VS國文觀點

 

什麼是增加關稅?

增加關稅是指一個國家對進口商品所徵收的稅率上調。簡單來說,就是政府提高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商品所需繳納的稅金。這麼做的目的可能有幾個:

  1. 保護本地產業:讓進口商品變貴,鼓勵國民購買本地產品。

  2. 改善貿易逆差:減少從國外購買商品的數量。

  3. 施加政治或經濟壓力:作為對另一國的貿易制裁或談判手段。

  4. 增加政府收入:進口稅也是一種財政收入來源。

例如,如果某國對外國的汽車原本徵收10%關稅,後來提高到25%,那麼進口商要為每輛車多繳一大筆稅,進口成本上升,消費者買車也會變貴。

☝台灣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會員,所以對美國等其他會員國通常採用「最惠國稅率」(Most Favored Nation, MFN Rate),意思是給予最優惠的關稅待遇(當然,某些自由貿易協定國家可能會更低)。

舉幾個簡單例子(大概的,實際還是要查最新海關稅則):

  • 美國進口汽車:大約17.5%

  • 美國牛肉:部分品項的關稅已經逐步降到零(尤其是在美台貿易談判後)

  • 電子產品(如手機、筆電):通常是零關稅,因為很多資訊科技產品在 WTO 的 ITA(資訊技術協定)下免稅。

  • 酒類(例如威士忌):可能高達20%~40%。

☝川普所謂「台灣對美課徵關稅」有64%,這樣的算法有何問題?

你提出的這個算法確實在新聞或政治語言中常見,但從經濟學或國際貿易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算法是錯誤的,也容易誤導。我們來拆解一下這個「63.5%=台灣對美課關稅」的說法哪裡有問題。

🔍 一、錯把「貿易逆差比率」當成「關稅稅率」

你提到的數字來源應該是:

  • 美國自台灣進口:1163億美元

  • 美國對台灣出口:424億美元

  • 貿易逆差:約739億美元

  • 739 ÷ 1163 ≒ 63.5%

但這只是在算「美國對台灣的貿易逆差佔從台灣進口的比例」,它完全不是台灣對美國的平均關稅稅率。關稅稅率是針對進口單項商品的稅制政策,而不是整體進出口金額之間的差額。

☝請問他這樣的算法顯然是故意的,其實背後有更大的陰謀,請問有可能是什麼?

1. 塑造敵人,轉移焦點
川普一貫的作法就是:
「美國經濟不好 ≠ 我做不好,是因為別的國家在佔我們便宜!」
這種說法可以快速凝聚支持者,尤其在美國中下層藍領階級中非常有效。藉由誤導大眾以為台灣「課美國64%關稅」,讓台灣看起來像是**“吃美國夠夠”卻不付出”的小偷角色**。
✅ 背後的目標:
掩蓋美國本身產業外移、消費結構導致逆差的事實
為貿易保護主義辯護,合理化未來對台(或其他國)課懲罰性關稅
激起民粹情緒,強化「美國優先」論述
💰 2. 鋪路施壓、準備談判籌碼
這種「數字話術」很可能是刻意製造壓力,為未來談判鋪路。
✅ 可能目的有:
要求台灣進一步開放市場(像農產品、服務業)
逼台灣在地緣政治上更靠攏美國(特別是對中國議題上)
談判籌碼:製造對台不滿的氛圍,將來好在談判桌上要求更多讓利
這種作法在川普的貿易戰操作中不是第一次,過去他也用過類似手段對付中國、加拿大、歐盟、日本。
🧨 3. 打壓高科技競爭者
台灣是全球晶片供應鏈的重要角色,而台灣對美出口的大宗正是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川普可能透過放大貿易逆差數字來:
合理化對台科技施壓
鋪陳將來限制台積電、聯發科等企業在美國發展或設廠的條件
甚至與地緣政治(如台海議題)結合,當成籌碼
說白了,就是讓台灣經濟發展更仰賴美國、主導權握在華府手裡。
🧠 總結來說,有幾個可能的「陰謀」目的:
民粹操作 → 操控選民情緒
談判施壓 → 爭取經濟或地緣戰略利益
話術導引 → 掩蓋美國結構性經濟問題
科技牽制 → 壓制潛在競爭對手(尤其在半導體領域)
這些說法其實一點也不誇張,過去川普在中美貿易戰中就用過幾乎一模一樣的話術套路。

4月10日美國總統川普發文表示,因為中國不尊重美國,他下令立刻將中國進口商品關稅提高到125%。 同時由於超過75個國家已經來跟美國接洽談判,消除彼此之間的貿易問題,同時也沒有試著對抗美國,他也下令立刻暫停對其他所有國家開徵新關稅90天,此期間關稅降為10%。 從這裡你看出川普原本的高關稅政策本意為何?

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出他高關稅政策背後的核心意圖與策略性操作,以下幾點尤其關鍵:


1. 施壓對手、迫使讓步:川普將中國形容為「不尊重美國」,然後立刻把關稅拉高到125%,這非常明確是一種政治與經濟的施壓手段。他不是單純想收稅,而是想透過關稅作為武器,逼迫中國改變貿易行為、重新談判或讓步。這也是他一貫的談判風格:「先出重拳,再等對方回應」。


2. 獎勵合作、懲罰對抗:他同時表示超過75個國家已來接洽且沒有對抗美國,因此暫停對這些國家開徵新關稅,甚至降到10%。這代表他用關稅作為一種「獎懲工具」:如果你願意談、願意合作 → 減稅,給你優惠。如果你對抗、拒絕讓步 → 加稅,讓你痛。

這樣的邏輯跟商業談判很類似,用壓力引導對方進入他想要的談判框架裡


3. 關稅不是目標,是手段:從這段發言可看出,川普其實並不是「愛收高關稅」,而是把關稅當成一種槓桿。他會根據對方的反應來調整稅率當作策略性工具。所以關稅在這裡不是目的,而是達成政治、經濟、外交目標的手段。


4. 強化「美國優先」與全球主導權:當他提到其他國家沒有對抗美國、而是主動來談判時,這強化了他的敘事:美國是強者,是主導者。他要讓選民看到:「我們的強硬讓對方低頭,代表我們正在贏」。

總結:川普的高關稅政策本意是「以戰逼和」,不是為了封閉市場,而是要主導規則。他透過關稅建立一種「美國說了算」的貿易秩序,目的不是單純保護主義,而是要透過壓力改變對方行為,讓美國拿回談判的主導權與經濟優勢。


☝川普增加關稅VS國文課觀點:

一、《賣油翁》(七年級上)

👉 主題連結:專業與效率 vs 外行干預與保護主義

  • 美國加關稅常是出於政治考量,而非產業專業需求,像是外行插手內行事。

  • 正如賣油翁用一個銅錢證明「熟能生巧」,產業要靠競爭提升,而不是保護。

✅ 可用來討論:「產業真正的競爭力,來自自身實力而非外力保護。」

二、《與宋元思書》(七年級下)

👉 主題連結:自然有序 vs 人為破壞秩序

美國加關稅破壞了國際貿易然形成的自由秩序。

與課文中描寫富春江「水皆縹碧,千丈見底」的和諧感形成對比。

✅ 可延伸成作文論點:「外力介入是否真的能讓事情更好?」

《岳陽樓記》👉 主題連結:居廟堂之高,應憂其民

  • 川普加關稅某種程度上是「憂其黨,不憂其國」,為選票操作忽視長遠經濟。

  • 岳陽樓記中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可以對比政治人物是否真的為民著想

  • ✅ 引導討論:「加關稅到底是為民謀利,還是政治操作?」

《桃花源記》

👉 主題連結:理想世界 vs 現實衝突

  • 「自由貿易」曾是現代世界的桃花源理想,但關稅戰讓人發現,現實充滿算計與衝突。

  • 美國打破規則,讓全球經濟像從桃花源中被驅逐般,回到現實殘酷對抗。

✅ 可以探討:「桃花源是否只是短暫的假象?理想貿易秩序是否正在破滅?」

《陋室銘》

👉 主題連結:實質與虛名的對比

  • 美國高喊「公平貿易」,但實際用關稅打壓他國,與陋室銘強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鮮明對比。

  • 關稅成為自利的工具,而非真正追求國際公平。

✅ 可反問:「誰在追求真正的公平?誰在口號下圖私利?」






大同與小康與川普增加關稅的相關聯?

你這個問題非常深刻,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大同」與「小康」與川普的關稅政策連結,是一種跨文化、跨時代的對照式思辨,很適合用在國寫、時事報告、甚至哲學/公民討論中。

一、大同與小康的基本內涵(出自《禮記‧禮運篇》)

概念定義精神核心
大同世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人有責有分公平、共享、和平、無私
小康社會天下為家、各安其分、重私產、講秩序但有階層安定、秩序、有餘而不均

👉 可以這樣理解:

  • 大同是理想烏托邦(國際共享與公義)

  • 小康是現實中的折衷安定(各顧各的、求自己安穩)

分析總結:

  • 川普的關稅政策並不追求全球共榮或國際大同,而是「美國為家」的極端小康思維
    → 他要的是「我們國內過得好,別人怎樣不管」
    → 就像小康社會:「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的思維主導整個政策邏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